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傾慕的美貌:丹頂鶴
在託名東晉大文學家陶淵明編著的神怪小集《搜神後記》中,有一個關於修仙者的故事。
主人公名叫丁令威,在靈虛山學道上千年以後,想要回家看看,就變成了一隻漂亮的丹頂鶴,落在了家鄉城門的華表柱上,找了好幾圈,發現再也沒有自己認識的人了。
這時候有一個不識趣的鄉間少年,舉起彈弓就要射他,仙鶴飛起來,迴旋唱道:“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既有着訪仙問道的自得,也充滿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翻開古代的典籍,不管是正牌史書,還是稗官小說,經常可以發現鶴這類鳥兒的身影,而且往往和神異事件綁定在一起。如果你不理解古人對鶴的偏愛,看一下它的樣子,就一目了然了。籠統點說,鶴類有“三長”:嘴長、頸長、腿長,這三大特點有機結合起來,就形成了“仙風道骨”的漂亮形象。
三國時期的文學家陸璣在《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描寫著名的丹頂鶴時說:“大如鵝,長腳,青翼,高三尺余,赤頂,赤目,喙長四寸余,多純白。”抓住了它的主要特徵,但是,實際上,丹頂鶴看上去比鵝可大太多了吧!
仙鶴也是一種鳥
從鳥類學上說,所有的鶴科鳥類都屬於涉禽,喜歡生活在濕地、沼澤或者江河邊上,靠捕撈水中的魚蝦、昆蟲以及水生植物根莖生活。我國共有九種鶴,包括白鶴、灰鶴、丹頂鶴,等等。據說最高的丹頂鶴能長到160厘米,幾乎跟人類一般高。這麼大的個子,竟然還能展翅高飛,也真是難為它了。現代科學研究發現,仙鶴的骨骼十分堅硬,所以儘管它們的骨頭內部中空,薄薄的一層堅骨分量很輕,但也足以支撐身體了。
丹頂鶴是一種群居候鳥,平時可能只有一對鶴過着夫妻生活,但是每年遷徙季節,整個鶴家族都會聚攏到一起開始集體生活,最多的時候,甚至可以多達50隻,就像我們人類的軍隊一樣。每年春天,從南方飛回北方繁殖地;而到了秋季,又用同樣的方式飛到南方過冬。它們遷徙的時候,會按照首領的命令組成一個“V”形,後面的個體能夠依次利用前面個體扇翅時所產生的氣流,從而飛行起來更加快速而省力。2014年,JohannesFritz帶領的一個團隊,研究過放飛的隱䴉(Geronticuseremita)的飛行陣列,發現它們確實可以通過“V”形方陣節約體力。不過仙鶴們可不像是人類閱兵式上受訓過的士兵,許多鳥兒只是順路而已,並沒有領導者和具體分工,只是參考周圍的鳥的位置和氣流排成“V”形而已。
據統計,仙鶴飛行時的時速可達40千米左右,飛行高度可以超過5400米以上,而且能夠邊飛邊鳴。唐朝詩人張九齡所寫的《羨鶴詩》中贊道:“歡呼良自適,羅列好相依;遠集長江靜,高翔眾鳥稀。”大概張九齡也是親眼見過它們的飛行盛況的。
兩條長長的細腿,一身潔白的羽毛,修長的脖頸、挺拔的身材、綽約的風姿以及頭頂的一抹嫣紅,都讓丹頂鶴在喜歡“以貌取鳥”的古人心目中享有了牢不可破的“高端”地位。不管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還是傳統國畫中,它們都帶着一股逼人的仙氣,讓人覺得不是凡品,所以它才另有一個昵稱,叫“仙鶴”。
令人傾慕的美貌
仙鶴的美貌讓人類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人豢養漂亮的仙鶴當寵物了,他就是衛國的國君衛懿公。《左傳》當中記載說:“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意思是說,這位老兄喜歡仙鶴到了痴迷的程度,不但花大價錢在宮廷中養了許多仙鶴,而且還封它們做官,甚至讓仙鶴乘坐華麗的車子招搖過市。
可惜好景不長,北方的蠻族狄人出動大軍進攻衛國的時候,衛懿公急忙派出部下抵禦敵人,然而很多衛國士兵都私下裏說:“國君這麼喜愛仙鶴,不如讓仙鶴去打仗吧!”這樣消極的態度換來的當然是慘痛的失敗,衛國國都被敵人攻破之後,衛懿公也被殺死了。他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人設崩塌的寵物博主。
儘管仙鶴第一次以寵物身份出道的經歷以失敗而告終了,但是它們並沒有像狐狸精那樣變成禍國殃民的象徵,不得不說,還是人類看臉的天性佔了上風。隨後的發展更是出人意料,仙鶴竟然跟道教產生了神秘的聯繫,徹底坐實了“仙鶴”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丹頂鶴是一種特別會鳴叫的鳥類,它們的叫聲不但高亢清脆,而且富有變化韻律,非常好聽。當丹頂鶴從天空高處飛過時,響亮的鶴鳴聲便會響徹大地,甚至很多時候,人們看不見仙鶴,卻能聽到它們的鳴叫聲。正如《易經》中所說的:“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意思是說,叫着的鶴並不刻意炫耀自己,所以後來人們便將注重自身修養而被人稱道的人稱為“鶴鳴之士”。
在四川有一座鶴鳴山,就是因為住在山上的仙鶴來回飛行時留下的鳴叫聲而得名。這裏就是東漢末年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修行成仙的地方,所以鶴鳴也和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據陳壽撰寫的史書《三國志》記載:“(張魯)祖父陵,客蜀,學道鶴鳴山(也作“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張道陵就是後來傳說中的張天師,他老人家寫出那些道教經典的時候,耳邊伴着的是一聲聲鶴鳴聲,眼前飛舞的是一隻只秀氣美麗的仙鶴。不知道這些鶴對他的修行是不是真的有作用,反正在此之後,仙鶴也就成了道教的聖物。宋代成書的道教書籍《雲笈七籤》中,更是繪聲繪色地說張道陵曾經騎着仙鶴飛來飛去。
被人異化的仙鶴
最被世人熟知的一種“載人仙鶴”可能要數“黃鶴”了。據南北朝時期梁人任昉在誌異筆記《述異記》中記載:有一個叫荀瓌的人,曾經在江夏黃鶴樓上,見到過一位仙人駕乘仙鶴飄然而至,賓主歡飲之後,又“跨鶴騰空,眇然而滅”,非常帥氣地飛走了。這個典故也是“黃鶴樓”名字的由來。到了唐代,詩人崔顥在黃鶴樓上又留下了“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千古絕唱。
不過現實中並不存在“黃鶴”這個物種,我們今天熟悉的“黃鶴”是另一種形象。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每一個城市的街角巷陌突然出現了一群廣告員,他們聲嘶力竭地喊着:“江南皮革廠倒閉了!老闆黃鶴吃喝嫖賭,欠下了3.5個億,帶着他的小姨子跑了……”因為洗腦效果絕佳,這首“神曲”很快便傳遍大江南北,成為一時笑談。不過細品之下,我們會發現,“黃鶴”這個“一去不復返”的廠長竟然和“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這句詩有着微妙的聯繫。
出土的玉器雕塑表明了,早在殷商時期,鶴的形象就已經出現。到了大約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仙鶴更是在青銅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23年出土於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的春秋蓮鶴方壺,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國寶中的國寶。在這尊青銅方壺正上方的蓮花花瓣中央,站立着一隻昂首四顧的仙鶴,彷彿展翅欲飛,極為靈動形象。
仙鶴在古代還是一種長壽的象徵,晉代人崔豹撰寫的《古今注》中記載:
鶴千年則變蒼,又千歲二變黑,所謂玄鶴也。
這當然不是真的,因為仙鶴不可能活1000歲,更不可能由白變黑。不過它們的壽命確實挺長,可以達到60~80歲,差不多跟人類等同,比一般的鳥類要長很多。
所以在國畫中,仙鶴往往和另一種長壽的象徵——松樹構成組合而一起出道,所謂“松鶴延年”是也。清代著名畫家沈銓的名作《松鶴圖》就把蒼鬱的青松和靈動的仙鶴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而《白蛇傳》故事當中,南極仙翁手下看守靈芝草的就是一位鶴童子,可能就是因為靈芝草具有延年益壽的奇效。
古人還有一種奇怪的想法:認為丹頂鶴頭頂的那一抹殷紅朱冠是特別厲害的毒藥,認為它一經入口,就會立刻置人於死地,無藥可救,所以稱之為“鶴頂紅”。不過其實不管是鶴頂、鶴血,還是鶴肉,都沒有任何毒性,“焚琴煮鶴”這種事雖然大煞風景,但是吃了鶴以後,倒並不用擔心肚子疼。小說中可以用來害人的“鶴頂紅”其實是自然界中的紅信石,也就是三氧化二砷的天然礦物,加工以後,就是著名的砒霜。
那麼丹頂鶴的頭頂為什麼會有一塊鮮艷的紅色呢?其實那是它裸露的皮膚,更通俗點說就是,它禿了!這當然不是因為它像我一樣通宵寫稿用腦過度,而是因為“鶴頂紅”是丹頂鶴性成熟的標誌。丹頂鶴從頭頂變紅開始,就可以跟異性做一些羞羞的事情了,對它們來說,“我變禿了,也變強了”這句話倒是十分契合。
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和人類的捕殺,幾乎所有的鶴類數量都非常少,全國現存的丹頂鶴只有不到2000隻,白鶴也僅有3000~4000隻,屬於極度瀕危的野生動物。為了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能見到這種美麗高貴的生靈,讓我們一起來保護它們吧!
春秋蓮鶴方壺(局部):出土於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現藏於河南博物院。青銅材質的方壺,造型繁複而瑰麗多姿,是春秋時代鄭國王室的祭祀重器。
拉丁學名:Grusjaponensis
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鶴形目,鶴科,鶴屬。
大型涉禽,分佈在中國東北,蒙古東部,俄羅斯烏蘇里江東岸,朝鮮,韓國和日本北海道等地。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