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李世民的“大手筆”

第70章 李世民的“大手筆”

當楊皓趕到家門口時,那些人也正好到。只不過人數多了許多——許多正在種田的鄉親也丟下田裏的活趕來看熱鬧了。

他朝那個穿着淺緋色官服的作揖一拜:“小子楊皓,諸公萬福。不知諸公光臨寒舍,是有何貴幹?”

那個穿紅的官員下馬,叉手:“本官高馮,奉命給你宣讀慰勞制書。”

楊皓不明白慰勞制書是什麼,不過聽着應該是好事。

他馬上請人進門了。

官員和衙役進了門,他沒時間招待外邊的鄉親。

還是席君買機靈,忙將人請了進門。

…………

“門下:今有鄠縣五豐村民楊皓,吧啦吧啦……,主者施行。”然後又念了一串的官名。

楊皓對後面官員的名字,是一個都沒聽說過。

不過這“慰勞制書”的內容,他是聽了大半明白。

“慰勞制書”其實是“傳說中的聖旨”的一種,屬於皇帝給臣民的表揚信和獎狀。

就是用防蛀的絹黃紙寫的。並沒有奢侈到用絲絹布織成。

他不知道的是,唐朝最高等級的的聖旨其實是用竹簡寫的。冊封三品以上直到太子皇后,就屬於這種。

他這種,屬於等級最低的一種聖旨,是門下省擬定的。皇帝看過之後,在後面寫“可”字。

而送來的這一份聖旨,確實連李世民親書的“可”字都沒有。

因為原件門下省要留下備案。送來的這份,只是眾多抄件中其中一份。最後寫的是“制可”,意思是這表揚信、獎狀,是皇帝認可的。

這一份,是表揚他獻出馬蹄鐵和曲轅犁的獎狀。

制書中,用了華麗辭藻。

表他心懷故國的偉大情操,又彰他位卑不忘國、為國為民的具體表現。

特別提到,他做出利於天下百姓額‘五豐犁’讓皇帝和朝廷都非常欣慰。認為這是皇恩沐浴天下,朝廷教化有功的典型例子。

所以皇帝和朝廷要表彰他:賜銅錢十萬,銀錠五十兩,緞三百匹。

以期他不戒不燥、再接再厲,為大唐,為百姓、為皇帝做更多更大貢獻。

同時還表揚了楊明:說他不愧是大唐新一代的讀書人,能體恤農民伯伯辛苦。並與兄弟共同製作新犁,能感悟皇帝和朝廷教化的苦心,皇帝和朝廷深感欣慰,敦促他不可懈怠。

並且嘉楊柏德教子有方,覺得他兩個兒子都是有前途的。所以讓他將兩子送去四門學讀書。具體的物質獎勵卻是沒有。

今天來的鄉親們,都是沒念過書的。制書說了什麼,他們聽了一頭霧水。

不過那些當官的給楊皓送的那些東西,他們都認識。

錢啊,銀子啊,綢緞啊。這些晃着他們的眼了。

楊皓依照宣讀制書的官員指點下,接下了這制書。

來宣讀制書的還是一個朝廷來的官員,但縣裏的大小官兒都來了。

里長、鄉長和黨長也都來了。

這來宣讀“聖旨”的,可不是電視裏演的那樣是太監。人家是正五品的官兒。

楊皓有點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了。

送錢?

那是不行的吧。

“高舍人、諸公,還請上座。”

給錢不行,但總要好好招待一番吧。

高馮不過三十歲出頭,如今卻已經爬到正五品上的官職,而且還是皇帝近臣。

他本是宣旨的合適人選,不過他是被皇帝派來宣讀制書的,也是帶着皇帝私下的囑託來的。

他笑說:“時辰不早了,不必麻煩。”他讓楊皓帶自己去看看那口井。“聽聞你在石頭中挖出一泉,可否帶某去看看?”

那也沒有什麼特色,不過就是涌水而已。而且泉眼在水下,有什麼好看的?

不過人家提出要求了,楊皓難道會拒絕嗎?

他正要請人動身,卻又見到鄉親們滿眼的羨慕嫉妒恨,忙請高馮稍待。

他正容朝村民們作揖:“皇恩浩蕩。聖人與朝廷看我家有做出新犁,因這樣的些許微功,特地派了這位高公前來表彰。我家受之有愧。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這是我們家的大喜事。平日裏仰仗各位鄉親扶持……君買,每位在場的鄉親們每人奉錢二十文,讓大伙兒也都沾沾聖恩。”

席君買高聲應下了。

二十文,值好幾十個雞蛋呢。

村民們由羨慕妒忌猛然轉變成欣喜。

有些一家子來了幾口人的,更加心熱:“六郎高義,我們愧受啊!”

楊皓忙朝東邊長安方向拱手說:“都是皇恩浩蕩。沒有聖人,就沒有我們百姓的安居樂業。我們都感謝聖人才對。”

“對,對。要感謝聖人。”

高馮看着,微微頷首。覺得這個年輕人,果然是愚子可教。

楊皓也不管席君買他們分錢,只帶着高馮去看那口水井去。其他官員自然也是要跟着去的。

不想高馮只看了水井兩眼,就說要回長安了。

還刻意跟楊皓走在前面,與其他人脫開一段距離。

然後跟他小聲說:“李公托某給楊六郎捎一句話:且在甘谷中選好地方。”

這話掐頭去尾的,什麼意思啊?

高馮笑說:“李公言盡於此。楊六郎自行參詳。”

不是,你總要說李公是誰吧。

可是高馮什麼都沒說。

楊皓只就這樣將這一行人送走。

楊柏德急切趕回來,拿着“聖旨”老淚縱橫,卻又笑得那個張揚啊……楊皓都沒眼看了。

楊明在一側,也是滿臉喜色,欲言又止。

好一陣,楊柏德總算是沒那馬激動:“好,好。其餘都是身外物,只大郎與八郎得了大好處。”

四門學是中央官學,只招一千三百個學生。其中還有五百是七品以上或侯伯子男的兒子。只有八百人名額是屬於庶族子弟的。

而庶族子弟想要拿到名額,必須是“殊異者”。

那怎麼判定是否“殊異”?

這會可沒有專門的考試。唯一的標準是你有沒有得到推薦。比如州學的推薦,又比如大官的推薦。

這也難怪楊柏德和楊明激動了。

想想楊時。他從小在長安讀書,一直都想進入四門學。

只可惜他三叔一直都只是八品官。連送自己去兒子去四門學的資格都沒有。更不要說他這個侄子了。

楊時一直汲汲營營着想要好名聲,以期能得到“殊異”的評定,好去四門學。

結果機關算盡,不僅沒能如願還連萬年縣學都呆不下去了。

如今楊明和楊昭都得了入學的資格。在楊柏德看來,這獎勵比什麼錢物都來得實在。

當然,那些財物也不是給他的。

朝廷似乎已經知道楊皓已經分家的事。

所以才特地在制書中將他與楊家二房分開表彰?

不過不管怎麼說,朝廷表彰了他們總是大好事。

看他父子三人高興,唐氏心裏又是高興,又是嘆息。

她的十四郎還太小,不然大概也能沾點光,不過這會一家子都高興呢。她也不再多想,提醒楊柏德說:“郎君,是不是該遣人去通知八郎回來?”

“是該去讓八郎回來。讓他也高興高興。”

雖說終南書院也是鄠縣官學,師資也不錯。但入了四門學,只要沒被退回來,以後學業有成了,是可以直接參加科考的。

而其他縣學州學,想要科考還要得到學官推薦,是為貢生,才有科考資格。

要不然楊時為什麼一直想進四門學?那還不是因為他根本沒辦法拿到推薦貢生資格——每個州府都是有貢生名額的。

也許就有人說了,唐朝科舉不是可以自薦嗎?

自薦,是向學官自薦。

學官卻能決定你的自薦被接受與否。

這個自薦,是李淵提出來的,只是為了打破豪勛大族對科舉推薦的壟斷,將這個權利收回朝廷,讓庶族子弟也有了晉身渠道。

但效果不甚理想。

值得一提的是,所謂的庶族,並不是指寒門。而是指非官戶的人家。也就是家裏直系沒做官的,也沒有官萌的。

寒門?

能在大唐讀得起書的,大概就沒有真正的寒門。

至少也是想他們楊家二房這樣,能給得起束脩,並且不需要兒子為生活操勞的地主家庭。

向他們楊家二房,如果是在魏晉時代,確實是名副其實寒門。

但在大唐,那只是謙虛的說法了。

不過就算不算是寒門,但想要拿到貢生資格也不容易。

除非是學業確實非常出眾,得到學官賞識的。要不然,楊家二房還真沒什麼關係能讓楊明和楊昭推進科考的。

這下,他們入了四門學,只要覺得自己夠格了,就可以直接報名參加科考。

這才是最大的嘉獎。

這才是朝廷給他們楊家最大的獎勵——給他們改換門庭,從庶族變成官戶的機會。

這才是真正的大手筆。與之相比較,給楊皓的那些物資獎勵,真不算什麼。

楊柏德憧憬的,大概就是這個了。

楊皓看他馬上就要讓人去縣城。

不由勸阻說:“父親,如今天色也不早了。去通知了八郎,也要等到明天才能回來。不如明天一早讓人去。”

楊明馬上說:“明天我去接八郎。”

楊柏德馬上同意了。他覺得大兒子大概是要順便去鄠縣拜會老師。

楊皓看他們湊到一塊商量日後如何如何,搖搖頭,懶得管他們了。

做官豈是好做的?

他不如像現在這樣,想到什麼可以拿出來的就拿出來,時不時為大唐做點“貢獻”,撈點功勞。

其實,鄠縣是個好地方。

距離長安近,他有什麼貢獻了,官府不敢昧下;卻又不是天子腳下勛貴多如牛毛。

只要他拿出什麼好東西了,皇帝也容易知道。

他不做官,難道以後就不能有好日子過?

不過楊明和楊昭能進四門學讀書,那也是好事。最直接的好處,大概就是楊家二房在族中的地位會馬上提升不少吧。

他現在有些幸災樂禍……希望楊時不是真的病了,不然聽到這消息,不知道會不會被氣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盛世黑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盛世黑手
上一章下一章

第70章 李世民的“大手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