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也能當郵遞員:大雁

動物也能當郵遞員:大雁

漢武帝的時候,蘇武奉命帶隊出使北方的匈奴。當時兩國還在交戰,所以匈奴單于就下令扣留了蘇武等人,讓他到冰冷徹骨的北海(今貝加爾湖)邊去牧羊。一直過了十九年,漢朝皇帝已經換成了漢昭帝,兩國戰端消弭,和平降臨了。漢昭帝就派遣另一批使者到匈奴,蘇武的從人秘密告訴這一代漢使,蘇武還活着。

漢使為了防止匈奴人不認賬,就編了一個故事說,漢昭帝在上林苑(當時的皇家園林)狩獵的時候,打到了一隻鴻雁,腳上繫着一封書信,是我們以前的使者蘇武所寫。請你們務必把蘇武老先生交還回來。匈奴人沒有辦法抵賴,只好讓已經兩鬢斑白的蘇武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或者雁足系書來指代遠方的書信。

傳說古代剖鯉魚時,有時候會看見魚肚裏有書信:“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所以又把雁和魚合在一起,代指書信。當然,“雁杳魚沉”的意思就是長時間沒有書信往來了。元曲《折桂令·憶別》中寫道:“想人生最苦離別,雁杳魚沉,信斷音絕。”那種和親友隔斷聯繫的感覺,想一想就覺得十分難熬。

鴻雁,也叫大雁,是我國古代人非常熟悉的一種鳥類。雖然它們個頭很大,體形最大的鴻雁翼展將近兩米,但是它們主要吃草或者小型魚蝦,不像鷹隼、貓頭鷹等中大型鳥類那樣兇惡。所以不管是遠遠觀賞,還是拿來燉煮吃掉,都是不錯的選擇。

古人指望使用鴻雁來送信,可能不如鴿子,但也不一定就不行。動物行為學家勞倫茲(KonradLorenz)說大雁記憶地標的本領特彆強,只要走過或飛過一段路,它們就能依據地標,準確無誤地把這段路再重複N遍。

大雁的故事

大雁是一種水、陸、空三棲動物,不但能在水裏游泳,而且能飛得很遠,從漢朝首都長安飛到西伯利亞地區完全沒有問題,甚至再遠也能飛。它是一種候鳥,每年秋冬季節,就會成群結隊飛到南方,而到了春天,又會重新飛回北方。

《詩經·小雅》中有一首《鴻雁》:“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於徵,劬勞於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古人看到長途旅行中的鴻雁,撲扇着翅膀十分勞累而悲苦,觸景生情之下,聯想到了那些被迫在野外服勞役的人們,每天到處奔波,也和大雁這樣既勞累,又沒有生活保障。

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學過一篇課文——《秋天到了》,裏面說:“秋天到了,樹葉黃了,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和其他候鳥相比,大雁最特殊的地方大概就是它們會排成一種整齊的陣列,這樣做不但可以防止單隻大雁迷失方向,而且可以在休息的時候交替警戒,預防捕食者的突襲。

宋朝人宋祁的《宋景文集》中說,雁群中有一隻最小的雁,名字叫雁奴,它特別機警,有一點點動靜都能聽到,所以負責每天晚上給同伴們站崗放哨。每當天敵接近雁群的時候,雁奴就會大聲報警,驚醒所有熟睡的大雁,馬上逃走。就像金代詩人元好問在《惠崇蘆雁》詩中寫的:“雁奴辛苦候寒更,夢破黃蘆雪打聲。”

後來人們想出了一條毒計,夜裏點燃火把,又很快熄滅,雁奴就會大叫把別的大雁驚走,但它們很快發現並沒有敵人出現。這樣三番五次之後,雁群里的大雁就會以為雁奴在騙它們,於是就會把它啄死。這樣再也沒人給雁群站崗示警,獵人們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它們全部抓住了。

這個故事本身可能是杜撰的,古人認為雁群像人類的軍隊一樣,有着明確的分工合作。所以古人非常羨慕大雁,用“雁行”來形容隊伍整齊而有秩序。比如戰國時期的《孫臏兵法》中就說:“雁行之陣者,所以接射也。”這種陣列就是模仿大雁飛行的隊形而來的。不過從動物行為學的角度考慮,其實它們在遷徙的時候,很多大雁都是偶然飛到一起組成陣列的,互不相識,所以很可能只是一群“烏合之眾”。

中國文化中的鴻雁

古人很早就發現,大雁從天空中飛過的時候,會發出特殊的聲響,所謂“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就是這麼來的。唐代詩人盧綸《塞下曲》中有這麼幾句:“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既然是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詩人又怎麼知道天空中有大雁飛過呢?當然是因為聽到了大雁飛行的聲響啦。

大雁在上古時期是難得的美食,所以在那時的禮儀中也有着十分崇高的地位。《儀禮·士相見禮》中規定“下大夫相見以雁”。當時的下大夫(官名)初次相見時,要互相贈送大雁。史書記載,孔子去拜訪老子的時候,就送給了對方一隻大雁,因為雁行止有序象徵著禮法,而他想要問的正是“禮”。

《儀禮·士昏禮》中還規定“納采、納吉、請期皆用雁”。古代有頭有臉的士人結婚是非常麻煩的,從頭到尾要經過六道程序(六禮),其中有兩道程序(納采、納吉),男方都要給女方送雁。可能是跟這種結婚風俗有關,古人還認為大雁是愛情的象徵。《詩經》中的《女曰雞鳴》篇寫道:“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鴻雁的意象和後文中的“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結合得十分精彩別緻。

詩人元好問在去考試的路上,發現一對死雁,詢問以後才知道是一個獵人射殺了一對大雁中的一隻,另一隻殉情哀傷而死。元好問很感動,做了一個土丘,將兩隻情侶大雁埋葬,隨後寫下了千古絕唱《雁丘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大鵝的戰鬥力

大雁經過人們的馴養之後,就成了我們熟悉的家禽——大鵝。不過在先秦時期,雁和鵝長得還差不多,所以“雁”這個字在古代既能指大雁,又能指鵝。戰國思想家莊子有一次出門帶着弟子住在了朋友家,朋友非常高興,讓小僮殺雁來款待他。小僮問道:“有一隻能叫,一隻不能叫,請問殺哪一隻雁?”主人說:“殺那隻不能叫的。”這裏說的“雁”很可能就是最早的鵝。因為大鵝的聽覺很靈敏,警惕性也非常強,所以可以代替狗來看守門戶,所以莊子的朋友才留下了那隻會叫的鵝來看門。

大鵝和鴨子長得有點相似,但是我們還是可以一眼就認出它們來,因為在大鵝的額頭上通常都有一個特醒目的紅疙瘩。

儘管每天可以在水裏游來游去,但是鵝和大雁一樣,都是素食動物,只吃水草和米面飼料,對水裏的魚蝦幾乎不感興趣,但有時候也會吃蟲子或者螺螄換個口味。

鵝是一種戰鬥力非常強的動物,而且有個特性,一旦認定了某人該啄,就會百折不撓地緊追不捨。我小的時候,有一次到親戚家去串門,不知道幹了什麼壞事,竟然被親戚家的大鵝追出了二里地去。現在網絡上調侃說宅男的戰鬥力還不如0.5隻鵝,或許也是很有道理的。

在不啄人的時候,大鵝的優雅身材卻也非常惹人喜愛。《晉書》記載,滿身都是藝術細胞的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鵝控”,他對鵝的喜愛甚至超過了自己的書法。有一次他看到山陰道士養的鵝肥白可愛,便提出向他購買,道士說:“只要你肯為我抄寫一卷《道德經》,這一群鵝全都可以贈送給你。”王羲之欣然寫畢,帶着一群鵝,高高興興回家去了。這個故事講的當然是王羲之先生的放蕩不羈,但大鵝的可愛也一下子躍然紙上。後來人們就用“鵝群帖”來指代精妙的書法作品。

因為鵝的鳴叫聲十分響亮,有時候還在戰場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唐朝的時候,節度使吳元濟謀反,唐朝將領李愬在一個下過大雪的夜裏到蔡州平叛,夜半抵達,雪愈下愈大,大地白茫一片,軍事行動極易被發現。這時候,李愬看到城旁有很多養鵝的鵝池,於是便讓戰士打鵝,鵝的鳴叫聲掩蓋了行軍聲,麻痹了對方,一舉成功。後來人們便以“雪夜鳴鵝”來代指以智取勝的戰事。

鵝的全身上下都是寶物,鵝毛可以用來制衣服,鵝肉更是難得的美味,不管是煮着吃,還是燒來吃,都讓人讚不絕口。東晉時候的劉毅生活很貧苦,有一次去見江州刺史庾悅,對方正在吃美味的燒鵝。劉毅就要求把剩下的鵝肉給他吃,庾悅不回答他。劉毅實在沒辦法忍耐美味的誘惑,就一把搶過鵝肉,銜在嘴裏吃了起來。能夠讓一個人在刺史面前毫無形象地搶食,這種燒鵝到底得有多好吃才行啊!

西漢雁魚銅燈: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整個銅燈的主體是一隻回首的大雁,嘴裏銜着一條大魚,形成了燈罩,造型非常別緻可愛,既實用又富有情趣。

鴻雁

拉丁學名:Ansercygnoides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雁形目,鴨科,雁屬。

大型水禽,分佈於中國、西伯利亞南部、中亞。雜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一本不正經的博物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一本不正經的博物志
上一章下一章

動物也能當郵遞員:大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