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海上的威脅

第四百二十八章 海上的威脅

幾天之後,阮家再一次分道揚鑣,阮承信跟了江昉,去湖北廣達分號從商去了。這“廣達”便是江家商號之名,幾十年來,大江南北聲名日盛,阮承信雖不善經商,但平時小心謹慎,也不至於出大錯。

阮元則和母親一同回了陳集,為學習方便,在陳集便住在林家,那喬椿齡先生字書酉,日常以字顯,便稱為喬書酉。阮元剛一聽得喬書酉授課,便知果然頗具才學,講起經義章句,清楚明白,雖不如胡廷森那般才華橫溢,但字字句句,都十分踏實,阮元也願意和他多交流。

林氏父親林廷和,曾做過大田縣知縣,家裏雖非大富大貴,也頗有積蓄,林廷和也是愛好讀書之人,家中存書頗多。所以阮元到了林家,一樣可以博學通識,不知不覺間,又有不少進益。

讀書進學,非一日之功,不知不覺間,已經兩年多過去,這一日已是乾隆四十一年初冬,阮元拿了朱子註解過的《周易本義》,便來向喬書酉請教。

喬書酉精於《周易》,對於阮元不解之處,一一耐心講解,平日師徒教學,一向如此,喬書酉也不問阮元家事和其他喜好。但這一天,眼看阮元的問題即將解釋清楚,喬書酉忽然停下,道:“元兒,進官學的事,最近可有考慮?”

阮元一驚,不想喬先生竟然關心起這個來,答道:“先生,元兒平日便一直如今日這般,《四書》近些日子,也已經記熟了,可官學的事,還沒多想。”喬書酉倒也不生氣,而是一如既往,耐心的和阮元講起官學之事來。

其實所謂“官學”之事,便已經是科舉考試的範疇,一般提起科舉考試,往往會從考秀才(其實秀才是民間稱號,清代官方並無秀才一詞,而是使用“生員”這個詞語來稱呼所謂的秀才。)開始視為參加科舉,經舉人、會試、殿試而成進士。但在生員考試之前,學生還要通過本縣、本府的縣試、府試,才有資格考院試。因而,在概括科舉考試時,最廣義的概括方式,是從本縣的縣試開始,考生要經歷縣、府、院、鄉、會、殿六場考試,才能一路披荊斬棘,最後成為進士。

相對後期大浪淘沙一般的鄉試、會試,最初的縣試和府試,整體難度不大,只要是有條件讀書進學的,達到一定年齡都會去參加。雖說也有一次考試考不中的,但多堅持幾年,考過府試並不算太難。而縣試、府試中取得優異成績的考生,便可以得到“進官學”的資格,到所在府、縣的官方學校進修。阮家早年就是因為儀征縣縣學名額多,為方便進學,才改了籍貫到儀征。如果阮元兩試通過,成績也說得過去,就可以進入儀征縣學學習了。

雖然生員也不能為官,但只有通過了院試,點了生員,才可以得到見知縣不跪,上公堂有座位,和免除差徭的優待。所以對於讀書人而言,最基本的目標,也是成為生員,否則便與平民無甚大異,同列之間,也難以啟齒。

點了生員,既俗稱“中秀才”之後,讀書人便會漸漸分化,有一些讀書人,比如胡廷森、喬書酉這些,本身對官場興趣不大,便不願再去應鄉試,考舉人。即便胡廷森受薩載重視,畢竟不是朝廷官員。另有一些想做官的,才會一直堅持走科舉之路。阮元這時只不過十三、四歲,並未想過以後是否要做官,但聽同學、先生說起科舉之事,倒也不少,知道最起碼要考到生員,才算學業有成。否則別說讀書人不認可,連自己的生計都保證不了。

喬書酉怕阮元聽不懂,自己準備了一張圖,對科舉之事,詳加解釋了一番。說起縣學考試內容,道:“這縣學考試,是進學的頭一場考試,本身難度不大。我應縣學那年,題目六韻詩一首,默寫《聖諭廣訓》百餘字,再之後便是經義一篇了。元兒你寫詩作文,我是見過的,眼下作詩雖不算成熟,縣試總不成問題。那《聖諭廣訓》也無甚難度,只將天子之言,背誦數百字寫上罷了。只要不錯,學官斷不會在這裏難為你。”

阮元覺得喬先生果然不同常儒,說起天子之言,也一副輕描淡寫的樣子。他平日溫和謙沖,卻也不屈於權勢。

“只是。”喬書酉緩緩嘆道:“元兒,你知道所謂‘八股文"究竟是何物么?”

“八股文”這個詞,阮元自幼已經聽了很多遍,父親從來提到這個詞,都只說是無用之學,胡先生在江府,曾經講到這個詞,可胡廷森當時,也是一臉不屑。眼看父親和胡先生這般態度,阮元自然也對八股文毫無好感。便道:“聽爹爹說過八股文,爹爹從來不覺得是什麼好東西。”

“我自然也不覺得這八股文有何好處,若有人昧了良心,竟說起這八股文的好處來,這般朋友不交也罷。”喬書酉倒是和阮元立場一致。其實八股文文體複雜,想寫好一篇八股文,既需要散文的邏輯性,也需要駢文的音韻感,難度很大。能寫成好的八股文,寫作水平絕對不會低。

單從文體的角度看,八股文倒也不是一無是處,反而可取之處不少。可清代科舉考試,四書經義便只允許以八股文形式作答。而且八股文有字數限制,即便文章有不俗之見,若字數多了,便直接予以黜落。考生想完成一篇文章,尚且要大費腦筋,又哪裏有時間去闡述自己的獨立見解?四書經義考試又是最重要的一場,換言之八股文寫不好,在科舉考場上便毫無前途可言。所以久而久之,學子對八股文便只有恨意了。喬書酉這樣評價,也是當時常態。

但喬書酉並非一味感情用事之人,接下來便道:“只是從縣學考試起,每一場考試,都要考四書經義,考四書經義,便需要以所謂‘制義時文"的格式作答,這制義時文前後必分八個章節,最後四個章節,又必須字字句句,形成對偶,所以大家便叫它八股文,又叫四書文。考試時若是形式錯了,考試便不予通過。所以雖然大家對它都沒有好感,你卻要先學它才是。”阮元聽喬先生之言,對這八股文更無好感,可也知道要考官學,必須先學它不可,便點了點頭。

喬書酉道:“今日你沒有準備,從明日起,我便教你這八股文的寫作之道吧。雖說想要寫好,絕非易事,可若只是考縣學,倒也不必在乎這麼多。”

阮元答道:“既然先生這般說,學生明日起開始學就是了。”話雖這麼說,但內心早已暗下決心,一旦學業有成,便再不去寫八股文。

可喬書酉下面一句話卻大出阮元意料:“可你未必能再住陳集了。”

阮元大驚,道:“先生說哪裏話?這陳集風景秀美,先生博學多才,阮元哪願意離開先生?”

“不是這些問題。”喬書酉笑道:“是這林家其他人,這林家我也待了數年,後生們什麼樣子,我豈能不清楚?雖不至於為惡,但學問一道,除了你一個人,他們終是不會成氣候的。”

阮元一時無語,喬書酉又道:“你愛讀書,願意多思考,這一點林家中再無人能及。可我也看得出來,林家這些孩子,對你並不滿意啊。”

阮元被喬書酉點破了實情,只好道:“先生所言不錯,在這裏學習,確實和大家……但他們對我並無任何無禮之處,何況老師在這裏,學生也不知……不知哪裏還有老師這樣好的人了,所以其實也不願走。”阮元與林家子弟確實頗為生疏,但也不捨得喬書酉,因此近日一直非常矛盾,不知未來如何是好。喬書酉見他臉色,已知其意,便索性直接點破。

喬書酉這樣做,也是為了給阮元指一個方向。見他誠實,便也以誠相待。道:“其實也不是元兒你的錯,你天生好讀書,學問見識,早已超過他們。以後若是能繼續精進,總有你的朋友在等着你。這不是老師安慰你,老師也是從你這個年齡過來,認識的讀書人,總比你多些。便是這淮揚一地,精於學問的大儒,難道少么?只是你想看到更多名士,看到更大的天地,也要先有個功名啊。”

阮元見老師態度溫和,眼神堅定,相信老師所言是實,點了點頭。從這天以後,喬書酉便開始教阮元一些基本的八股文寫作方法。漸漸年關已過,眼看格式、對仗的內容已經講得清楚,其它便只剩練習,阮元也無心再住林家,遂送了他出去。阮元回到揚州,開始正式準備考縣學的事情。

縣學考試雖是科舉第一關,但要求也不少。考試內容自不必多言,還需要考生自證身份,找人共同作保,才有考試資格,即所謂聯保”。考生也需要寫明白家世師承,證明家世清白,才能參加科舉,入官學讀書。清代雖然已經廢除了一些所謂“賤籍”,但在科舉資格上,對家世不良的人依然有限制,例如倡優皂隸之家,便明令不許參加考試。

阮元過了新年,也只有十四歲,這些事有一部分,單靠自己能力,無法完全做好。所以林氏也寫了信給阮承信,讓他臨時回揚州一次,為阮元的考試做準備。阮承信便搭了船,一路返回揚州。

揚州南門乃是古運河與小秦淮交界之處,此時揚州鹽商眾多,素有“八大鹽商”之稱,其實具體的鹽商家族興廢無常,不過大體是八家而已。每一家均有不少運鹽船來往河道,一時間南門河道之上,江船如雲生蟻聚一般,阮承信等了好久,方才得到機會上岸。

雖然這次回揚,主要是為了阮元考學之事,但在此之前,也需向江府報知有關鹽運來往諸事,先公后私。阮承信一路看着鹽船,想想自己本是個讀書人,士農工商,士應該在第一位才對,卻不得不從商養家,自也有些悒悒不樂。

江昉倒是對鹽運收支等事,看似不太在意,等阮承信把相關事務交接完畢,便笑道:“得中一去湖廣,也有三年了吧。獨在異鄉之苦,舅父小時候經受過,知道你多有不易。今天你回來的也正好,我這另有一件事,要與你商量。”

阮承信一愣,聽江昉口氣也不是壞事,只好恭恭敬敬還了一揖,道:“舅父無論什麼事情,承信必儘力而為。”

江昉笑道:“這事盡不儘力,原不在你,但你也需做好準備才是。元兒離開我江府那年記得是九歲,這過去了,元兒應也有十吧?”

“今年是十四歲。”阮承信答道。

“我與你多有提及元兒,你從未說過元兒可否有婚約之事,舅父想着,元兒應是尚未訂親吧?”

“回舅父,這事實在是承信無能,尚未念及這些……”

“既是這樣,舅父也放心了。”不想江昉竟然有這樣一句。“我江府孫輩中,現有一位待字閨中的侄孫女,不知承信可否中意呢?”

話未說完,只見後堂一個十年紀的少女緩緩走來,少女眉目頗為清秀,見得阮承信,便先施了一禮。阮承信仔細看時,只覺她瓜子臉蛋,目光柔和,絕無蠻橫獃滯之態,想也是位自幼知書的江府千金了。

“彩兒,這是你阮伯父。”江府笑道。

原來這少女便是數年之前,在江府家塾偷聽阮元念詩的江彩。自那時起,江彩便對這阮家哥哥有了好感,兼之本就頗好詩書,日後竟也日常誦讀王維詩作。江昉見她好學,便也特意請了先生,教她讀書,數年下來,江彩與同齡其他江家子弟,大不相同,不僅知書達禮,而且於針線刺繡一道,也從來不誤。江春、江昉兄弟說起孫輩,最放心的便是這個從孫女。

一日江春兄弟在園中漫步,偶見江彩暗自記誦王維的幾首詩。江春尚以為只是少女情趣,和《紅樓夢》中黛玉香菱一般,也不以為異。可江昉偶然提及,胡廷森在江府之時,曾言及阮元自幼便知王維詩。江春突然明白,當夜便叫了江昉,說起江彩與阮元婚事。

當時江昉尚有猶豫,畢竟阮家這數年來,情況並不理想,只是江家庇佑,阮家才得以維持。可江春一番話下來,卻讓江昉頓悟。這日叫阮承信到江府,也不是為了清查鹽運之事,主要是談論阮元婚事。

阮承信見江彩這般溫柔氣質,又想起自家近年以來,數次搬遷,只為找個便宜居所。其實當年他去湖廣之時,林氏曾和他說起阮元未來的婚事,按理說江昉主動促成姻緣,是再好不過的事。但易地而思,若是江彩這樣嫁到阮家,也未免太對不起人家了。他雖常讀兵法,多思戰陣殺伐之事,卻非常心軟,便答道:“彩兒自是絕好的姑娘,可我阮家境況,與府上大異,只恐彩兒嫁到我家,是要……是要過苦日子的。”

“伯父有所不知,阮元哥哥我自幼便識得的。既是叔祖定了婚事,彩兒……是自當遵從的。”江彩答道。其實她在一家之中年齡最小,又是女子,婚姻嫁娶之事,自己並無做主的可能。但自幼見阮元文能出口成誦,武能巧用兵法,早存了愛慕之心。當日江春把阮江聯姻之事告訴其父江振箕,江振箕尚在沉吟,她已暗中欣喜。這時雖不能直抒己見,冒犯了長輩,但前一句自幼識得阮元,后一句自當遵從,其實已經表明了心意。

江昉笑道:“這剩下的事,便由我與你阮伯父說好了。”江彩便退下。江昉繼續說道:“你自然也是覺得眼下家境困窘,恐彩兒到了元兒那裏,跟着受苦。其實大可不必這般想,彩兒是我江家孫輩里最好的姑娘,她嫁了旁人,我江家怎會不管?”

見阮承信尚有不決之色,江昉繼續道:“我自然知道你心意,你是覺得元兒尚未進學,如今尚無半點功名,若是以後便一事無成下去,這婚事豈不害了彩兒?其實你大可不必這般想,元兒聰明好學,我親眼所見,還能看錯,他前後幾個老師,也是淮揚大儒,怎能反教了個不成器的學生出來?想他進學也不過是數年以內的事,過不了幾年,估計也就能考上生員,完成學業了。之後……得中,你應該知道,兄長並非普通的鹽商啊。”

其實這些話,就是當日江春提點江昉的話,江春非常自信,阮元即使表現再差,憑他已經展現的天資,做個生員總不是難事。只要有了這個頭銜,自己是一品光祿大夫,與乾隆又有舊,便可憑着這層關係,為阮元謀個一官半職。即使阮元再怎麼無能,找個八九品的缺補了,做一輩子安穩官倒也不在話下。

阮承信聽了這話,也逐漸放下心來。江昉怕他仍有芥蒂,便又道;“其實我也知道,元兒今年才十四,若是現在辦婚事,自然早了。正好元兒也要進學,便再等幾年,元兒成年了,再成婚也不遲。或許到那個時候,阮家境況,便好起來了也說不定呢。”阮承信再難拒絕這件婚事,只好連聲道過謝,遂辭了江昉,回家準備阮元的考學了。

阮承信走時,正趕上江家賬房過來報賬。眼看着阮承信離去的背影,賬房不禁有些輕蔑,道:“也不知老爺究竟為何,竟要留這麼個人在家做事。”

江昉素知阮承信並無經商天賦,也不生氣,笑道:“我這外甥啊,是菩薩一般的善人,我江家就算白養個善人,又有何不可?不也是積德嘛。”

“確是菩薩。”賬房笑道:“自己家東西記不清楚,還去給別人分錢呢。”

江昉不解,忙問其故,方知阮承信在回鄉至安徽時,偶見一家人因家中失火,貧困無依。阮承信手頭積蓄也不多,可仍然仗義疏財,給了那家人銀子,自己卻忍飢挨餓數日。

江昉笑道:“我這外甥原本老實,若不是如此,當年那場雨,只怕要丟近百兩銀子呢。”想到這裏,覺得阮承信雖然無功,也無過失,這便足以讓他滿意了。

沒想賬房卻道:“若不是我眼精,盤查鹽船時多看了下,只怕十石的精鹽,也就不知不覺間丟了呢。這次去湖廣的一行船,本是運了四十石鹽。可他回來報賬呢?最初只報賣了三十石。得虧我還記得出船時的賬目,追問了他一遍,他才把那十石的賬單和鹽錢找到。否則我江家損失就大嘍。”

江昉聽到這裏,也頗為擔憂,阮承信並非貪心之人,也不會貪圖那十石鹽錢。但若是長此以往,每次都有疏漏,日復一日,只怕自己想保住他,家裏人也不讓。便道:“若是這樣,我下次親往湖廣便是。但你需記住,這阮得中乃是經學大家,淮揚之間,論《左傳》可沒一個及得上他的。我江家一向以禮待士,不能虧欠了這般讀書人。”

“老爺,這讀書能賺錢嗎?你用的着這般相待?”賬房自看了阮承信連賬都算不明白,便深自鄙棄,不信他有什麼才能。

“這你便不知了。這揚州一地以鹽為生的,向來稱八大鹽商,但此消彼長,不過共是八家而已。這幾十年下來,經營不善的是什麼結果,你該知道啊?今日這般辛苦,不過也是為了圖個心安而已。若是平日胡作非為,總有一天,會落得人人喊打。若是對這些士人好些,他們傳了出去,江家有了美名,日後……總也會遇上善良人。”江春與官府親近,也與乾隆相熟,自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是以平日不僅自己仗義疏財、謙恭好士,也把這一番道理告訴了江昉。江家居安思危,平日多行善舉,不敢對當地名士有半分不敬,是故不僅沒有為富不仁的惡名,反而時常被百姓讚頌。

眼看賬房頗為不解,似乎不知偌大一個江家,怎麼還要想着其他什麼“善良人”呢?江昉也不願多講,只說道:“這是我家百年大計,你不懂也沒什麼。只恐我那些孫兒,也與你一般看法啊。”說著便回後院去了。

話說阮元準備考試,自也不是一日之功,單湊聯保,便費了大半年時間。等到阮元真正參加考試,已是他這年了。

阮家籍貫在儀征,所以只能提前數日,來儀征應考。所幸縣試不如日後的鄉會試那般繁瑣,入場考試便只一日,若得錄取,可直接去考府試。未得錄取,可以再考一場,共供考生選擇。但無論考幾場,每次都是當日開考當時結束,不需要住在考場。

但儘管如此,考試當日,阮承信生怕阮元走失,又或者因為身子骨弱,竟被人撞倒受傷,便一直牽着阮元,直到看到他進入考場。阮元已經,還被父親這般緊緊牽着,不免有些不好意思。遂想着一口氣考完縣試,再也不讓父親擔心。

可是對於的阮元來講,縣試雖是科舉第一關,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縣試內容因人因地而異,這日考試內容六韻詩一首,四書文二道,與喬書酉當日所講,其實略有不同。試貼詩內容是“大漠孤煙直”押“直”字。四書文一道是“止於至善”,一道是“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也並非深奧之文。

然而對於阮元來說,八股文寫起來,就不是那麼簡單了。一六韻詩過不得多久,便已完卷。可八股的第一篇止於至善,就已經有些難寫,前面起講的論述太多,後面四段排比,便只好簡而又簡。好容易做完第一篇,那第二篇連續對比起魚和熊掌,便頗費筆墨了。

四書考試文字有字數要求,不能超出也不能過少。但阮元初經考場,不免有些緊張,眼看寫到四段排比,第一段便長篇論述“魚與熊掌”,兼述“捨生取義”。眼看文字已經逼近底線,若寫多了,這一場便註定取錄不上了。不覺急得滿頭大汗,後面幾段,又只能匆匆帶過。

好容易四段八股一一不落的寫在卷子上,眼看夕陽西下,已是出場之時。阮承信又在門口等候,見阮元出來,便拉了阮元的手,一點點帶着他回臨時居住的客棧。

頭場考試雖然重要,畢竟內容不多。過得兩日便即放榜,阮承信父子也到縣衙門前觀榜。那縣試取錄之人,依慣例乃是寫做一圈,自上至下順時針寫明考生姓名。可阮元從頭到尾看了一遍,並無自己名字。

阮元不相信自己會落榜,又自左下至右上,逆時針看了一遍。不出所料,仍無自己姓名。眼看頭場考試,自己是無望直接通過了,不禁頗為難過,眼眶漸漸濕了。這是只聽得縣衙中一個聲音道:“在場童生,可有一位叫阮元的嗎?”

清代院試之後,考生若得中式,方可稱為生員。院試以下,一律稱為童生,初應縣試為童生,府試通過依然稱童生,因此縣吏便這般稱呼阮元。阮承信聽了,生怕縣吏為難兒子,搶先答道:“童生阮元,乃是犬子,不知先生有何見教?”

那縣吏倒是十分友善,道:“並無要事,只是堂中大人想見見這位童生。先生如無要事,還請移步。”

阮承信見對方言辭客氣,不像要為難兒子,便拉了阮元的手,隨着縣吏走向內堂。阮元正難過間,也沒有多想,便隨父親過去。到得縣署中一間小院,只見一位身着官服,髮辮漸灰的官員站在內院之中。

阮元仔細看時,不免一驚。他這時所在儀征縣,知縣只是正七品官員。可眼前這位官員冬冠之上,卻嵌着一顆珊瑚,阮元聽父親說起過朝廷官員補服頂戴之事,知道能在朝冠上用珊瑚的,乃是二品官員。說起江蘇一省,也只有江蘇布政使、江蘇巡撫、漕運總督寥寥數人能有此高位。再看他后心補服紋路,果然也是一隻錦雞,正是二品官員的象徵。

那官員聽後面腳步聲,知是阮家父子到了,便回過頭笑道:“想必二位,就是國子生阮承信,童生阮元吧。”

阮元看這官員,只覺鬍鬚也已非全黑了,當歲上下。但他雖為二品,神色卻頗為和善,並無說書攤上常聽及的官老爺架子。阮承信所見官員不少,見是位二品官,也不免有些驚訝。好在他經驗豐富,立即回過神來,拉了阮元便拜倒在地。

官員也不在意這些禮節,道:“二位請起,今日本是我主動相邀,不需作禮。本官姓劉,單名一個墉字,原是內閣學士,今年放了江蘇學政,偶然來此,便順路主持了縣試,還望沒有驚到二位。”說罷做了個手勢,讓阮承信父子起來。

這話說得輕鬆,阮元年紀尚小,不知官場人物,倒也罷了。阮承信卻知,按眼前這位官員報出官職,定是前時宰相劉統勛之子劉墉了。劉墉不只家世顯赫,更是一度擔任江寧知府,聲名遠著。民間感其為官公廉,頗能決疑案,除大害,甚至編了彈詞《劉公案》以歌詠之。阮承信雖住在揚州,但也頗聞劉墉聲名。這時聽聞他來江蘇督學,自是又驚又喜。

原本縣學考試,便只由府縣官員自主擇題。但既然學政大駕光臨,縣官們偶爾奉承一下,由學政代為命題、閱卷,倒也並非不可。但阮承信想到,如果真是如此,阮元的考卷,必是劉墉親自黜落的。但為什麼他又網開一面,要親自見一見阮元呢?這時也是大惑不解。

劉墉見他神色疑惑,已知其情,便道:“既然二位已經到此,我也就直說主題吧,我看卷上履歷,阮先生是國子生,令郎今年,只有。這些都沒錯吧。”阮承信點點頭。

劉墉繼續對阮承信道:“若是如此,令郎才華,果已遠勝常人。”阮承信聽了這話,更加驚懼。按縣署前榜文,並無阮元姓名,何以劉墉又有此一說?但畢竟對面是二品大員,自己也不能失了禮數。便道:“先前看門前榜文,並無犬子之名,想是文辭拙劣,不入大人法眼了。大人這般高論,小人父子只怕承受不起。”

誰知劉墉道:“令郎不得中式,並非因他才學。”說到這裏,阮元也不禁抬起頭,眼中頗為疑惑。

劉墉擺擺手,門裏僕人送了一束紙上來,阮元作答試卷整整一日,對自己所作稔熟於心,見紙上數字,便知是自己所作試題。只聽劉墉道:“童生阮元,這是你所作四書文二篇六韻詩一首,我記得清楚,放榜之時,自己默寫了下來。現在就與你說說為何你不得中式。六韻詩,意境開闊而不失韻律,雖不得為名篇,與你這般年紀而言,已是絕佳之作。”

說著翻過一頁紙,看着下一頁道:“前日第一篇四書文,我取止於至善一句,雖只四字,但內涵豐富,想完卷其實並非易事。你八股對仗,依我之意,只能說是篇平平之作。但你這起講幾段話,很有見識,我在你這般年紀,可決計寫不出這樣言語。”

阮承信和阮元越來越不理解,為什麼劉墉話說到這裏,卻沒有錄取阮元。

劉墉繼續道:“但這四書文,看得不只是這起講一段,後面的對仗也很重要。統觀前後而論,也只能算是中等之作了。但即便如此,這不過是一場縣學考試,我選你中式,也並不難。可是你最後一篇四書文,為何字數竟超出二?”

這時阮元才明白,自己文章不是內容寫得不好,而是字數超出了朝廷強制規定。多出二,即便劉墉想讓他通過,也會礙於考試明確規定,只得將他黜落。

劉墉喃喃道:“學政我做得多年,眼見這四段八股,每一股最多不過三行,再多便必然難以補救。你只其中一闋,便已兩行有餘,之後即便想補,又如何來得及?後面幾段,便太過淺顯,不成規模了。不過我看你履歷,你才,文章語氣不純熟也是難免。若是日後多加勤學苦練,便大有可為。但明日的第二場,我勸你還是不要考了。以你眼下的筆力,想完成一篇可觀的四書文,絕無可能。”

阮元聽劉墉前後分析,自己擅長的古詩、散文寫作,都做得絲毫不差。唯獨八股一節,竟無一字褒揚。自己本不好八股,因考試臨近,才跟着喬書酉學了些,一直頗為厭煩。聽劉墉句句批評不離八股,心中早生怨氣,又聽劉墉最後一句,竟然是要勸自己棄考。不僅憤怒難耐,道:“若是必要寫那什麼八股,這縣學考試,我不考也罷!”

阮承信大驚,忙連作手勢,示意阮元不得對長輩無禮。阮元憤怒難制,哪裏管得上這些,繼續道:“原本跟着爹爹讀書,學唐詩、記散文,何等開心?!直到前年準備進學了,開始學這八股,又要看字數,又要做對偶,多也多不得,少也少不得,天下還有更無聊的文章嗎?既然學政大人也把這八股看得這般重要,那這官學我實在上不了了。從今日起我便回家,再也不想考試了!”

阮承信看阮元這般無禮,不禁大怒,伸手便要打阮元。可手剛一伸出,便被另一隻手按了下來。見是劉墉出手制止,就收了下去。劉墉按下阮承信,回頭對阮元道:“就算我不說八股,你當真覺得,自己文章便已純熟了么?”

阮元一愣,自知劉墉乃是當代名臣,他這話說出來,就不是開玩笑的。只聽劉墉繼續道:“你起講這一段,其實內容本不差,但篇幅過長,已用,若是四行之內寫完起講,難道你後面沒有機會如數完卷么?你以為自己散文水平不錯,可散文之忌,最在冗長,你且仔細看看我改的地方,你還會認為自己會寫散文嗎?”

說著緩緩把自己默寫下來的卷子打開,阮元看原卷黑字時,與自己所作絲毫不差,但黑字之間,又標註了一條條紅線與紅字。眼看自己起講那一部分,劉墉紅線劃去十餘字,其餘又有三四處,有紅線劃在邊上。卷子上下,有少許紅筆小字,想是劉墉所改。

阮元把起講那幾句大概看了一遍,果然如劉墉所言,自己提筆之時,顧慮太多,所以用語繁冗,如果按劉墉所寫,能少寫大概兩行,這樣即便後面對偶生硬,也不至於落榜。劉墉見阮元漸漸領悟,又道:“我還有一言,想你了,也應當清楚。你現在考的是最為簡易的縣試,尚未通過。若是你出了這門,對人說八股文這般那般不好。旁人會怎樣想?是想你所言決計不錯,八股文果然不好?還是覺得你不學無術,聽得些不滿八股的聲音,便應聲附和?不妨自己想想罷!”

阮元聽了劉墉這話,漸漸冷靜下來,其實說起這八股,雖然讀書人里早已怨聲載道,但讀書人也免不了文人相輕,進士瞧不起舉人,舉人瞧不起生員。而縣試府試,位在最下,在府縣考試便名落孫山的,確實不少並非有才華而不善八股,反倒是真的學業不精。便是自己不喜八股的老師胡廷森和喬書酉,也都有生員功名,學業已然有成。自己半點功名也無,便想着一呼百應,自然是痴人說夢了。

劉墉見阮元漸漸開悟,便也進一步提點道:“明日確有第二場考試,可第二場的內容,只有四書文和《聖諭廣訓》默寫百字,那《聖諭廣訓》最為簡易,誰也不會有錯。所以最後決定名次的,只剩下四書文,你還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么?何況即便你通過縣試府試,來年院試之時,主考依然是我。我做過江蘇學政,這淮揚學子,水平如何,我親眼見過的,你若來年應院試,以你這般凡庸的八股,絕無取錄之理。倒不如先回家去,若能找到長於四書文的老師,再練三年,方有希望。以你現在的天賦,三年已是不易了。”

見阮元仍頗有不服,劉墉也知一味強硬,只怕阮元必有逆反之心。還需多加鼓勵,便和顏悅色道:“昔日張江陵應舉,其座師見他年紀甚小,便有意讓他落榜,復得歷練三年,方才取錄。你家學天賦,本不在張江陵之下,但制義時文一道,顯是未經名師提點,故而尚遜張江陵一籌。可你畢竟才,便是再練三年,也還沒弱冠呢。而且如果你八股的不足補上了,再去應試,說不定會快一些呢。”

張江陵便是明代名臣張居正,阮元也聽過他的故事,是以劉墉所言,立時便能理解。聽劉墉說若是他八股文的弱項能得到提升,後面反而容易,心裏欣喜,落榜之事便也沒那麼難受了。眼看在縣署時間已長,便再次下拜,謝過劉墉指點,阮家父子也就準備離開了。

眼看阮元已經消失在視野之內,劉墉忽道:“阮公留步!”阮承信一驚,只好回過頭來,劉墉見他恭敬,便小聲道:“今日回去,記住我一言,無論如何,不得對孩子有半分責罰。我見他今日神色如此,想必不善八股一事,也是因你之故吧?”

阮承信一時說不上來,劉墉說的其實也沒錯,自己平時確實經常和兒子說學時文制義是無用之學,可能兒子真的記住了這點,天生就對八股文產生了反感。既然自己確有過當之處,自然不該責怪兒子了。劉墉又道:“他家世師承,所作文章,我這兩日看了,確實不同尋常,只是未到火候罷了。如果路走對了,以後說不定能改變這世道呢。”

阮承信覺得劉墉這般評價,自己怎麼也承受不起,陪笑道:“大人嚴重了,犬子不過年輕氣盛,我阮家尋常讀書人家,也不敢作那般妄想。”

劉墉嘆道:“你真的以為,我是唯八股是論之人?不過是體例難違罷了,況且我雖是進士出身,舉人的功名卻是因父親之故。由我來評判這八股取士,實是有些不食肉糜的意思。但令郎不同,若他日後有了功名,說起話來,可比我有力多了。回家開導開導他吧,這般天資,浪費在淮揚之間,豈不可惜。”

阮承信自然不敢想像阮元的未來,但既然劉墉說了,也不好違抗,成禮拜別之後,便即回家。林氏知阮元落榜,也覺得他年紀尚小,未加責怪。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清疆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大清疆臣。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百二十八章 海上的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