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 什麼是四聖諦?

第一百七十五章 什麼是四聖諦?

有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林給孤獨園,有一天,佛陀對眾多的出家人說:“比丘們(比丘解釋:受持具足戒的男出家人;具足戒解釋:受持如來制定的所有戒律,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你們要經常修習入「定」的方法,什麼是「定」呢?「定」就是將注意力集中專註在某一種清凈的事物上,或者將注意力集中專註在單個、純一的境界之中,以此讓內心保持平靜、寧靜的狀態。比如將注意力集中專註在一片樹葉上,除了對這片樹葉的關注外,不關注其他任何的事物,除了對這片樹葉生起念想外,不生起其他任何的念想,不想其他任何的事情、事物。又比如將注意力集中專註在內心平靜、寧靜的境界上,除了對內心平靜、寧靜境界的專註外,不再專註其他任何的事物、事情、境界,除了對內心平靜、寧靜念想的專註外,不再專註其他任何的念想、見解、思想。

比丘們,「入定」的修行方法,有四念住、七覺支、四禪、無相定(四念住解釋,見第五十九章、第一百三十七章;七覺支解釋,見第一百二十七章;四禪解釋,見第三十五章;無相定解釋,見第五十九章),你們修行其中任何一種方法都能夠「入定」,你們或者選擇修習四念住,或者選擇修習七覺支,或者選擇修習四禪,或者選擇修習無相定,都能夠「入定」,也就是說:你們在四念住、七覺支、四禪、無相定,這四種修行方法中任意選擇其中一種修行方法都能夠「入定」。

「入定」簡單的說就是讓內心進入平靜、寧靜、寂靜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內心除了對平靜、寧靜、寂靜狀態的專註外,不專註其他任何的事物、事情、念想、思想、見解,只專註平靜、寧靜、寂靜這種單個、純一的境界,當你們進入「深定」狀態的時候,連平靜、寧靜、寂靜的境界都不再關注,都不再執着和挂念,那種狀態就是不生念想,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沒有執着,沒有挂念,沒有念想的涅槃狀態。

比丘們,你們除了修習「入定」的方法外,還要明白四聖諦,什麼是四聖諦呢?即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什麼是苦諦呢?就是出生在世間的眾生是很痛苦的(眾生解釋,見第七十七章)。

「苦」又分為二苦、三苦、四苦、八苦、十八苦、六苦等等類別。

什麼是二苦呢?由物質身體與內心引起、觸發的痛苦稱為「內苦」,比如身體生病、衰老、死亡,這是內苦,又比如內心生起貪慾、渴愛、不如意、反感、怨恨、憤怒、無智愚痴、憂愁、嫉妒、內疚、悲傷、苦悶、憂慮、恐怖、絕望等等煩惱和痛苦,這也是內苦。

由世間外界事物、事情引起、觸發的痛苦稱為「外苦」,比如被惡人、強盜、賊寇、老虎、豺狼傷害產生的痛苦,這是外苦。又比如被風、雨、寒冷、酷熱等等氣候、災難傷害產生的痛苦,這也是外苦。

什麼是三苦呢?即是苦苦、壞苦、行苦。

什麼是「苦苦」?由身體與內心產生的痛苦。「苦苦」與「二苦」中的「內苦」相同。

什麼是「壞苦」?當事物損壞、毀滅帶來的痛苦,或者當快樂的感受結束、消失帶來的痛苦。比如地震讓房屋垮塌,讓房屋的主人失去房子,給房屋的主人帶來痛苦,這是壞苦。又比如本來其樂融融和睦的家庭,突然遇上災禍,妻子、孩子不幸死去,丈夫獨自活在世間,那種家庭祥和快樂的日子結束、消失帶來的痛苦,這也是壞苦。

什麼是「行苦」?無常帶來的痛苦,也就是隨時在變化,無法永恆保持不變,無法永遠存在,無法永遠擁有所帶來的痛苦。世間一切的事物、事情、現象,都是由各種條件生起、發展、滅沒、消失的。世間一切的事物、事情、現象都受到條件的制約、壓迫、控制,都是受生滅所制約、壓迫、控制,無法永遠保持不變,無法永遠擁有,無法永遠存在,隨時在變化的。比如房屋無法永遠存在,隨着時間的推移,房屋在逐漸的老化,最後會損壞、垮塌、消失,當房屋隨着時間的推移損壞、垮塌、消失的時候,就會給房屋的主人帶來痛苦。又比如人的身體無法永遠健康,無法永遠長生不死,隨着時間的推移人的身體會生病、衰老、死亡,當身體隨着時間的推移生病,逐漸衰老,臨死的時候就會給身體的主人帶來痛苦。

什麼是四苦呢?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胎兒在母親子宮內孕育的時候,在狹窄的空間內,如同坐監牢,被血水、體液包裹,無法自由活動,非常的痛苦,這是生苦,誕生孕育所受的痛苦。

身體會由盛轉衰,當身體逐漸衰老的時候,力氣會逐漸變弱,精力也會逐漸的衰退減弱,直至老年的時候,身體老化,皮膚鬆弛,渾身無力,精神渙散,這是老苦,身體器官逐漸衰老所受的痛苦。

身體生病,或者內心患上憂慮、苦悶、悲傷、恐懼等等煩惱的疾病,這是病苦,身體或內心生病所受的痛苦。身體的疾病或者是由於四大不調和造成的(四大解釋,見第二十二章),或者是由外界的事物、事情所造成的,比如被刀斧砍傷,被棍棒打傷等等,這就是由外界的事物、事情所造成的病。內心的疾病是由錯誤、不正確的念想、見解、思想引起的。

臨死的時候,面對死亡那種恐懼的痛苦,即將失去一切所擁有的財物、事物的痛苦,身體器官徹底衰竭致死的痛苦,或者被疾病折磨致死的痛苦,或者遇到強盜、匪徒、惡人殘害致死的痛苦,或者自殺身死的痛苦,或者被水災、火災等等災禍、災難傷害致死的痛苦,這是死苦,死亡時所受的痛苦。

什麼是八苦呢?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蘊苦。

「八苦」中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指的就是「四苦」。

什麼是愛別離苦呢?就是與自己喜歡、愛慕的親人、朋友等等眾生分離時所產生的痛苦。比如與自己所愛的父母分離,與自己所愛的妻子、孩子分離。與自己喜歡的朋友分離。這種分離,又分成三種分離,第一種是暫時與自己喜歡、愛慕的親人、朋友等等眾生分離;第二種是長時間與自己喜歡、愛慕的親人、朋友等等眾生分離;第三種是永遠與自己喜歡、愛慕的親人、朋友等等眾生分離,永遠分離的意思就是分別以後到死都不再相見。永遠分離還有一種意思就是生離死別,比如自己所愛的妻子死去了,以後永遠都無法見面了,這就叫做生離死別。愛別離苦說簡單點就是:與自己所愛、所喜歡眾生分離時所產生的痛苦(眾生解釋,見第七十七章)。

什麼是怨憎會苦?就是與自己厭惡、討厭、怨恨、憎惡的眾生在一起生活或共事所產生的痛苦,本來是想要遠離這些讓自己厭惡的眾生,可是卻被迫與他們在一起生活或共事,比如被迫娶自己不喜歡的仇人之女為妻,天天被她打罵、侮辱、諷刺、折磨,卻無法逃離,被迫與她在一起生活。怨憎會苦簡單的說就是:與自己厭惡、怨恨的眾生聚集在一起產生的痛苦。

什麼是求不得苦?就是自己想要得到的事物,就算經過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了,還是無法獲得所產生的痛苦。比如想要賺錢,卻賺不到錢;想要當官卻當不上官;想要娶到漂亮的妻子,卻娶不上;想要考上理想的學校,卻考不上;這就是求不得苦。求不得苦就是:自己想要的東西,自己想要獲得的事物,就算經過了努力,也無法得到,也無法滿足自己內心的慾望,這種所求無法得到滿足所產生的痛苦就是求不得苦。簡單的說就是:所求得不到滿足所產生的痛苦。

什麼是五盛蘊苦?「蘊」指的是五蘊。五蘊就是:物質身體,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

物質身體,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這五蘊就如同一個容器,容納下了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這七種苦。眾生的痛苦就是依靠物質身體,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這五蘊表現出來的。就是因為物質身體,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這五蘊有容納的功能,有盛放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這七種痛苦的功能,所以在這裏「五」字就被提到「盛」字之前被稱為五盛蘊,「五盛蘊」的意思就是:用物質身體,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這五種容器,容納、盛放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這七種痛苦。一旦眾生執着和挂念物質身體,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就會被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這七種痛苦拷打、折磨、惱害、煎熬。

五盛蘊苦簡單的說就是:一旦執着和挂念物質身體,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就會被其中所盛裝的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這七種痛苦折磨、惱害。

什麼是十八苦呢?即是:憂苦、悲苦、苦苦、惱苦、大苦聚、無明苦、行苦、識苦、名色苦、六入苦、觸苦、受苦、愛苦、取苦、有苦、生苦、老死苦。

其中「憂苦、悲苦、惱苦」屬於「內苦」,而「內苦」屬於「苦苦」,也就是說「苦苦」包含了「憂苦、悲苦、惱苦」、「內苦」。如來之前已經給你們講說過「苦苦」的法義了。

什麼是大苦聚呢?就是各種痛苦聚集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痛苦,比如一個人不僅生病了,他所愛的妻子、孩子還離他而去,他就有了兩種苦,一種是病苦,另一種是愛別離苦,這兩種苦聚集在一起就會形成更大的痛苦,就會讓他更加的痛苦,這就是大苦聚。又比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聚集在一起,就會形成更大的痛苦。大苦聚簡單的說就是:各種痛苦匯聚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痛苦。

無明苦、行苦、識苦、名色苦、六入苦、觸苦、受苦、愛苦、取苦、有苦、生苦、老死苦被稱為十二緣起產生的痛苦(十二緣起解釋,見第十八章、第十九章)。

為什麼十二緣起會產生痛苦呢?因為十二緣起是無常的,無常就是苦。無常就是隨時在變化,無法永遠存在,無法永恆保持不變,無法永遠擁有的意思。

為什麼無常就是苦呢?因為物質事物、物質身體、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是隨時在變化,無法永遠存在,無法永恆保持不變,無法永遠擁有的。物質事物是會衰敗、滅亡、消失的,物質身體是會生病、衰老、死亡的,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是會消退、滅沒、消失的。

物質事物、物質身體最終帶來的是痛苦,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就算物質事物、物質身體帶來了快樂,那都是短暫的。世間一切的物質事物、物質身體隨時都在變化,無法永遠的存在,無法永恆的保持不變,無法永遠的擁有,當失去這些物質事物的時候,當這些物質事物衰敗、滅亡、消失的時候,當物質身體生病、衰老、臨死的時候,就會帶來痛苦,之前這些物質事物、物質身體帶來了多少的快樂,當失去這些物質事物的時候,當這些物質事物衰敗、滅亡、消失的時候,當物質身體生病、衰老、臨死的時候,就會帶來多少痛苦,所以世間的物質事物、物質身體帶來的最終都是痛苦。

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最終帶來的是痛苦,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就算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帶來了快樂,那都是短暫的。世間一切的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隨時都在變化,無法永遠的存在,無法永恆的保持不變,無法永遠的擁有,當失去這些讓世間人、眾生滿意、開心、快樂的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的時候,當這些讓世間人、眾生滿意、開心、快樂的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消退、滅沒、消失的時候,當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讓世間人、眾生不滿意、不開心、不快樂的時候,就會帶來痛苦,之前這些讓世間人、眾生滿意、開心、快樂的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帶來了多少的快樂,當失去這些讓世間人、眾生滿意、開心、快樂的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的時候,當這些讓世間人、眾生滿意、開心、快樂的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消退、滅沒、消失的時候,當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讓世間人、眾生不滿意、不開心、不快樂的時候,就會帶來多少痛苦,所以世間的感受、念想、行為、認識、分別、判斷帶來的最終都是痛苦。

同樣的道理,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內心、物質事物、物質身體、聲音、氣味、味道、觸覺、環境變化感覺(冷熱、舒適等等)、思想、見解、念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由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生起的感受最終帶來的是痛苦,為什麼這麼說呢(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解釋,見第四十二章;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解釋,見第四十三章)?因為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內心是會生病、衰老、喪失功能的,物質事物是會衰敗、滅亡、消失的,物質身體是會生病、衰老、死亡的,聲音、氣味、味道、觸覺、環境變化感覺(冷熱、舒適等等)、思想、見解、念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是會消退、滅沒、消失的,由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生起的感受是會消退、滅沒、消失的。

就算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內心、物質事物、物質身體、聲音、氣味、味道、觸覺、環境變化感覺(冷熱、舒適等等)、思想、見解、念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由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生起的感受,帶來了快樂,那都是短暫的。世間一切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內心、物質事物、物質身體、聲音、氣味、味道、觸覺、環境變化感覺(冷熱、舒適等等)、思想、見解、念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由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生起的感受,隨時都在變化,無法永遠的存在,無法永恆的保持不變,無法永遠的擁有。

當失去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內心、物質事物、物質身體、聲音、氣味、味道、觸覺、環境變化感覺(冷熱、舒適等等)、思想、見解、念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的時候,當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內心生病、衰老、喪失功能的時候,當物質事物衰敗、滅亡、消失的時候,當物質身體生病、衰老、臨死的時候,當聲音、氣味、味道、觸覺、環境變化感覺(冷熱、舒適等等)、思想、見解、念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消退、滅沒、消失的時候,當由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生起的感受消退、滅沒、消失的時候,就會帶來痛苦,之前這些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內心、物質事物、物質身體、聲音、氣味、味道、觸覺、環境變化感覺(冷熱、舒適等等)、思想、見解、念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由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生起的感受,帶來了多少的快樂,當失去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內心、物質事物、物質身體、聲音、氣味、味道、觸覺、環境變化感覺(冷熱、舒適等等)、思想、見解、念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由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生起的感受,的時候,當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內心生病、衰老、喪失功能的時候,當物質事物衰敗、滅亡、消失的時候,當物質身體生病、衰老、臨死的時候,當聲音、氣味、味道、觸覺、環境變化感覺(冷熱、舒適等等)、思想、見解、念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由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生起的感受,消退、滅沒、消失的時候,就會帶來多少痛苦,所以世間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內心、物質事物、物質身體、聲音、氣味、味道、觸覺、環境變化感覺(冷熱、舒適等等)、思想、見解、念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由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生起的感受,帶來的最終都是痛苦。

比丘們,這就是苦諦的法義。

什麼是集諦呢?「集」是集起、起因、根源的意思,「集諦」就是痛苦集起、生起的原因是什麼?痛苦產生的根源是什麼?痛苦是怎麼生起、聚集起來的?

痛苦集起、生起的原因就是生起了貪慾、渴愛。痛苦產生的根源就是貪慾、渴愛。痛苦就是由貪慾、渴愛的生起而產生出來的。比如一個人想要賺錢,就是因為他喜歡錢、貪財才會想要賺錢,如果他努力后沒有賺到錢,他就會產生痛苦,這個痛苦就是由他自己的貪心所導致產生的。又比如一個人愛他的妻子、孩子,如果他的妻子、孩子出現意外或者死去了,他就會產生痛苦,因為他愛他的妻子、孩子。還比如一個人擁有一個價值連城的翡翠花瓶,如果這個翡翠花瓶被打碎了,這個人就會產生痛苦,他為什麼會產生痛苦呢?因為他喜愛這個翡翠花瓶。所以愛的越多,貪的越多,痛苦就會越多,當自己得不到所愛所貪的事物的時候,或者當自己失去所愛所貪的事物的時候,就會產生痛苦。

比丘們,這就是集諦的法義。

什麼是滅諦呢?就是只有滅盡了貪慾、渴愛,才能滅盡痛苦。比丘們,如來在這裏做個類比你們就明白了,比如如果是一個陌生人他做生意虧錢破產了,你們會感覺到痛苦嗎?你們肯定不會產生痛苦,因為他虧損的錢財都不是你們自己的,不是你們破產,你們當然不會產生痛苦,你們沒有生起貪慾、渴愛。又比如如果一個陌生人,他的妻子、孩子不幸死去了,你們會產生痛苦嗎?你們肯定不會產生痛苦,因為不是你們的妻子、孩子死去了,你們沒有生起貪慾、渴愛。當然你們已經出家跟隨如來修行了,也談不上家庭的事情了,如來這裏做這種類比是為了讓你們更加深入的理解滅諦的法義。對於一個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當他和他的家人生病、衰老、死亡的時候,你們可能會同情他們的遭遇,卻不會產生痛苦,因為不是你們的家人生病、衰老、死亡了,你們沒有生起貪慾、渴愛。

比丘們,這就是滅諦的法義。

什麼是道諦呢?就是滅盡痛苦的大道是什麼?滅盡痛苦的修行方法是什麼?沿着什麼樣的大道前行就能最終滅盡痛苦。滅盡痛苦的大道就是踐行八正道,滅盡痛苦的修行方法就是修習八正道,沿着八正道前行就能最終滅盡痛苦。

什麼是八正道呢?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這八種正道就是八正道。

什麼是正見呢?就是明白四聖諦,也即是明白苦、集、滅、道這四種聖諦的法義,並由此開啟了智慧。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法義是什麼呢?出生在世間的眾生是很痛苦的,這就是苦聖諦的法義;痛苦的根源是貪愛,這就是苦集聖諦的法義;只有先滅除了貪愛才能滅除痛苦,這就是苦滅聖諦的法義;滅除痛苦的方法就是修習八正道,這就是道聖諦的法義。比丘們,明白四聖諦就是具有正見的人。

什麼是正志呢?遠離慾望的意向和願望,遠離貪慾、渴愛的意向和願望;沒有惡意的意向和願望,沒有加害的意向和願望。比丘們,這就是正志的法義。

什麼是正語呢?不說假話欺騙人,不說虛假不真實的言語,不說挑撥離間的言語,不說粗暴、惡毒、誹謗、中傷的言語,不說輕浮、浮誇、無禮、淫穢、不正經、毫無意義的言語,比丘們,這就是正語的法義。

什麼是正業呢?不殺生害命;不偷盜,不搶劫,不剽竊抄襲;不與妻子之外的女子發生不正當的男女關係(或者不與丈夫之外的男子發生不正當的男女關係),沒有正式結婚不與未婚的男子或女子發生不正當的關係,沒有正式結婚不與未婚的男子或女子邪淫;不喝酒,不吃有迷醉作用的藥物、毒品。不做任何傷害別人或自己的惡事,不做任何不清凈的行為,比丘們,這就是正業的法義。

什麼是正命呢?不做非法、不正當的工作或事業謀生、生活;做合法、正當的工作或事業謀生、生活,比丘們,這就是正命的法義。

什麼是正方便呢?正方便也叫做正精進,也就是四正勤的意思,什麼是四正勤呢?就是精進努力的除滅已經生起的惡行、惡言、惡念,精進努力的不讓還沒有生起的惡行、惡言、惡念再次生起,精進努力的讓還沒有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生起,精進努力的讓已經生起的善行、善言、善念持續的增長、增進。比丘們,這就是四正勤的法義,這就是正精進、正方便的法義。

什麼是正念呢?就是將注意力集中專註在身體上,專註在對身體的觀想上,這樣就是有正念,這樣精進的修行能夠熄滅、除滅、降伏對世間的貪慾與憂愁;將注意力集中專註在感受上,專註在對感受的觀想上,這樣就是有正念,這樣精進的修行能夠熄滅、除滅、降伏對世間的貪慾與憂愁;將注意力集中專註在內心上,專註在對內心的觀想上,這樣就是有正念,這樣精進的修行能夠熄滅、除滅、降伏對世間的貪慾與憂愁;將注意力集中專註在念想上,專註在對念想的觀想上,這樣就是有正念,這樣精進的修行能夠熄滅、除滅、降伏對世間的貪慾與憂愁。比丘們,這就是正念的法義,這也被叫做四念住(四念住解釋,見第五十九章、第一百三十七章)。

什麼是正定呢?修行人除滅貪慾、渴愛、不善法,遠離慾望、不善法后,內心集中專註在清凈的念想上,就能進入喜樂清凈的初禪境界(初禪境界解釋,見第七十二章);修行人在初禪境界的基礎上平息、熄滅多個集中專註的清凈念想,內心只集中專註單個、純一的清凈念想,就能進入喜樂清凈的二禪境界(二禪境界解釋,見第七十三章);修行人在二禪境界的基礎上熄滅、平息由禪定生起的喜樂,並保持正知、正念(正知、正念解釋,見第九十六章),就能進入清凈的三禪境界(三禪境界解釋,見第七十四章),尊者們就會稱這些進入三禪境界的修行人為:「他們是集中專註修行,讓自己的內心平靜寂靜,安住在清凈境界之中的修行人」;修行人在三禪境界的基礎上平息、熄滅厭惡憎恨,滅盡厭惡、不喜歡,讓內心安住在不苦不樂的境界之中,讓內心平靜的集中專註在單個、一種、純凈的清凈念想之中,就能進入清凈的四禪境界,也就是在四禪境界中苦悶、快樂、喜悅、憂愁等等喜怒哀樂的煩惱都被平息、熄滅了。比丘們,這就是正定的法義。

比丘們,這就是八正道的法義,這就是道諦的法義。

比丘們,你們不僅要經常選擇四念住、七覺支、四禪、無相定,這四種「入定」方法中的任意一種方法修習,經常憶念四聖諦的法義,還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去修習八正道,這樣你們就能滅盡一切的煩惱和痛苦,從生死輪迴中徹底的解脫出來,最終到達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沒有執着,沒有挂念,沒有念想的涅槃彼岸(生死輪迴解釋,見第一百一十二章)。”

佛陀說法后,聽法的出家弟子們都再次的頂禮佛陀,隨喜讚歎佛陀說法的無量功德,他們都按着佛陀所說的法去修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佛陀的本懷:如同大海般深廣的智慧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佛陀的本懷:如同大海般深廣的智慧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五章 什麼是四聖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