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的古代“菜中之王”:葵
漢代文學家劉向在《列女傳》中講過一個故事。
傳說春秋時期,魯國漆室地方有一女子,過了出嫁年齡還沒出閣。有一天,她抱着柱子悲憤地長嘯,鄰居以為她想嫁人,就來問她到底在擔憂什麼,這個女子說:“我擔憂的是魯國國君太老,而太子太小,將來可能會發生動亂。”
她的鄰居就不懂了,說:“這種事難道不應該是士大夫擔憂的嗎?咱們管得着嗎?”
魯女說:“沒這麼簡單,以前晉國有客人住在我家,把馬拴在菜園裏,不料馬脫逃奔跑,將菜園裏的葵菜全都踐踏死了,使我家一年到頭吃不到葵菜。又有一次,鄰居家的女兒私奔,跟着別人逃走了。她家裏的人請我哥哥前往追趕,途中正碰上因久雨漲水,我哥哥落入水流中淹死,他就這樣離我而去了。所以說啊,很多災禍都是外部環境改變所造成的,我們魯國發生動亂的時候,我們自己難道有什麼好果子吃嗎?”
後來魯國果然如她所說發生了內亂,幸好魯女有所準備,才幸免於難。
這個故事裏提到了一種家常蔬菜,叫“葵”,在長達2000餘年的時間裏,它都是人們口中傳頌的“菜中之王”。詩人用柔軟的筆觸為它寫下一首又一首不朽詩篇;忠臣烈士把它視作圖騰,宣稱要像它一樣效忠帝王;農夫們以近乎虔誠的態度來種植它,以祈求一個好收成;就連君王都用它作為珍貴的食物來祭祀祖先。
但是彷彿一夕之間,它被打下塵埃,慢慢淡出了大多數人的餐桌,甚至現在大多數人提起它時,第一反應都變成了像對待完全不同的一種外來植物。如今它甚至已經淪為野草,只有少數地方還殘存着一絲足跡,訴說著它那傳奇一般的過往……
它就是葵,一種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古老蔬菜。
葵的歷史
《詩經》中有一首《國風·豳風·七月》,用一個親歷者的視角把周代早期農民的日常生活情況忠實記錄了下來。這首長詩裏面有一句是“七月烹葵及菽”。菽,就是大豆,“五穀”之一。葵可以跟菽並稱,可見,周代早期,葵就已經是我們祖先最重要的蔬菜之一了。
事實上,葵確實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都是華夏民族的主要蔬菜之一。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素問》中講到養生時,有這樣一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唐代的王冰註釋說:“五菜者,謂葵、藿、薤、蔥、韭也。”蔥和韭菜不需要多做解釋,我們今天也常吃。藿,就是豆類的嫩葉,現在已經基本不吃了。薤,是一種長得有點像小蒜的蔬菜,南方人用來腌制藠頭。那麼,名列五菜之首的“葵”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這種曾經大名鼎鼎的蔬菜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呢?
不只是我們現代人已經很少吃到葵,就連明代末年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雖然說“古者,葵為五菜之主”,但十分狠心地把它歸類到了草類中,而不稱作蔬菜了。因為:“今人不復食之,亦無種者。”到了清代中後期,植物學家吳其濬需要經過詳盡的考證才能確定,古書中的葵就是一種名叫“冬莧菜”的野草,已經只在南方的四川、湖南等少數幾個省還有種植了。
令人迷惑的“葵”和“向日葵”
有一個跟葵有關的成語,叫“葵藿向日”,意思是葵和藿兩種植物總是向著太陽生長,古代以此比喻臣子的忠心耿耿。三國時期的文豪曹植在《求通親親表》中也用“葵藿”來象徵忠貞之士:
若葵藿之傾葉太陽,雖不為之回光,然向之者誠也。竊自比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實在陛下。
唐代大詩人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中也說:“葵霍傾太陽,物性固莫奪。”
說起葵的這種特性,我們多半想起來的是花盤會跟隨太陽轉動的向日葵。但是向日葵原產於北美洲,明代才傳入我國,曹植和杜甫肯定都沒見過。這裏提到的葵肯定還是古人當成蔬菜吃的那種葵。
原來啊,葵菜有個特性,那就是葉子會朝着陽光照射的方向生長,還會主動把自己的根莖遮蓋起來。古人看見了,就賦予了它“忠心護主”的特性。成書於戰國早期的《左傳》中記載了一段孔子的話,裏面就提到了葵:“仲尼曰:‘鮑莊子之知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然而葵只是一種無知無覺的植物,又懂得什麼叫忠心呢?
那麼葵菜到底是什麼味道的呢?汪曾祺先生說他出差到湖南的時候,有幸在一家小飯店裏吃到過一次清炒的冬莧菜,口感滑滑的,也不太容易嚼爛,說實話,並不好吃。拿來做湯倒還不錯,有一種清香的氣味,所以古人大多數時候也是用葵來做羹湯的。
有一首十分動人的漢樂府,叫《十五從軍征》,它描寫的是一位少年從軍的戰士,在年老后回到家鄉時看到的凄慘景象。“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旅”是指家種的植物跑到野外,自生自長,不是純粹的野物。從這句詩就能看出來,當時人們對葵的感情。當然,這首詩最感人的一句莫過於:“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那些曾經和自己一同吃糙米飯、喝葵菜湯的親人們,現在都到哪裏去了呢?
葵菜還可以通過腌製做成鹹菜,和其他鹹菜一起儲備起來,用以幫助祖先們度過漫長的冬天。在遙遠的周代,葵菜製成的鹹菜還曾經是祭祀祖先的神聖食物。《周禮·天官》中說“醢人”要負責準備用來祭祀的“五齊、七醢、七菹、三臡”。菹,就是腌制的鹹菜,七菹即七種腌菜。哪七種呢?東漢末年的經學家鄭玄解釋說,就是韭菹、茆(蒓菜)菹、葵菹、箈(嫩竹筍)菹、筍菹、菁(蔓菁)菹、芹菹。
這麼看來,祖先們吃到的蔬菜還真是相當乏味啊!
葵的衰落
古代人對葵這一“五菜之主”曾經是相當喜愛和珍惜的。漢樂府中的名篇《長歌行》中開篇就說:“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西晉文學家陸機在《園葵詩》中也寫道:“種葵北園中,葵生郁萋萋。朝榮東北傾,夕穎西南稀。”大概在那個時期的人們心目中,在自家院子裏長得鬱郁青青的葵菜代表了富足和豐饒吧。
那麼葵菜是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呢?應該不早於唐代,因為唐代大詩人王維在《積雨輞川庄作》中還寫過“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的詩句,說明至少在當時,葵還是家常蔬菜。不過它的競爭者已經開始出現並且蠶食它的統治領域,隨着與西域各國的交往日漸密切,菠菜、萵苣等一大批新興的蔬菜開始佔據人們的餐桌。再加上菘這種葵的老對手也開始在選育中進化,“菜中之王”的美譽很快就要易主了。
唐代中期,人們選育出了一種味道脆甜、食后無渣、營養豐富,又產量驚人的新型蔬菜——白菘,也就是後來的大白菜。到了宋代以後,白菜基本長成了我們今天的樣子,逐漸佔據了菜園中最好的位置。著名吃貨詩人蘇東坡在《雨後行菜圃》詩中說:“脆美牙頰向,白菘類羔豚。”大約從這時開始,古老的葵菜就已經失去人們的寵愛了吧。
葵菜雖然曾經遠離了人們的視野,但是這兩年,號稱是野外生長純天然無污染的葵菜突然又獲得了城市踏青人群的喜愛,偶爾在菜市場上也能見到有小販在擺攤叫賣,價格還頗不便宜,超過大白菜許多倍。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另一種因禍得福呢?
北宋汝窯天青釉葵口茶托:現藏於大英博物館大維德基金會,現存不多見的汝窯珍品瓷器之一。葵口是古代器物常見造型,以葵花為原型。
拉丁學名:Malvacrispa
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錦葵目,錦葵科,錦葵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產自中國甘肅、江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