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鯉、鯰魚、鯉魚及其同類
脂鯉、鯰魚、鯉魚及其同類鯉魚、鯰魚、脂鯉、魚、鰍魚及其同類是歐亞和北美主要的淡水魚類,在非洲和南美也同樣如此。(只有鯰魚是澳大利亞的本地物種。)這其中約有6500個物種主要都是淡水魚類,只有鯰魚的2個科和鯉科的1個物種棲息在海中,也有少數幾個屬的物種會在鹹水中棲息一段時間。
專家們將這些物種劃分為數個主要類群(儘管人們對它們之間的關係仍然存有許多爭議),而來自婆羅洲的低唇魚的歸屬卻仍是一個謎團,儘管有的專家確信它應屬於河鰍(爬鰍科),但看來似乎找不到特別適合它的一個類群。
種類多樣,數量繁多
分類和形態
骨鰾總目分為2個系列:骨鰾系和無耳鰾系,其中前者包括的物種數量是後者的200倍。骨鰾系具有2個主要的一致特徵:首先,當它們受到威脅時,大多能從皮膚的腺體中分泌出“警報物質”或信息素,從而引起其他骨鰾系物種的警覺。有厚甲的鯰魚科物種並不具有這種警報物質,這是容易理解的,但令人費解的是,某些穴居脂鯉和鯉科物種居然也沒有這類物質。
骨鰾系的第2個特徵是韋伯氏器,即魚類前端少量精細的椎骨(單個脊椎骨)所形成的一系列槓桿,也稱鰾骨,能將鰾收到的壓縮高頻聲波傳送至內耳。由此可見骨鰾系具有敏銳的聽力。至今尚無人知曉究竟它們是如何進化出這類“助聽”結構的,但無耳鰾系所具有的“頭肋”可能就是這種“助聽”機制的原型,可以藉此對韋伯氏器的來源一探究竟吧。
圖為從上往下看的韋伯氏器,它是骨鰾系中許多魚類的特有器官,能將鰾中產生的波動傳輸至內耳,極大地提高了魚類的聽覺能力。
無耳鰾系是一個物種各異、就某種程度而言也不盡一致的類群。牛奶魚(虱目魚科的唯一物種)是一種棲息在東南亞的食用魚類,它們酷似有銀色小鱗的大型鯡魚,但卻沒有腹部鱗甲(“鱗板”)。許多地區都在魚池中密集飼養牛奶魚。它們能長至1米多長,也能適應不同鹽度的水域。
鼠是其所屬科(鼠科)中的唯一物種,它們棲息在溫帶及熱帶印度洋——太平洋的淺水域中,身體細長,有長吻,嘴位於腹部,無鰾。人們曾在加拿大的阿爾伯達發現了一個可能是鼠近族的化石。
與鼠不同的是,棲息在西非淡水中的鉸嘴魚或枕枝魚的嘴位於背部,能伸展為短潛望鏡。它們的鰾被分為數個小單元,能呼吸大氣。當其長至15厘米長以上時,便局限在尼日爾和扎伊爾盆地的部分區域生活。
無耳鰾系還包括克奈魚及與之密切相關的物種(克奈魚科),它們是棲息在熱帶和非洲尼羅河流域淡水中的小型淡水生物種,以藻類為食。它們呈明顯的兩性二態性,雄性的厴或鰓蓋上有一個特殊的星號,但其作用尚不為人知。克羅麥魚屬和油奈氏魚屬都是性早熟物種,即它們在保持幼態體形的時候就已經達到性成熟了。部分專家認為這兩屬都屬於克奈魚,其他專家則將其視為一個單獨的物種科。克羅麥魚和油奈氏魚都是棲息在西非河流的小型透明魚類(這與其鄰近科的物種不同),無鱗,無側線。
脂鯉、鯰魚、鯉魚和新世界刀魚都是非常成熟的物種類群,它們高度融合了其舊有的特質和極度激進的進化特徵,同時它們所包含的物種多種多樣,適應性極強,因而導致對其物種的分類十分困難。它們雖十分常見,但也是謎一樣的類群。
脂鯉及其相關物種
脂鯉目
脂鯉目中有超過1340個現存物種,其中約210個都分佈在非洲,其他則分佈在美洲中、南部。這種不連續的分佈狀況意味着約1億年前,脂鯉目廣泛分佈於岡瓦納大陸,該大陸隨後分裂為非洲、南美洲、南極洲和大洋洲。
從外表上看,脂鯉目物種與鯉魚科(鯉科)物種十分相似,但它們的尾鰭和真背鰭之間通常還有一條肉質脂(“第二”背)鰭,此外,它們的頜上還有齒,而咽或喉部卻無齒。它們在正在用的一整套實用的牙齒之後還有一套備用齒。部分脂鯉物種會先脫落上下頜一側的舊齒並換上新齒,當該側的新齒位置穩固后再更換另一側的齒;而肉食性脂鯉則會一口氣脫落全部舊齒並換上新齒,牙齒的更換一旦完成,它們的備用齒槽上就會長出一套新的備用齒。
非洲的脂鯉目包括3個科(分為幾個亞科),都是肉食性和雜食性物種,但不及新熱帶區的脂鯉物種那麼多種多樣。其中最原始的是脂鯉科中的唯一物種喀輔埃河梭或非洲梭,它們常暗暗等在一旁伺機捕食魚類,由於它們有一張帶有強力圓錐齒的大嘴,因此能有效防止獵物逃脫。它們在漂浮的泡沫巢中產下數千個卵並在一旁護卵(其卵是烹飪的佳品),這對脂鯉目物種而言絕不尋常。孵化出來的幼魚能用其頭上的特殊黏性器官懸在水面上。
食鰭魚是身體狹長的琴脂鯉(琴脂鯉科)物種,能大口咬食其他魚類的鱗片及在魚鰭上咬出深槽。食鰭魚與另外兩個相對無害的魚類群密切相關,它們以有鋸齒狀邊緣的鱗片(櫛鱗)為特徵,而不像其他脂鯉那樣僅有光滑(圓形)的鱗片。
知識檔案
脂鯉、鯰魚及其同類
總目骨鰾總目
目脂鯉目、鯰形目、鯉目、裸背電鰻目、鼠鱚目
約6500個物種,分為至少960個屬和約60個科。
分佈:呈世界性分佈,主要棲息在淡水中。
非洲脂鯉科包括約18屬共100個物種,其中的非洲脂鯉屬是脂鯉中最為人熟知的物種類群,在觀賞魚愛好者中知名度極高。它們色彩絢麗,通常有單條側帶和紅色、橙色或黃色的魚鰭,其身體或短而寬,或細而長(紡錘形)。它們的臀鰭形狀呈兩性二態性:雌性的臀鰭邊緣十分整齊,而雄性的臀鰭則是凸起的。它們的尾椎骨也呈現奇特的兩性二態性。但究竟這些物種如何識別該差異,這些差異又對物種有何益處,尚不得而知。非洲脂鯉有十分強力的多尖頭齒,十分適於刮擦和研磨昆蟲、魚類、昆蟲幼蟲、浮游生物和各式各樣的植物為食。
老虎魚或狗脂鯉是一個包含了數種極具侵略性的肉食物種的屬,在當地臭名昭著。它們的嘴閉合時,其長長的圓錐形齒便與頜外部彼此重疊,同時它們的身體上還有黑色的條紋(儘管這些條紋是橫向而非縱向的),故而得此俗名。剛果的巨老虎魚能長至超過1.5米長,重逾45千克,它們極富進攻性,有未曾證實的報道稱它們甚至攻擊人類。老虎魚和狗脂鯉都是絕佳的游釣魚類。奇怪的是,老虎魚會一次脫落全部舊齒,因此偶爾人們還能發現其脫落的單箇舊齒。它們開始換上新齒到可以使用僅需數天時間。新熱帶區的脂鯉多種多樣,從兇殘的肉食物種,到微小的食草物種乃至不能視物的地下物種。其中剃刀魚是所有肉食物種中最被人們誇大其詞的一個,它們敦實兇猛,有寬寬的頭部和短而有力的頜,頜上還有如剃刀般鋒利的三角形互鎖齒。它們素喜群生,共同捕食小型魚類為食,或如同傳言中所說的那樣,捕食受傷或健康的大型獵物為食。
每條剃刀魚能在肉上咬出約16立方厘米的清晰咬痕,其所在魚群的大小決定了獵物被吃光的速度。在有些地區,水中的一絲血腥便會觸發它們的瘋狂捕食,往往只需幾分鐘,獵物便會幾乎只剩下一副骨架。人們在涉水或在水中沐浴時,也會遭到它們的攻擊,但這種情況少之又少。有一個傳說是這樣描述的:一人一馬掉進水中,後來被撈上來時早就被魚兒把肉吃光了,但人的衣服卻完好無損。很有些諷刺意味的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往往是人類在捕食剃刀魚——大量魚類被傍亞馬孫河和其他南美河流而居的人類(卡波克羅人)捕撈和食用(常用於煎炸)。
剃刀魚很少長於60厘米,是絕佳的游釣魚類。釣魚者用結實的釣竿或用極其簡單的帶餌鉤的手線,便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成功釣到飢餓的剃刀魚。
剃刀魚的近族包括食草或食雜性物種屬,它們被觀賞魚愛好者稱為銀幣魚和帕克魚。儘管它們外表相似,但其特性卻與剃刀魚大相逕庭。帕克魚還另有強壯的頜和研磨齒,能咬碎堅硬的種子和水果;銀幣魚(銀板魚及其同類)則是更徹底的食植物物種。
脂鯉目的代表物種
1.喀輔埃河梭廣泛分佈於西非中部;2.大理石斧魚有斧魚常見的寬體形;3.霓虹燈魚是一種南美物種;4.老虎魚(狗脂鯉屬)是棲息在非洲湖泊和河流中的脂鯉物種;5.針牙脂鯉是南美的一種高度特化的食魚物種。
皺剃刀魚(下鋸脂鯉物種)以其他魚類的鱗片為食,它們的下頜比上頜長,牙齒外翻,也就是說,牙齒向外伸展,這使得它們僅需簡單地向上一刮便能刮下獵物的魚鱗。如果遇到的是些非常機警的獵物,皺剃刀魚便只得以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方鰭魚”這一術語涵蓋了許多棲息在南美和非洲的小型脂鯉。紅鼻剪刀魚棲息在巴西和委內瑞拉的奧里諾科河和亞馬孫河流域。
南美“鮭”屬的許多特性都表明它們是一個十分原始的物種類群,僅有唯一的標本可供研究。人們原本以為它們仍然存在於世,但自1900年捕獲到該標本后就再也沒有了它們的蹤跡。捕食鱒魚的肉食性脂鯉(馬哈脂鯉屬物種)在巴西被稱為“多拉多斯”,是迄今為止最原始的脂鯉物種。它們雖是重要的食用和游釣物種,但人們對馬哈脂鯉屬中4個物種的分類歸屬仍然存在許多爭議。
南美洲區的狼牙脂鯉物種就如同是非洲的脂鯉屬物種,它們是有流線型身體的狗魚狀肉食動物,有令人望而生畏的牙齒。它們通常在開放的水域中捕食,能進行短促而高頻的猛衝,甚至還能躍出水面。
淡水斧魚的物種科(胸斧魚科)則全然不同,它們由有長長胸鰭的寬體魚組成,其體長很少超過10厘米,能有力地飛起來。它們寬厚的胸部上有強有力的肌肉,足以使胸鰭實現翅膀的功能。在飛起前,斧魚最多可“滑行”12米,滑行的大部分時間內它們的尾部和胸部都停留在水中。它們飛起時,快速拍打自己的魚鰭,發出明顯的嗡嗡聲。其飛行距離很少超過1.5米(但在理想條件下甚至能達39米),通常能飛至10厘米高,但也曾有人目擊到它們飛至水面上90厘米處。飛行對於這一物種所耗費的身體能量究竟有多少,我們還不得而知,但人們猜想它們是在受到敵人的驚嚇時才會飛起來的。在通常情況下,斧魚棲息在水面附近,以昆蟲為食。身體細長的斧魚物種(石斧脂鯉物種)寬厚的胸部也包含了骨骼,還有與其他斧魚類似的翼狀胸鰭。為躲避敵人的追捕,斧魚能依靠其胸部肌肉和胸鰭躍離水面1米來高,但這卻並不是真正的飛行。
脂鯉大多能擴散產卵,但部分脂鯉也有特殊的繁殖行為。譬如,雄性呱脂鯉尾鰭基部或尾部的鱗片發育出特殊的腺體,即人們所知的“尾腺”,這些腺體能分泌信息素——一種異性無法抵抗的化學物質。如果單憑信息素還不足以吸引異性進行交配,部分雄性也會使用一種蠕蟲狀的誘餌——雄性劍尾脂鯉尤其擅長用此方式對自己心儀的雌性示好。究竟這種誘餌是模擬它們的獵物,還是對雌性的視覺暗示以便將雌性誘至雄性的身旁,與之排成一定的角度,以便雄性將精子送入雌性的生殖(性)孔中,人們還不得而知。它們也是人們所知的唯一行內部受精的脂鯉物種。
紅翅濺水魚屬脂鯉科,能在懸垂的樹葉或岩石上產卵,這樣它們的卵就會比在水中安全得多。其雄性會一直對懷孕的雌性示好,直至雌性開始產卵。此時雄性會引導雌性至自己選定的水面上3厘米左右的懸垂地點,雄性首先嘗試着跳向該產卵點,雌性隨即依靠水的表面張力粘在其表面,並排出一些卵來,雄性便高高躍起對這些卵進行受精,或兩性都同時躍起。在整個繁殖過程中,它們總共產下約200個卵並使其受精。在孵化結束后,雌性便自行離開,而雄性則在產卵點附近,不斷將水濺至卵上直至其被孵化出來。孵化過程持續約3天,一旦仔魚回到水中,雄性的“護卵”行為便宣告結束。
石脂鯉是一種巴拿馬脂鯉物種,也能在水外產卵。該物種喜愛聚成一群在陸地上產卵,即約50條成魚依靠身體的側向擺動或尾部的拍打游至岸邊,並在潮濕的陸地上產卵。其雄性有凸起的臀鰭,鰭刺上還有骨質的短骨針(微小的針狀結構),十分易辨。它們沒有護卵行為,其卵的孵化耗時約2天。
觀賞魚愛好者對大多數南美脂鯉情有獨鍾(如今它們大多被歸於未定屬)。這些極其成功的魚類中的許多都色彩鮮艷,因此它們在觀賞魚產業中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而且也便於在野外將同族物種聚集成群。脂鯉是食雜物種,它們甚至能吞食任何能塞入嘴中的東西,但其中大多數是肉食性物種,主要以小型昆蟲和水生無脊椎動物為食,墨西哥盲穴脂鯉就是該類群中的一個。
鯰魚
鯰形目
鯰魚約有2400個物種,分為約34科,它們大多為熱帶淡水生物種,但也有部分分佈在溫帶地區(科、鯰科、復須鯰科和鱨科),還有2個科(鰻鯰科和海鯰科)為海生物種。
鯰魚因其長須而得名,這長須使其貌似有髯的貓(儘管並非所有鯰魚物種都有須,須也不是該類群的特質)。鯰魚的特徵有:前4~8個椎骨結合成一體,其骨骼或小骨鏈還常將鰾和內耳連接起來;無頂骨,即頭骨頂的成對骨頭;頭部的血管呈特殊的排列方式;無特有的鱗片,有些有強壯的背鰭刺和胸鰭刺。
鯰魚無鱗,但大多數鯰魚的身體並非完全是光禿禿的。棘甲鯰(棘甲鯰科)、亞洲山溪鯰魚(科)和鰍鯰魚(平鰭科)的側線感覺孔周圍都有骨質鱗甲或甲板,有時連背部也覆蓋著鱗甲,甲鯰魚和有甲美鯰魚則全身都包裹着這種鱗甲。有些鯰魚有強有力的鋸齒狀胸鰭和背鰭刺。這些棘刺依靠鎖定機制保持直立,能與骨質鱗甲一道有效抵禦鯰魚的潛在敵人。鯰魚的鰾部分或全部包裹在骨質囊中,其鰾明顯退化,因此它們有在海底棲息的習性。人們對該結構的形成原因尚不了解。例如,退化和裹於囊中的鰾常為遊動迅速的下眼鯰(下眼鯰科)物種和瓶鼻鯰魚或無須鯰魚所有,而底棲的電鯰魚(電鯰科)的鰾卻是所有鯰魚中最大的!
南美的鯰魚物種數量比其他各分佈地點的總和還要多,世界上最小和最大的鯰魚都分佈在那裏。玻利維亞的矮甲鯰(矮甲鯰科)是一種部分有甲的小型物種,其成魚體長短於13毫米。而棲息於亞馬孫河的油鯰(鴨嘴鯰物種)則可長至3米多長,鯰科的歐洲六須鯰的體長也與之相若。分佈於南美的16科鯰魚物種大多棲息在亞馬孫河流域,另有4個物種科是安第斯山脈的本地物種。
鯰魚的代表物種
1.甲鯰魚及其獨特的鱗片形狀;2.海鯰魚中的硬頭鯰魚,它們的魚卵在雄性的嘴中孵化;3.能在兩塊水域之間的陸地上穿過的胡鯰;4.寄生鯰是一種寄生性物種,能在大型魚類的鰓內吸食宿主的血液;5.渠鯰魚是美國一種珍貴的游釣魚類;6.蛙嘴鯰是分佈於南亞的夜間活動的肉食性物種;7.巨鯰魚是棲息于越南湄公河的一種瀕危物種;8.倒游鯰能倒轉着游泳,搜尋樹葉背面的活性食物和藻類為食;9.歐洲六須鯰是一種大型鯰魚,它們能長至5米,在鯰魚中格外引人注目。
玻璃鯰魚(鯰科)的身體異常透明,這是它們用於掩護自己的一種適應性表現,但其生理特性尚不為人知。
有甲吸口鯰(甲鯰科)是所有鯰魚物種科中最大的一科,約包括600個物種。正如其名字所顯示的那樣,它們的嘴呈吸盤狀,上有櫛狀的薄齒,適於刮擦藻叢。它們大多在夜間活動,白天則躲藏在岩縫和木頭中。部分物種雄性的鰓蓋骨(形成鰓蓋的骨頭)上有長刺,能在與其他雄性進行正面地盤性保護爭鬥時攻擊對方。管吻鯰是細長的有甲鯰物種,身體長而薄,形如枯萎的細枝,因而得名。
攀鯰(視星鯰科)與有甲鯰關係密切,該科的40個物種棲息在安第斯山脈的急流中。這些特化的物種能用腹部表面的肌肉攀爬幾乎垂直的光滑岩面,還能用吸盤般的腹鰭從旁協助攀爬。
有甲美鯰魚(美鯰科)有盔甲般的鱗板,能在池塘乾涸時防止其水分流失。其中數個屬(如美鯰屬和鐵甲鯰屬)的物種還能經受極端的溫度變化,並能用腹鰭推動自己在乾涸的表面上滑動。它們還能築起漂浮的泡巢。兵鯰屬包括近200個物種,是觀賞魚愛好者熟知的物種,他們曾記錄下許多兵鯰物種的繁殖特性和發育過程。不同尋常的是,有些雌性兵鯰在交配中能吞食精子,精子會快速(並無絲毫變質)地滑過雌性的消化道,通過肛門釋放到其腹鰭所形成的囊中,使囊中的數個卵受精。一旦受精完成,雌性便將受精卵置於合適的物體表面並自行離開。
囊鯰物種的體型差異極大,小至琴鯰(5厘米),大至骨須鯰或食螺鯰(1米)。它們大多為底棲物種,素有食水果的習性,並能有助於植物的種子擴散(種子不會被它們消化,在魚體內穿過時能毫髮無傷),實在令人稱奇。
長須或有觸角的鯰魚(花鯰科)有300個物種,是一個形態多樣的物種科,包括了許多為人熟知的鯰魚物種,如紅尾鯰魚。它們大多為食雜物種,體型較大的物種卻是肉食性的,或以其他魚類為食,還有一個物種曾有吞食掉入水中的猴子的記錄。部分亞馬孫河流域的花鯰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寄生鯰魚(毛鼻鯰科)包括約155個物種,其中部分為寄生性物種,棲息在大型花鯰的鰓腔內並在那裏產卵。寄生鯰可能是該科中最為臭名昭著的一個代表物種,當哺乳動物(包括人類)浸入水中時,這種纖細的魚類便會侵入哺乳動物的尿道。可能是由於寄生鯰錯把尿道的液體當做大型鯰魚鰓室中排出的水流,因此它們“逆流而上”進入尿道,依靠自身有力的鰓蓋刺在那裏棲身。在一般情況下,它們會在宿主的鰓上磨出一個創口,以宿主的血液為食。一旦它們錯誤地寄生在哺乳動物尿道內,便無法離開那裏(就如同它們寄生在魚類宿主的鰓室中一樣),因此會對宿主造成極大的危害。通常這種困在尿道的寄生鯰只能靠外科手術移除。
毛鼻鯰科除包括幾個無眼物種外,還包括2個特殊的非寄生性物種屬,這些物種的胸鰭上有充滿脂肪的大器官。其中的肉鼻鯰屬迄今僅有一個長4厘米的標本為人所知,它是在1925年由卡爾·特內茲博士在加拿大黑河省的聖加布里河中發現的。40年後,喬治·梅爾博士又在同一地點捕獲到另一條十分相似但卻屬於一個新物種屬的魚。人們對這些神秘的物種仍不了解。
鯨鯰魚(似鯨鯰科)有12個物種,人們對它們的了解也同樣不多。其中部分物種特別兇殘,能用其鋸狀齒咬食其他鯰魚的圓形肉塊。藍鯨鯰魚可能是該科中最為人熟知的物種。
浮木鯰魚(項鰭鯰科)包括約60個物種,以身體上醒目的斑點和條紋為其特徵。它們分佈在從巴拿馬至拉普拉塔的區域中,為夜間活躍物種,以碎屑為食,白天則列隊棲息在中空的木頭中。浮木鯰魚行內部受精,這在鯰魚中十分少見。雌性將受精卵排在水底上或植物叢中,這些毫無保護的受精卵在排出后約1周時間便會孵化出來。
下眼鯰或低眼鯰(下眼鯰科)則更不同尋常,與大多數鯰魚不同的是,它們能用精細的鰓耙濾取水中的浮游生物為食。其長須也有助於將浮游生物送入自己的嘴中。由於下眼鯰物種多在水面攝食,因此其較高的脂肪含量和紙般輕薄的骨頭都能增大其浮力。
在非洲的8個鯰魚物種科中,只有3個是當地物種,有4個物種科也分佈於亞洲,最後一個海鯰魚(海鯰科)物種也遍及亞洲、大洋洲以及南美、北美的沿岸水域中。非洲的鯰魚物種雖不及南美鯰魚那樣形態多樣,但也有許多奇特的物種,其中幾個與南美的異常物種十分相似。非洲的扎伊爾河就如同美洲的亞馬孫河,那裏聚集了非洲境內最豐富的鯰魚物種。而鯰魚物種在2塊大陸分佈的顯著區別在於,非洲的里夫特山谷中有一系列湖泊,其中部分湖泊中有許多當地特有的鯰魚物種。
鱨魚(鱨科)是非洲分佈最廣泛的鯰魚物種,包括200多個物種。其中部分尼羅河的鱨魚物種重逾5千克。里夫特本地的小型鱨魚棲息於急流,而大金鱨則是紅腹魚屬中的“巨人”,這種魚類棲息於坦噶尼喀湖,重達190千克。普通的鱨科物種也遍及亞洲。
胡鯰(胡鯰科)包括約30個物種,分為10屬。這種長體的物種有長長的背鰭和臀鰭,還有扁而寬的頭部。其中有些物種的鰓腔頂端的器官還能使它們呼吸大氣,因此當水中缺氧時它們仍能生存。胡鯰與南美的美鯰一樣,能穿過陸地到達另一片水域。最大的胡鯰物種是長絲異鰓鯰,重逾50千克;其他胡鯰物種則是小型的鰻鱺形(鰻形)物種,營穴居生活;索馬里的無眼胡鯰沒有眼睛,在地下生活;納米比亞的穴胡鯰也同樣沒有眼睛。胡鯰科也遍及亞洲,但那裏僅有少數幾個淡水物種。
本地性電鯰科下有2個物種,是電鯰魚的唯一物種科。所有鯰魚都能探測電活動,但只有電鯰屬物種能主動產生電。它們的兩側上部有高脂肪的密集電器官,使魚體呈圓柱體狀,形如臘腸。這些鯰魚能產生很強的電脈衝(高達450伏特),既能抵禦敵人,又能電擊獵物。部分電鯰物種長逾1米,重達20千克。
尖聲鯰或倒游鯰(雙背鰭鱨科)僅分佈於非洲,包括約170個物種,其中的100多個都屬於倒游鯰屬,其中少數物種能倒過身來游泳,就像在水底正常攝食那樣取食水面的食物。該科中至少部分物種能發出聲音,再加上其倒游的習性,因而得名尖聲鯰或倒游鯰。
本地性鰍鯰魚科(平鰭科)包括約47個小型物種,其中部分(如山溪鞭尾魚、護尾、安氏細尾鯰)都有細長的板狀身體,與南美的管吻鯰十分相似。平鰭科物種棲息在湍急寒冷的河流上游,附着於鵝卵石的基質上。
錫伯鯰(錫伯鯰科)在非洲有約20個物種,也遍及亞洲。它們有短小的背鰭和寬而扁平的身體。它們喜歡成群快速遊動,個體數量眾多,既能捕食其他魚類,自身也是食魚河鱸的主要食物來源。錫伯鯰無所不在,它們的食物範圍極廣,能迅速適應諸如有壩的湖泊和蓄水池這樣的人工環境。
在亞洲的魚類動物群中,鯰魚的重要性僅次於鯉魚及其同類。與非洲鯰魚相比,人們對亞洲鯰魚所知不多,它們的分佈極廣,涵蓋印度尼西亞群島以及中國和亞洲中部各分離的河流與湖泊。在亞洲它們有12個物種科,其中7個都是地方性物種。
鱨魚分佈廣泛,其中又以所含物種豐富的屬(包括約40個物種)最為典型。屬物種大多體型較小——長8~35厘米;但其中部分卻能長至約60厘米,如亞洲紅尾鱨。婆羅洲和蘇門答臘島的騎兵鯰名字起得恰如其分,其成魚的背鰭刺幾乎與魚身一般長,十分奇特。
鞘魚(鯰科)是重要的鯰魚物種科,分佈於歐亞大陸、日本及部分島嶼。該科既有體長2米的兇殘肉食性叉尾鯰,也有所有鯰魚中最大的歐洲六須鯰。叉尾鯰在逆流洄遊時,常跟在鯉魚群之後,能在捕食酣暢時漂亮地躍出水面。
鯰魚因其長須而得名,黑色牛頭鯰魚的長須尤其明顯,這種北美物種喜愛在淤泥沉積的混濁水域中棲息。
本地性亞洲山溪鯰魚(科)包括100個物種,鈍頭(鈍頭科)則包括約10個物種,它們都是棲息于山溪中的小型物種,依靠其腹部的皺褶形成的部分真空附着在基質之上。婆羅洲的蛙嘴鯰(連尾科)是身體扁平、有巨嘴和大頭的魚類,能極好地偽裝自己。它們與部分琵琶魚類似,並採用相似的攝食方式,能用誘餌將獵物誘至自己的嘴邊。
鯊鯰(魚芒鯰科)包括約21個物種,它們可能是東南亞最具經濟價值的鯰魚物種科。泰國在魚塘中用水果和蔬菜飼養魚芒鯰的歷史已經持續了1個多世紀,其銷售量也十分驚人。湄公河的巨鯰魚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體長能達3米,儘管各地旅遊者間流傳着關於它的各種神乎其神的傳說,但事實上它卻是完完全全的草食物種。
鰻鯰(鰻鯰科)包括約32個物種,其中部分物種棲息在印度洋——太平洋,鰻鯰屬和新鰻鯰屬(鰻尾鯰)2個物種屬則棲息在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的淡水中;其中鰻鯰屬物種的標本可重達7千克。這些魚類能用小鵝卵石、沙礫和黏土築起直徑約為2米的圓形巢,其卵的孵化需7天時間,在此期間雄性負責護卵。
囊鰓鯰科與胡鯰(胡鯰科)關係密切,也被稱為刺鯰或氣囊鯰,其每個鰓腔都有向後延伸出來的長氣囊。它們還能扎刺敵人,其刺上的毒素足以使人致死。
海鯰魚(海鯰科)分佈在環熱帶,主要棲息在海洋中。雄性物種負責口孵,能將50個較大的受精卵含在嘴中達2個月之久,在此期間雄性無法攝食。
除少數幾個海鯰物種分佈於北美沿岸外,就只有北美淡水鯰一個物種科分佈在北美境內,包括約45個物種,分為7個屬。扁頭鯰魚是其中最大的一種,重達40千克上下,而藍鯰魚和渠鯰魚則是北美大湖地區和密西西比河流域鯰魚捕撈的主要對象。石鮰包括約25個物種。該科還包括3個穴居無眼的鮰物種,它們似乎是經由完全獨立的進化線發育而來的。墨西哥盲鯰僅在墨西哥科阿韋拉州的一口井中存在,闊口盲鯰和無齒盲鯰則僅棲息在美國德州聖安尼奧噴水井的300米深處,人們猜想它們可能是在很深的含水層中存活。
鯉魚及其同類
鯉形目
鯉魚是主要由淡水產卵魚類組成的重要魚類群。它們都無頜齒,但其中大部分的咽或喉部都有一對長骨,其牙齒能抵住相鄰骨和頭骨的基。鯉魚另一個不起眼的共有特徵是它們的小骨,該小骨能使其上頜延展伸出。大多數鯉魚頭部無鱗,為歐亞大陸、非洲和北美的本土物種。與其他主要骨鰾系物種不同的是,鯉魚並非南美和大洋洲的當地物種。
鯉魚的5個科包括2660多個物種,分為約280屬,其中最大的當屬包括2000多個物種的鯉科。鯉科(白首鯉、米諾魚、印度䰾、鯉魚、須䰾等)能體現鯉魚的分佈狀況,是淡水垂釣者和觀賞魚愛好者十分熟悉的物種。即使是在它們自然分佈未及的地方,漁民、護塘人和美食家也對許多鯉魚物種津津樂道。
普通鯉魚是該科的代表物種,它們可能是中歐及亞洲的本地物種,為了延續其他大洲的魚類生命,被陸續引入到各大洲。普通鯉魚耐受各種環境的能力十分驚人,譬如當年它們作為外來移民的食物被引入非洲中部,隨後便在那裏順利紮下根來,如今已經是當地最常見的鯉魚物種了。大約在古羅馬時期,普通鯉魚被引入英國並受到垂釣者的青睞,人們也以釣到18千克重的普通鯉魚為其終生目標。20世紀早期,普通鯉魚被引入南非,人們曾在那裏捕捉到一條重38千克的個體。
日本飼養鯉魚則是為了美化生活,幾百年的集中飼養培育了各種顏色的鯉魚,許多景觀池和水族館所用的“錦”鯉(被稱為錦魚)售價極高。這些多彩的魚類十分受歡迎,因此大型養殖和出口中心也隨之在日本、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斯里蘭卡、美國、以色列和幾個歐洲國家應運而生。在其原生地歐亞大陸,鯉魚主要被作為食物,即便如此它們還是發生了一些進化變異。細選首先產生了少鱗的鯉魚(鏡鯉)和隨後的無鱗鯉魚(無鱗鯉),深入的選擇性培育又產生了無須狀間肌骨的物種,這種間肌骨會給食用者帶來不小的麻煩。
大部分鯉魚都十分短小,其成魚僅10~15厘米長。而棲息於喜馬拉雅和印度河流的金印度䰾能長至2.7米,重達54千克,是鯉魚中體型較大的特例。棲息於北美科羅拉多州和薩克拉曼多河流的科羅拉多葉唇魚能長至1.8米多長,是上述地區居民重要的食物來源,該物種如今已在科羅拉多州滅絕(因築壩之故),薩克拉曼多的葉唇魚個體也更小更少了(因過渡捕撈之故)。棲息於中國東北黑龍江的黃鰓鯰魚與科羅拉多葉唇魚的體長相近。上述2個物種都是特化的肉食魚物種,在鯉魚(沒有牙齒)中顯得極不尋常。其他小型的肉食魚物種還包括棲息在東非極少數河流中的瑪利亞,棲息於中國南部、有不成比例的長頭部的,以及棲息於湄公河的大鰭魚。其中大鰭魚是一種兩側極其扁平的物種,有成角度的嘴,下頜上還有鉤和凹槽,當它們猛衝向獵物時,會揚起頭以便張開自己的大口。
鯉魚、刀魚和牛奶魚的代表物種
1.印度䰾;2.北美鯉;3.玫瑰䰾;4.普通鯉魚;5.兩條腹吸鰍屬的山溪鯉魚;6.魚;7.~魚;8.吸鰍或中國食草鰍;9.飛狐;10.銳項亞口魚;11.鬼刀魚;12.電刀魚;13.牛奶魚。
包括印度䰾在內的鯉魚大多無所不食:碎屑、藻類、軟體動物、昆蟲、甲殼類動物,甚至包括奶酪三明治!中國的大頭鯉魚和銀鯉魚(鰱屬物種)的鰓耙變異為精細的過濾器官,專以浮游生物為食。草鯉魚物種以植物為食,因此被引入許多國家,用以清除溝渠、河流和湖泊中的雜草。
鯉魚咽齒或“喉”齒的形狀和排布通常決定其食物的類型。以軟體動物為食的鯉魚有排列密集的能碾物臼齒;以魚類為食的鯉魚有帶鉤薄齒;以植物為食的鯉魚有刀狀薄齒,能用於撕扯;食雜鯉魚的牙齒則介於上述各形狀之間。例如,在非洲,棲息在無螺湖泊中的大眼高臀物種有“中立”齒,而棲息在幾千米以外的多螺湖泊中的物種則有厚而低的齒,齒形也更圓。但事實上,它們的幼魚卻具有完全一樣的齒形。
屬(除外,有些書中還以指代鯽魚、二須、四須)分佈廣泛,所含物種也十分豐富,因其(通常)嘴周圍的4根須而得名。其須上有味蕾,它們能在吞食食物前,用味蕾先嘗試味道。部分非洲鯉魚物種呈現不同的嘴形及唇厚,分別與其食物相對應。闊口鯉魚的寬下頜上有鋒利的邊緣,能以石面藻類為食,包括岩石層上的殼狀藻類;窄口鯉魚有彈力厚唇,能吮吸石塊及其附近的動物;同一物種所呈現的這2個極端嘴形和唇厚形態正好解釋了為何這一物種從前卻有50多個不同的名字。
鯉魚大多不呈兩性二態性,但部分小型䰾物種卻是例外。在扎伊爾中部,4厘米長的小型蝴蝶䰾物種棲息在水下的樹根叢中,其中便包括赫爾氏䰾和蝴蝶䰾;其雄性和雌性的色彩和圖案呈現極大的差異,十分引人注目。
一般說來,鯉魚的色彩不及脂鯉那樣鮮艷,但部分東南亞波魚也有與脂鯉相若的亮麗色澤。小型的馬來西亞鯉魚布氏波魚和阿氏波魚在鯉魚目中的地位就如同極受歡迎的燈魚和霓虹燈魚(脂鯉目)。
地下鯉魚的身體則完全沒有任何顏色。䰾屬、墨頭魚屬和盲鯉屬的穴居物種完全沒有任何體色,眼睛也是如此,這是由於它們在地下的無光環境中生存的習性所造成的。
地表(如地面以上)的墨頭魚物種分佈於非洲、印度和東南亞,這種底棲魚類的頭部背面有吮吸和感覺盤。與之相關的“鯊”屬(野鯪屬和角魚屬)與墨頭魚物種的分佈十分相似,它們有精細的吮吸嘴,以刮擦藻類為食。野鯪屬的一個非洲物種還專以浸在水中的河馬周圍的浮游生物為食。
少為人知的雪鱒(裂腹魚物種)棲息在印度和中國西藏寒冷的山泉中,它們的生命形態與鱒和鮭十分相似。雪鱒身體較長,體長達30厘米,身上的鱗片極小(或無鱗片),僅在臀鰭基部有一排瓦片狀魚鱗。尼泊爾漁民用金屬線繞成蠕蟲狀,外套一個環結,置於水下捕食雪鱒,一旦雪鱒向“蠕蟲”撲來,該環結就會收緊將其捉住。
鯉魚主要為淡水生物種,但也有部分能在鹽度相當高的水域中生存:日本的紅鰭(三塊魚屬)物種能在海洋中游出5千米之遠;歐洲的淡水擬鯉和鯿魚也能棲息在波羅的海,那裏的鹽度約為50%。但這些僅是少數幾個特例而已。
如果說鯉魚並沒有什麼怪異的生活習性,這種說法可能還有待商榷,因為其中至少有2個物種嗜酒!在東南亞,大風子樹的果實掉入水中后,雪茄“鯊”(細須䰾屬物種)和銀紅䰾都會吞食其發酵的果實,它們甚至會在“營業時間”之前就聚集在發酵的果實周圍。一旦這些魚醉倒,便會毫無知覺地浮在水面,但由於它們的肉在酒精的作用下並不美味,因此就算全無知覺也還是相對安全的。歐亞大陸的丁鱥在民間素有“醫生魚”的美譽,這也彌補了鯉魚不喜群聚的習性。據報道,受傷的魚會找到丁鱥並在丁鱥的黏液中摩擦自己的傷口。儘管丁鱥的確擁有一層豐富的黏液膜,但該黏液的治療特性卻從未得到任何科學證明。
吸盤魚(亞口魚科)在北美有許多物種,在亞洲北部也有少數幾個物種。由於其咽(喉)骨和齒的形狀,長期以來它們都被視為最原始的鯉魚物種。吸盤魚的上弓鰓骨也發育為十分複雜的囊結構,加之該物種的分佈狀況也十分特殊,因此如今傾向於將之視做一個高度特化的鯉魚類群。吸盤魚通常為毫不起眼的無毒魚類,只有2個物種屬是例外:中國帆鰭吸盤魚和科羅拉多的銳項亞口魚。這2個屬的物種都有寬厚的身體,有三角形的外輪廓,這種奇特的形狀能使它們在山洪暴發時緊貼河流底部(這2個物種都棲息在易發洪水的河流中)。它們也是平行演化的絕佳例證。
“真”鰍魚是有嵌入小鱗的(通常)呈鰻形的物種科(鰍科),嘴周圍還有許多須。由於其鰾的大部分或全部都包括着骨質,因此它們的正常體積不易變化。鯉魚物種的鰾和咽之間都有體管連通,能使它們吸入或排出空氣,但由於鰍魚的鰾有骨質的約束,因此它們使用體管的幾率比其他鯉魚物種頻繁得多。幾個世紀以來,東歐的氣象魚或氣象鰍都被農夫視做活的氣壓計,隨着大氣壓的變化它們會排出體內的空氣,因此便開始晃動和持續“打嗝”,這可昭示着雷暴的到來,因此它們也成為最早的“氣象預報器”。
其實並非所有鰍科物種都呈鰻形,譬如鰍魚就較短小,其身體通常扁平,還有伸出的吻。該類群僅包括3個物種屬,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沙鰍——包括一些人們熟悉的觀賞魚物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皇冠鰍。該物種側躺着休息,造成已死的假相,這一生活習性極不尋常。
斜齒鯿廣泛分佈於歐洲,是當地熟知的物種,受到休閑垂釣者的喜愛。它們適應性極強,能在較差的水質中存活。當它們被引入一個水域時,甚至能侵佔該區域,是一種十分成功的物種。
大多數鰍魚都有小型的背鰭,臀鰭對稱排列在身體的尾部。而長鰭鰍(爬鰍物種)的背鰭卻與其身長相當,雖然人們對這一物種並不了解,但這個名字的確起得十分貼切。鰍魚(就其最寬泛的意義而言)可劃分為2個亞類群:眼睛下有直立刺的鰍魚和沒有直立刺的鰍魚。它們多數為潛行物種,白天喜歡藏在石塊之下。1976年,人們在伊朗發現了首條穴居的鰍魚物種,在這一遲來的發現后不久,人們又在中國西南部發現另外2個相關物種。鰍魚棲息在歐亞大陸,尚未分佈於非洲(除那些尚存爭議的外來歐洲北非物種以外)。
雙孔魚或食藻魚(雙孔魚科)雖名為食藻,但卻主要以碎屑為食。它們僅包括4個物種,都分佈於東南亞。雙孔魚外伸嘴位於其腹部,如同吸塵器的管一般,能吮吸細小的基質(還能刮下結成殼的藻類)並濾出其中的可食用物質。
雙孔魚物種無咽齒,但究竟其咽齒是已經退化還是從未發育出來,人們尚不清楚。這些魚類——常被誤認為“吸盤鰍”——的鰓蓋幾乎全與身體連在一起,僅有頂端和末端的小開口,這種結構在鯉魚物種中是獨一無二的。其頂端鰓蓋孔上覆有閥,能吸入水流以便為鰓注入氧氣,這些水流又從其末端的鰓孔中排出體外。因此,它們的呼吸是經由鰓蓋實現的,而非嘴,這也與其他魚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河鰍、爬鰍或平鰭鰍(平鰭鰍科)包括2個亞類群:大多棲息在東南亞湍急河流乃至急流中的扁鰍(平鰭鰍科),以及分佈主要局限於歐亞大陸的腹吸鰍(腹吸鰍科)。平鰭鰍身體極其扁平,胸鰭和腹鰭都發育為吸盤。其嘴位於腹部,當它們在食物豐富的水域中刮擦藻類為食時,一種特殊的骨結構能保護其吻,而其他鯉魚物種的這種骨結構通常則是位於眼睛之下的。山溪鯉魚物種的這種強化骨結構彎曲於其吻部之前,如同碰碰車的緩衝器一般。
歐亞大陸的腹吸鰍呈鰻形,整體外形類似於氣象鰍及其近族。其中神秘的深條鰍卻棲息於非洲。1900年,德根先生在埃塞俄比亞的察納湖口處獲得了一個魚類標本,並將其保存於大英博物館,數年後該標本也被命名為德根先生。但是從這以後,卻再也沒有發現該物種的標本。究竟是因為沒有人故地重遊,並採用與當年相同的捕撈方式,還是由於它們在博物館的歸類原本就是錯誤的呢?
同樣充滿疑點的還有對婆羅洲低唇魚的描述和勾勒。它們的最初標本在1868年就已經遺失,許多年來都沒有再獲得它們的任何個體標本。如今人們雖在馬來西亞和泰國發現它們的行蹤,但對其仍然不甚了解。
新世界刀魚
裸背電鰻目
新世界刀魚包括裸背電鰻目下的6個物種科,它們都呈不同程度的鰻形,都沒有腹帶、腹鰭和背鰭。但臀鰭卻極長,有140多條鰭刺,能前後擺動,是其遊動所需推進力的主要來源。它們的尾鰭或高度退化或已完全消失。
新世界刀魚或南美刀魚有電器官,其中大部分物種的電器官都由特殊的變異肌肉細胞組成,而鬼刀魚(線鰭電鰻科)的電器官則由神經細胞發育而成。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的電場微弱,主要用於夜間導航(大部分物種在夜間活躍)、尋找食物、同類物種間的交流。而通常被稱為電鰻的電刀魚所產生的有力電脈衝據說能使馬暈厥。它們能長至2.3米,其電力既能使獵物致暈,也能用於自衛,因此它們既是奪命的捕食者,又是可怕的競爭對手。
牛奶魚及其同類
鼠鱚目
鼠鱚目中分佈最廣也最具經濟價值的物種當屬牛奶魚。這種流線型的銀色魚類與烏魚大小相似,喜歡在環島礁石和大陸架上的溫暖水域中聚集成群,人們對其捕撈和養殖並用做食物的歷史十分悠久,在菲律賓、中國台灣和印度尼西亞尤其如此。
另一個海生物種長喙沙魚或鼠分佈於南太平洋、印度洋、納米比亞和南非的大西洋東南部的海岸線。在該分佈區域中,人們對鼠進行商業捕撈。
淡水鉸嘴魚能將自己的嘴伸展為小型長嘴,並因此而得名。它們的鰾能實現肺的功能,因此該物種能在缺氧水域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