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卦第五十

鼎卦第五十

鼎卦第五十——鼎力更新隆運昌

(巽下離上)

鼎,元吉,亨。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譯鼎卦象徵革故鼎新,最為吉祥,通達無阻。

◎《彖》解釋道:鼎器是烹飪養人的食物之象。架木升起火焰,用以烹飪食物。聖人烹飪食物來祭祀上蒼和祖先,而用極豐盛的食物來奉養聖賢良才。烹煮食物奉養聖賢,使他們能夠順遜以輔佐君主。君主則因之而耳聰目明,憑藉他那柔順的美德前進上行,位居中正而又能和陽剛賢者相呼應,因而能夠達到最為亨通之境。

◎《象》解釋道:木柴之上有火焰,這就是用鼎烹飪食物的象徵。君子們效法這樣體正實凝的鼎象,因此而端正居位,等待使命,不負前人。

【智慧解讀】

鼎卦是由單卦巽卦和離卦組成的。巽在下,為木;離在上,為火,即火在木上,正是架起木柴生火以烹飪食物之象,亦即用鼎烹調新食物的象徵。它的前一卦是革卦,兩卦互為對應,革是改革,改變舊事物,鼎是創新,建設新事物,是謂革故鼎新。鼎卦的重點強調要正位“凝命”,“凝命”就是固持使命,秉承前人革故之功,在鞏固既有成功的前提下再立新功。而要實現“凝命”,其關鍵就在於任用賢能。鼎卦啟示處於變革之後的人們,在舊事已破的前提下,需要再立新功,而建立新功的關鍵就是廣納賢士,使得自己耳聰目明、穩居正位。

【要訣】招賢納士,善用賢能。

【例解】

東漢末年,政局動蕩,漢天子無力申令天下,以至於群雄四起、諸侯割據。舊的政治格局已經完全打破,各路軍閥割據,曹操經過東征西討,終於取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位置。但戰亂之後,百廢待興,如何正位凝命,使天下蒼生得以休養生息,這是常常縈繞在他心中的問題。他認識了人才的重要性,多次發佈命令,要求徵選人才,例如《求賢令》、《求逸才令》,求賢若渴之意,溢於言表。而其《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名句更是千古傳頌。正因為他能選賢與能,以為己用,因此才得以開曹魏一片基業。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

《象》曰:鼎顛趾,未悖也;利出否,以從貴也。

譯初六,把鼎足顛倒過來,這樣做有利於倒出鼎內殘渣,就像娶得妾生下兒子扶作正室一樣,是沒有錯誤的。

◎《象》解釋道:把鼎足顛倒過來,並不悖理逆常;它有利於倒出鼎內殘渣,向上順從新貴,以納新物。

【智慧解讀】

“初六”為陰爻而居陽位,居位不正。它又處鼎卦之下,是鼎之趾,它上應“九四”,有顛趾之象,所以看起來有些不正常、不雅觀,其實這就像我們平時做飯之前要先清洗器具一樣,鼎腳朝天,是要將鼎內聚積的廢物傾倒出來,以利於鼎器納入新的食物。此爻喻示我們:從事新的事業之前,先要調整思想,摒棄舊的觀念,做好革新的準備工作。

【要訣】摧枯拉朽,清除積弊。

【例解】

漢代經過漢景帝的“無為而治”,許多農民為逃避賦稅而脫離戶籍,政府對部分農民失去控制。與此同時,一些皇室貴族和豪強地主的勢力也威脅到中央集權,匈奴肆意寇邊搶掠,直接關係西漢政權的生死存亡。面對種種挑戰與問題,漢武帝劉徹認為儒家思想是解決問題的有力武器,他登基后立刻開始實施“新政”:罷免丞相衛綰,任命竇太后的侄子竇嬰為丞相,又任儒生趙綰為御史大夫。儘管遭到太皇太后的反對,改革一度受挫,但竇太后死後,武帝很快又走上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道路,毫不留情地將一切不利於中央集權的因素統統消滅,為自己後來的軍事鬥爭、政治改革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漢武帝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雷厲風行,能夠果斷清除積弊。

▲平定七國之亂示意圖

漢景帝時期,豪強地主和諸侯國的勢力威脅到中央集權,晁錯主張削潘,引發了“七國之亂”。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象》曰:鼎有實,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終無尤也。

譯九二,鼎中有充實的食物,我的仇人有病,他不能接近我,這是吉利的。

◎《象》解釋道:鼎中有充實的食物,不能隨便移動。我的仇人有病,我就沒有隱憂。

【智慧解讀】

此爻是陽爻,有陽剛充實之象,但它以陽居陰,其位不正,好在它與“六五”相對應,因而不會受什麼傷害。體現在爻象上就像鼎中已裝滿了食物,不能輕易移動,持鼎者也不能輕舉妄動,妨害別人;恰如仇人身負傷病,自然不能來加害我,這時只宜靜觀其變,不必驚惶失措。此爻提示我們:身處不利環境,不應該只看到當前的失意情況,更不能處處擔心為人所害,而應該認真分析形勢,以樂觀平和的心態處世,情況就會慢慢好轉。

【要訣】樂觀平和,笑對風雲。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象》曰:鼎耳革,失其義也。

譯九三,鼎的耳孔變了,原來抬鼎的銅鉉便插不進去了,美味的野雞肉也不能煮食。但下了雨後,鼎耳有礙的部分受潮鏽蝕,經過磨合,最終還是可以用的,所以仍然是吉利的。

◎《象》解釋道:鼎耳形制發生變化,就不宜持握或移舉了。

【智慧解讀】

“九三”為陽爻,居陽位,所以顯得過於陽剛亢厲,結果導致鼎耳發生變異,鼎中雖有美食也無法享用。缺少陽剛固然不好,陽剛過度也會使自己偏離自己的本分,無益於社會和自己的前途。但如果“九三”能夠耐心等待,“六五”最終會來邀請“九三”。“六五”為陰,“九三”為陽,陰陽調和成雨,經歷了風雨磨洗,陽剛的“九三”最終仍會回到一個正確的位置上,學會做人、做事。此爻提示我們:陽剛太過有害無益,社會的磨礪對於稜角突出者則會有幫助,聰明的人應該學會適應社會,放棄過激的心理。

【要訣】中庸守道,勇於悔過。

【例解】

晉代的周處曾經是一個作惡鄉里、狂放不羈的少年,人們把他和南山猛虎、水中蛟龍合稱“三害”。後來周處入南山射死猛虎,下長橋刀劈蛟龍,除了“二害”。此後他又找陸機、陸雲兩兄弟指點迷津,陸雲開導他說:“一個人如果能在早晨明白了真理,那麼即使是在晚上死去,也是可貴的……怕只怕沒有好的志向。有了好的志向,又何必擔心美名不能夠傳播開去呢?”周處聽了陸雲這番話后,從此洗心革面、改過自新。後來終於成了馳騁疆場、名揚四方的忠臣孝子。可見,要成就事業,陽剛之氣不可過盛,而且要正確引導。正因為周處勇於悔過,並將自己的武勇和忠直用在了報效國家之上,所以最終能夠拜將封侯、千古留名。

▲晉鮮卑歸義侯金印西晉

九四,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凶。

《象》曰:覆公,信如何也!

譯九四,鼎器不堪重負,足折斷了,傾倒了鼎中王公的粥飯,粥飯淌了出來,沾在鼎器的身上,弄得污穢狼藉,一定有兇險。

◎《象》解釋道:傾倒了鼎中王公的粥飯,怎麼值得信任呢?

【智慧解讀】

“九四”身為陽剛之才,居上體之下,上承“六五”,所承擔的責任重大,已不堪重負,他又和“初六”相應想施德於下,這也是他力所不能及的。何況,“初六”早已發生顛趾,“九四”怎能不折足覆呢?喻於人事,就是說一個人自不量力,妄圖承擔擔當不起的責任,經辦沒有能力辦的事,當然兇險非常。此爻告誡我們:做人做事最重要的是有自知之明,不要承攬太多個人能力之外的事。

【要訣】安於本分,量力而為。

【例解】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後來秦兵壓境,趙王聽信了左右的建議,讓趙括去領兵退秦,趙括滿口答應,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趙括的母親也勸趙王別派她兒子去。趙王沒有聽從他們的勸告。結果趙括一到軍中就廢除了廉頗定下的制度,後來又中了白起的埋伏,結果被亂箭射死。趙括的失敗之處在於不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不知道打仗需要有大量經驗,承接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像一個不夠穩重的鼎,是不能做大器的。

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象》曰:鼎黃耳,中以為實也。

譯六五,鼎器配上黃色的鼎耳又穿入堅實的金鉉,有利於堅守正道。

◎《象》解釋道:鼎器配上黃色的鼎耳,即使“六五”居中也可獲剛實之德。

【智慧解讀】

“六五”本是陰柔之質,陰居陽位,想獲得剛實之德,它吸收了“初六”顛倒鼎趾,“九二”充實鼎腹,“九三”改革鼎耳,“九四”碰折鼎足等各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又配上好的鼎耳和橫杠,終於獲得剛實之德。此爻說明一個有缺陷的人,經過學習可以加強、完善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和目標。

【要訣】謙虛好學,自我完善。

【例解】

東漢末年江東的呂蒙本來是行伍出身的“大老粗”,孫權開導他說:“你如今身居要職,掌管國事,應當多讀書,使自己不斷進步。”呂蒙以工作忙推託。孫權又耐心勸道:“我不是要你去鑽研經書做學者。只不過叫你多瀏覽些書,了解歷史,增加見識罷了。”呂蒙從此開始學習,專心勤奮。魯肅有一次路過呂蒙駐地,呂蒙擺酒款待他。魯肅仍然認為呂蒙有勇無謀,但在酒宴上談論天下事時,呂蒙時時顯露他的真知灼見,使魯肅頗為震驚。酒宴過後,魯肅感嘆道:“老弟確非當日吳下阿蒙了。”呂蒙道:“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他還為魯肅籌劃了三個方案,魯肅欣然接受了。呂蒙及時進行自我完善,由一介武夫變成了“儒將”。

▲木製六博俑漢

上九,鼎玉鉉,大吉,無不利。

《象》曰: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譯上九,鼎蓋橫杠用玉製成,大吉大利,沒有什麼不利。

◎《象》解釋道:玉制的鼎杠架在鼎上,因而能夠剛柔相濟。

【智慧解讀】

“上九”以陽剛之軀居於陰位,處鼎卦之終,正需要剛柔相濟的特性。鼎杠一物時常要接觸人手,又要利於持舉,所以非溫潤之物不能用。玉是剛堅而不失溫潤之物,恰好是鼎杠的最佳材料,故而爻辭說它“大吉大利”。此爻提示我們:做基礎性工作,肩負重任,只有具備極強的協調、溝通的能力,以及外柔內剛的氣質的人才能勝任。

【要訣】外柔內剛,剛柔相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易經的智慧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易經的智慧
上一章下一章

鼎卦第五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