三、情緒的心理學理論

三、情緒的心理學理論

三、情緒的心理學理論如何解釋情緒的產生,情緒的發生機制如何,不同的心理學流派有各自不同的說法。大致可劃分成早期的生物學情緒理論、精神分析學派的情緒理論、情緒的認知理論、機能主義情緒理論和情緒的社會結構理論五大陣營。

1.早期的生物學情緒理論

(1)詹姆斯—蘭格情緒理論。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W.James)和丹麥生理學家蘭格(C.Lange)分別於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內容基本相同的情緒理論,後人稱為“詹姆士—蘭格情緒理論”。該理論強調情緒是對身體變化的感覺,使人激動的外部事件所引起的身體變化是情緒產生的直接原因。根據這個理論,快樂是因為笑,悲痛是因為哭。在今天看來,顯然失之偏頗。然而,這個理論是最早對情緒變化做出系統解釋的理論,並首先提出了情緒的發生與身體變化相聯繫的觀點。根據這種觀點,情緒的發生遵循下列順序:首先,外部的刺激引發個體的生理變化,接着導致直接的行為反應,最後個體對身體反應的知覺產生情緒。更為重要的是,這個理論為後續的情緒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

詹姆士—蘭格理論片面強調了植物性神經系統的作用,忽視了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和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爭議。

(2)坎農—巴德學說。美國生理學家坎農(W.B.Cannon)及其弟子巴德(P.Bard)首先對詹姆士—蘭格理論提出了批評和修正。根據對腦的研究,坎農發現,當貓的大腦皮質被切除后,並不影響其表現情緒行為的能力。坎農認為,當接收到的刺激通過丘腦部位時,衝動一方面上行到大腦皮層,產生情緒的主觀體驗;另一方面下行傳至交感神經,如內臟和骨骼,引起機體的生理變化,如血壓增高、心跳加速、內分泌增多等,使個體生理上進入應激狀態。因此,情緒體驗和生理變化是同時發生的,它們都受到丘腦的控制。據此,坎農提出了情緒的丘腦學說,這一學說得到後繼者巴德的支持和發展,故後人將其合稱為“坎農—巴德情緒理論”。

2.精神分析學派的情緒理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主張將情緒放置在內驅力、無意識等基本概念框架內進行解釋。弗洛伊德以內驅力能量釋放的精神分析觀點,深入地研究了兩種主要的社會情緒:焦慮和憂鬱。他認為,焦慮和憂鬱都是由能量壓抑引起的,而能量的壓抑和釋放總是與內驅力的衝突聯繫在一起。除了從內驅力角度對情緒進行解釋外,弗洛伊德有時也把情緒與無意識相聯繫,認為情緒常常被壓抑到無意識中,再對恐懼症或恐懼的對象揭示出來。但弗洛伊德認識到,把情緒等同於無意識的看法是不適當的。因為,雖然情緒受無意識的控制,但都是在意識中發生的事件。因此,弗洛伊德把情緒看作能夠釋放的過程,也承認情緒活動必須伴隨有意識的體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拉帕波特(D.Rapaport)為首的新精神分析學派繼承了弗洛伊德的情緒理論,但不同的是,他們把情緒放在更大的心理環境中進行考察。1950年出版的《情緒與記憶》一書中提出,能量釋放、衝動、動機、知覺、認知、意識、和無意識等均參與情緒的形成。新精神分析學派還把情緒放在人格中來考慮,認為幼兒早期發生的重大情緒事件,若當時該情緒被壓抑,其能量就會固定下來,永久地成為人格結構的一部分。因此,新精神分析學派注意到情緒與人格因素的關係,重視情緒或能量釋放的途徑在個體不同發展階段的變化,這些均為後來情緒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3.情緒的認知理論

(1)阿諾德的“興奮—評定”說。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阿諾德(M.B.Arnold)提出了情緒的“興奮—評定”理論,成為情緒認知理論的代表。該理論認為,情緒產生於評價過程。阿諾德指出,情緒體驗是有機體對刺激事件的意義覺知后產生的,而刺激事件的意義則來自評價。例如,人們在森林裏遇到熊時,會產生極大的恐懼。然而,如果在動物園裏看到熊時,不但不會產生恐懼,反而會感到驚喜。導致這種情緒反應差別的原因在於,刺激環境並不直接決定情緒的性質,從刺激出現到情緒的產生,要經過對刺激認知評估過程,即刺激—評估—情緒。同一刺激環境,由於對它的評估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阿諾德把情緒的產生與高級認知活動聯繫起來,為情緒研究開闢了一條新途徑。

阿諾德還詳細研究了情緒產生的神經系統路徑,認為情緒產生於大腦皮層與皮層下部位的相互作用,即情緒性刺激在皮層上產生對事件的評估,只要事件被評估為對有機體具有足夠重要的意義,皮層興奮下行激活丘腦系統,丘腦系統改變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動而引發身體器官和運動系統的變化。此後,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動上行再次通過丘腦到達皮層,並與皮層最初評價相結合至此意識經驗便轉化為情緒體驗。綜上所述,情緒的整個神經通路是大腦皮層興奮的作用和結果,因此該理論被標定為“情緒的興奮—評定理論”。

(2)拉扎勒斯的“認知—評價”理論。拉扎勒斯(R.S.Lazarus)是情緒認知評價理論的另一個代表。他強調指出,人與所處的具體環境對自身的利害性質,決定個體的具體情緒,同一種環境對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情緒結果,是因為它對不同人產生了不同的意義,而種種不同的意義是通過不同人的認知評價來實現的。因此,情緒是對意義的反應。按照拉扎勒斯的觀點,情緒活動必須有認知活動的指導,只有這樣,人們才可以了解環境中刺激事件的意義,才可能選擇適當的、有價值的行為反應。因此,在情緒活動中人們需要不斷地評價刺激事件和自身的關係。拉扎勒斯將這種刺激評價區分為三個不同層次:初級評價、次級評價和再評價。

初級評價是指個體評價情境對自身產生的意義以及利害關係的程度。初級評價隨時隨地都會發生,是個體生存適應的一個重要方面。初級評價有三種類型:

①無關,即刺激被評價為與人的利害無關,這一評價過程立即結束;

②有益,即情境被解釋為對人有保護的價值,這類評價可具體表徵為愉快、舒暢、興奮、安寧等情緒;

③緊張壓力,即情境被解釋為使人受傷害,從而產生失落、威脅或挑戰的感覺。嚴重的緊張性評價可表徵為應激。

次級評價是個體對擬採取的應對策略進行的評估,一般用以解釋個體評估自己應對壓力后造成傷害或威脅的程度。當人們要對刺激事件做出行為反應時,必須根據主觀條件和客觀社會規範來考慮行為的後果,從而選擇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在這種評價過程中,日常經驗起着重要的作用。

再評價是以環境中新信息為基礎,對所選擇的應對策略和後果進行的再評估,其本質是一種反饋性的行為。情緒喚醒是通過對情境的再評價,並在所產生的活動衝動中得到的,其中包括應對策略、變式活動和身體反應的反饋結果。

(3)沙赫特—辛格兩因素情緒理論。兩因素情緒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Singer)提出的。這種理論認為,情緒受環境影響、生理喚醒和認知過程三種因素制約,其中認知因素對情緒的產生起決定作用。對於特定的情緒來說,有兩個因素必不可少,一是個體必須體驗到高度的生理喚醒;二是個體必須對生理狀態進行認知性的喚醒。為了檢驗情緒的兩因素理論,他們於1962年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表明,人對生理反應的認知和了解決定了最後的情緒體驗。但該理論並不否定生理變化和環境因素對情緒產生的作用。事實上,情緒是由認知過程、生理狀態和環境因素在大腦皮層中整合的結果。環境中的刺激因素,通過感受器向大腦皮層輸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過內部器官、骨骼肌肉的活動向大腦輸入生理狀態信息;認知過程參與對以往經驗的提取與當前情境的評估,而對來自三方面信息綜合處理的結果,最終導致情緒經驗的產生。

4.機能主義情緒理論

隨着人們越來越關注情緒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機能主義情緒理論應運而生。機能主義情緒理論的基本思路來自達爾文的適應原則,即情緒是為有機體的生存服務的。該理論的代表人物有湯姆·金斯、伊扎德等。

(1)湯姆·金斯是從動機的角度分析情緒的重要代表,特彆強調情緒的動機作用。他認為,內驅力在強度和緊迫性上作為動機是不夠的,而情緒則對內驅力起着放大的作用,最終演化為動機力量。因為,內驅力的關鍵作用僅在於維持生命提供信息,因此,內驅力的反應功能相對固定,而情緒反應則具有極大的靈活性,不受時間、地點和其他條件的限制,即使在缺乏內驅力的情況下,情緒也可以成為強烈的動機。顯然,情緒在很多情況下並不受內驅力的控制。

(2)伊扎德則進一步發展了湯姆·金斯有關情緒與動機的關係理論,認為一切情緒行為都是適應和調節行為,而情緒是一種基本的動機系統。他以人格概念為基礎,提出了情緒—動機分化理論。伊扎德認為,人格包括幾個子系統:內平衡、內驅力、情緒、知覺、認知、動作。這些子系統組合成四種類型的動機結構:內驅力、情緒、情緒—認知相互作用、情緒—認知結構。在這四種動機系統中,很明顯,情緒起着核心作用。他從進化的觀點出發,提出大腦新皮質體積的增長和功能的分化,同面部骨骼肌肉系統的分化以及情緒的分化是同步發展的,因此,情緒的分化和適應功能是進化的最終結果。該理論將情緒過程分解為表情、體驗和在神經生理上行動的軌跡三個部分。又把情緒分為基本情緒和複合情緒,而每種情緒的原始形式都在進化中有其發生的淵源和適應價值,都有特定的意識體驗特性。湯姆·金斯和伊扎德都堅持主張情緒產生於面部肌肉模式運動的內導反饋,面部表情行為是情緒體驗的激活器。

5.情緒的社會結構理論

情緒的社會結構理論認為,個體情緒的發生和發展並非完全獨立於外部社會,也不是唯一來自內省,個體的情緒體驗植根於合理的社會情境關係中。因此,情緒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着社會情境和人際關係的改變以不同形式進行表達。該理論認為,情緒至少包括以下四種社會結構成分:①個體動機情緒;②個體的需要與期待;③在認知基礎上形成的價值觀和信念;④在人際關係基礎上形成的價值觀與信念。所有這些結構成分總是依據變化的社會情境進行着不同的整合。從這個意義上說,結構論強調情緒的社會性。另一方面,結構論還認為情緒是高度個體化的。這一特點首先突出表現在情緒體驗是在個體所處的特定社會關係中;其次,情緒體驗中無不滲透着個體的家庭、性別、年齡、社會地位等個體化因素的影響。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情商與生產率:給管理者的心理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情商與生產率:給管理者的心理課
上一章下一章

三、情緒的心理學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