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魚塘
我曾經是個捕魚高手。
小夥伴們出去抓魚,魚桶里的收穫總比別人多。
我的兩個小手好象會粘魚。
大魚小魚都會往我手裏鑽。
家門口棉花地里的大大小小的水溝,是我們天然的魚塘。
緊挨着海塘裏面的,是一片棉花地。
棉花地是我們習慣的叫法,上面也種大豆、麥子、油菜、西瓜等等。就是不能種水稻,因為地是鹹的。
其實這片咸地也是起到緩衝的作用,以保護中塘裏面的水田不受鹹水侵襲,保證高產豐收。
海塘的西端有一座簡易的閘門,兩邊用木板契入鑿好的石縫,中間用海泥填實。漲潮時起到阻止海水倒灌的作用。
但是由於比較簡陋,始終會有海水從縫隙流進塘內,如果碰到大潮汛,海水的量是很大的。
為了有足夠的空間容納這些海水,棉花地之間挖了很多的溝。
其實在大潮汛時從海塘各處也會浸入很多海水。
待到落潮時把閘門的板和泥起掉,儘可能把裏面的海水放得最少。
由於潮汐的原因,也並不是每天都能放水的。
海里的很多魚蝦都是逆水而行的,在放水的時候,會游進來很多魚。
再加上終年活水,溝里長滿各類海草,很適合魚類生長。
這裏有抓不完的魚。
品種也很多,最多的是仔魚,一種在水裏橫衝直撞的魚。
如果在署假,沒去泥塗或者漲潮時,小夥伴總會帶着各類網具在水溝里抓魚抓蝦。
我們會集中在一條溝里,用泥土把溝切斷,輪流用工具向外勺水。待到水差不多淺了,就全部跳到水裏把水攪混。
魚忍不了泥土味,都會把頭露出水面,不停的張嘴,用網具用手隨便抓就是。
我能從露在水中的魚嘴識別不同的魚類,挑好的抓。
有時“油猛蟹”、海沙鰻都抓得到。
有一年水放得干,又是夏天干寒日晒,我在一處小水坑裏抓了10多斤魚。
小時候一身泥一桶魚的回家,母親總會笑着罵我:
“每天弄得糊突突,儂作舍和?”
罵歸罵,吃到自己抓來的香噴噴的魚還是很開心的。
我還會用直針做的“冷鉤”放(釣)鰻魚。
就是傳說中的“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那種直針,不同的是,我是放魚餌的。
晚上放鉤,第二天去收。
好幾次直針上掛着黃背白肚子的野生鰻魚,纏着海草很痛苦的樣子。
那鰻燒熟了有一層厚厚的油。
到冬天結冰時,有些魚也會浮在海草上面,不是很活絡,也能撿二碗。
現在,因為建環島公路,閘門被填掉,安裝了大功率的抽水機用來防止內澇,海水已經無法進到裏面。
曾經的棉花地荒廢着等待着開發利用。
因為養過幾年對蝦的原因,積了一些雨水形成了幾處水塘,上面長了一些零星的蘆葦。
也時常能遇到一些愛好垂釣者在釣魚。
有一次我花10元錢把一個人的魚獲都買了來,都是很小的河鯽魚。
不過到底也是野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