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家
發榜后,眾人也沒在縣城逗留。離家有段時間了,又是要科考,家裏怕是擔心的緊。
一路上,因為顧及高師兄,大家也都默契的不提科考之事。
高爹經過一晚上也已經接受了兒子落榜的事實,對他們也是極盡周到和熱情。
還跟他爹說道“這孩子平日裏也是太順了,就得讓他吃吃苦頭,要不然連自己幾分斤兩都不知道了。”
而高師兄聽到這話,頭似乎更往下低了點。其他幾人更不好說什麼了。
好在到了鎮上,大家便分道揚鑣。回村的路上還遇到了從鎮上回村二爺爺。
坐在牛車上,二爺爺看他們心情不錯便問起“么兒這考試咋樣啊”
雖然他們家也沒跟外面人說起這考試的事兒。但誰讓村裡就這麼大點地兒,誰家有點什麼事兒村子裏很快就傳開了,更何況沈煊跟他爹這一走好多天。
“僥倖過了縣試”沈爹嘴上謙虛道。
除了發榜那天情緒失控之外,他爹這些天可是完全看不出當初那激動的樣子。
不愧是能攢下這般家業的人。
“過了!”二爺爺驚道,又馬上反應過來“這是好事啊!么兒這麼小便能過縣試,說不準過兩年就能過府試了,可真是出息了”
想想這些天村裡傳的那些話,還有他婆娘說的
“你這大哥家也真是有錢燒的,么兒才多大,十歲不到能考出個什麼,你侄子也是,平常看着挺靠譜的,怎麼能跟着你大哥胡鬧呢”
想他當時沒出聲還隱隱贊同,這時老臉都有點發紅。不過誰能想到,不到十歲的娃兒還真考出來了。
他大哥的想頭說不定還真能成。不過想到他大哥,又覺得讀書這事還真說不準。不過嘴上卻是對他誇了又誇。
然後還問起縣城是不是特別大,裏面東西貴不貴之類的,跟他爹聊的挺歡。
剛到村口,村裡人見到他們回來便七七八八的來問,對於一群沒出過鎮上的村民,縣城消息還是很吸引人的。
還有人直接問到他考試的事,
這時候知道內情他二爺爺當即就大聲道
“么兒這可是考中了的,我當初覺得么兒這麼聰明,定是能成的”神情很是驕傲,說的彷彿早有預料。
吃瓜群眾的沈煊一臉懵逼,我是誰,我在哪裏,我怕不是有了幻覺,他可不覺得二爺爺真就相信他能考上。
然後看着一臉淡定的老爹,深覺自己入世不夠深,道行還淺的很。
二人回來的時候,李氏還在灶台上忙活,看見他們進來,還在燒的飯都顧不上了,趕緊跑過來緊摟着沈煊,嘴裏還一個勁兒的說著瘦了,瘦了,考試就是辛苦。
還埋怨沈爹爹沒照顧好兒子。
沈爹:兜里的東西都不想給了怎麼辦?
說實話,沈煊真沒覺得自己瘦了,這些天吃的可比平日裏好多了,他覺得他還胖了呢,不過有句話叫做你媽覺得你瘦了。
家裏的動靜自然驚動了爺爺,聽到他們回來,便急忙走過來。沈煊趕緊上前扶住他。
他爹知道他爺爺着急什麼便道“么兒前些日子縣試已經過了,還是第二名類”
“好好好,爺爺的好孫子”竟是激動的不知道說些什麼,只一個勁兒的說好。
他娘聽了也是激動不已,想着這些日子那些長舌婦背地裏嚼的舌根,真當她不知道呢,她家么兒這麼出息,以後有她們羨慕的呢。
經由二爺爺的各種我早知道,他考過了的事不大一會兒村裡人都知道了。
他大嫂此時正在河邊洗衣服,便聽人道“沈大嫂,聽說你家小叔考過了嘞,”
張氏先是一愣,也顧不上還沒洗的衣服了,趕緊收拾東西準備回家。
路上不停的想她當時有沒有說什麼不該說的。又覺得幸好聽了她娘的,要不然這會子回去還不知道怎麼被婆婆埋汰呢。
復又想到她娘家都說了,就是鎮上大戶人家都沒這麼早考中的,那他小叔啟不比那些大戶人家還厲害。
又想着平日裏對他態度不是很好,以後要是真考出來了不照應壯壯怎麼辦,種種想法也是複雜的很。
總之,沈煊便見到了對他大變臉的大嫂
“小叔可是回來了,你大哥這兩天還在念叨你呢,壯壯這些天沒見他叔叔,飯都吃不香了嘞”
語氣熱情的跟換了個人似的。
其實還是以前那樣他比較適應一些,現在真是感覺怪異極了。又看到胖侄子,汗了汗,壯壯還能吃不香,可別逗他了。
晚上大哥回來,一家人聚在一起總之,對他能考上大家雖是驚大於喜,但總是極高興的,尤其是他將縣城裏帶給大家的東西拿出來后,氣氛更是好了。連他大嫂看到給壯壯和巧姐的小玩意后,對他的笑也真誠了不少。更別說二姐了。
在家裏人還沉浸在縣試過了的興奮勁兒里時。
沈煊吃完飯回去還是拿起書看了起來,離今年的府試只剩兩個月不到了。想到那位比他還小一歲的案首,小小縣試便能遇到如此人物,以後府試,院士,才華過人的只會更多。
人家那才是真正的天才,再加上教育資源優厚,倘若他不能奮起直追,以後差距恐怕會越來越大。
他最好今年考中童生,院士三年兩考,今年恐怕希望不大還是不費那錢了。那麼最近的便是後年,還有兩年時間準備。只有中了秀才才能到縣學甚至府學讀書。
他或許有幾分天分,卻也比不上那些真正的天才們。
在他這個小地方還算出類拔萃,但對上那些世家子弟,還是不夠看的。早早的接受高層次的教育以後鄉試的可能性也會大一些,起碼能讀到的書也更多些。
古代不比現代,想看什麼書,去趟圖書館或者書店大多都能買到,古代很多書籍僅存於世家大族之中,作為一種教育甚至政治資源,輕易不見於外人。要不也么這麼多“孤本”呢?
士族的壟斷不單是指外在的良田,商鋪,更是一種對知識的壟斷,對人才的壟斷。
那些“士族”之所以能源遠流長,在舊朝氣數將近時隱忍蟄伏,新朝便又能入仕以謀求發展。那些傳承數代的書香世家他們子弟就真比別人聰明嗎?
除了世代累積的人脈與聲望外,家中的藏書,先祖留下的批註,教養子女的心得。還有一代代奉行的家規,族規。這才是一個世家真正的靈魂所在。
這也是歷朝歷代甚至在科舉制已發展完善後寒門依舊難出貴子的原因。
朝廷所建立的各種官學,未必不是扶持寒門用以制衡世家的手段。
這也是他目前唯一能抓住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