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侄兒的成長

第六十三章 侄兒的成長

六十年代末,各分場把一些幹部家屬組織起來,成立副業隊。經營項目有小買部(如米干店、酒店)、養豬、種甘蔗、水果、釀酒等。後來又調來十幾名工人,總共二十多人。前任隊長因損公肥私,被撤職,就派我去任隊長。

那位女黨員叫屈嫦娥(湘人),雖然沒什麼文化,但很能幹,辦事風風火火,有股男子漢勁頭。她負責全隊政治思想工作及養豬,我抓全盤。我與她商量人員分工,安排好各專項作業組人員和負責人,制定好工作制度和工作職責,就“開張”了。

副業隊是為搞多種經營而設立的,除了養豬、釀酒,後來又養鴨子、種飼料、甘蔗等。這些都能盈利,尤其是釀酒盈利最大。釀酒只有一名工人,加上我,倆人沒日沒夜沉在釀酒間,費了最大心血,釀出的酒質量好、銷路暢。第一年養鴨沒賺到錢,只收回本錢。主要是小鴨買回來后沒有打預防針,前後死亡許多,到“四清”時,我作了檢討。

後來上頭說,“分場搞副業政策不允許”,辦了一年多就撤銷了副業隊。接着我被調去農場學校當校長。

張平生是我三哥張學熙的長子,平生是一個苦命的孩子。

一九四八年九月間,由其父母從姚縣送迴文山縣,剛好滿月,父親就回反動駐北京傅將軍的部隊去了。1950年張平生已經二歲了,他母親想想老公已去島省,一家無法團聚,於是回了姚縣娘家改嫁他人,平生由我母親撫養。一九五七年八月,我母親去了島省大哥三哥那裏,他就由三姑姑撫養。三姑姑在農村,人多、吃糧緊張,一九六一年宗弟夫婦來邊疆我處,把平生也帶來了,那時他十三歲。

從此,我夫婦就擔負起撫養平生的重任,我們安排他去讀書,在農場小學畢業,又送他去孟那縣中讀初中。那時的中學幾乎是半工半讀,三年幾乎有二年是勞動,而且吃不飽(每人每月二十五斤糧食)。吃“紅鍋菜”(沒油的菜)下飯,缺乏營養,身體發育受到影響,招生就常給他一些錢讓他去館子裏買點好吃的。

他每次回到農場家裏,雖沒什麼好吃的,但飯是可吃個飽,返回學校時,給他帶一包腌菜(這些腌菜是他嬸嬸用食堂的下腳料——包心菜莖,去皮晒乾,加上辣椒、茴香腌制而成,吃起來鬆脆可口),有時去米干店買些肉雜碎,炒好給平生帶回學校,有時把烤乾的羅非魚加上水豆豉,拌上豬油、味精、醬油、食鹽、辣椒粉,蒸熟后也是上等的美味。

艱苦的學校生活使平生漸漸感到厭倦。以前他一回到家,總是有說不完的馬路新聞,或開心地逗妹妹弟弟玩,現在到了家就是睡覺,也少言寡語。雖然我們在生活上儘可能讓他吃好些,勸他安心讀書,但他也許對學習不感興趣,越來越討厭學校生活,不想去念書了。

一天,他突然向嬸嬸提出要回來參加生產隊勞動,不去讀書!我們以為只是說說而已,沒在意,口頭上勸他好好學習。有一天,他真的把被子等生活用品都背了回來,表示堅決不去念書了!

我看了很生氣,發脾氣罵了起來。我夫婦後來又和他談了幾次,他就是不去學校。招生反覆耐心地教導他,但就是聽不進。

平生有點倔強性格,好說歹說還是不肯去念書。招生急得難過地掉下了眼淚,幾乎是求他“老爺”了,平生這才背起鋪蓋重返學校。我去了學校幾次,找到他的班主任楊老師了解情況,請他多關照。後來楊老師帶平生一直到初中畢業。

一九六四年秋,地方上要招收新老師,從農場選招,我的戰友蒙義昌(已調孟那總場工會工作)他推薦平生去應聘教書。經考試合格,平生被錄取了,他分配到離邊境只有20公里的孟伴鄉中心小學當小孩王。一九六五年,景市師範招生(以少數民族為主,也招漢族),蒙義昌介紹要平生去考,我連去幾封信,要他去應試,卻沒有回信。

那時侄子離我工作的地方有60多公里的茶馬古道,沒有公路,人們出行只能步行,要走十個小時才能到達,沿路都是原始森林,常有猛獸出沒,老百姓從孟伴鄉來縣城,都要帶着獵槍才安全。我也忙,沒時間去看他。平生平時每年暑假都會回來看望我們,一家人只有暑假和寒假時才能團聚。

一九六六年八月,暑期沒看到平生回來休假,我們很挂念他。有一次我在縣城遇到平生原班主任老楊(他已調到瑤區中心小學負責),他告訴我,張平生已在孟伴結了婚,所以他不敢回來。

我聽了大吃一驚,怎麼就結了婚?這麼大的事竟瞞着我們,真氣死我也!我連聲罵道:“不成器的東西!終生大事不該如此草率,不考慮長遠……”也許平生知道我們會反對、會挨罵,一年多不敢回來見我們,直到一九六七年六月,全縣老師都集中在縣城小學理論學習,才見到他。

那時從我住的地方到平生工作的孟伴小學沒有通公路,需翻山越嶺走60多公里山路,交通實在不方便。由於他離我們太遠,回來一次要走一兩天山路才能到達,單身一人回來要穿越茫茫原始森林,沿途常有老虎、豹子、黑熊、野象、毒蛇出沒,非常不安全,所以我們也勸他一定要結伴回來。

平生在這樣偏遠的學校工作,平時生活過於單調,舉目無親,形影相弔,想想自己的身世,滄然涕下……。後來他岳父岳母(傣族)看他聰明憨厚,能進教室教書、能下河抓魚、還能上山打獵,能文能武,是個好小夥子,於是就包辦婚姻把女兒嫁給了他,也不管我們同意不同意,辦了婚事再說。傣族人單純簡單,心地關於善良。

既然平生自己願意,現在木已成舟,我們還能再說什麼呢?只能祝福他們幸福美滿。他的愛人是他的學生,名叫依坎,純粹傣族人。從此我們文山張氏有了第一位少數民族,成為張氏歷史上漢傣通婚的佳話。

一九六八年以後,平生在孟伴、曼帕小學任教,曼帕離永春農場40多公里山路,我暑假常常帶小雲、小春去他那兒玩,他和依坎也常回來,平生每次回來都買許多馬驢筋、野味肉、雞鴨、乾魚、臘肉等回來,給我們改善生活,我們也照價給錢,這些東西,當時有錢都買不到啊。

所以,他體貼家裏還有四個弟妹要吃肉,街上無東西可買,他寧可自己吃苦勞累,從40多公里的山區人背肩扛,挑四五十斤重的副食品回來,孩子們見哥哥帶了這麼多吃的,高興得合不上口,一個勁地叫哥哥,招英見他回來了也高興得象過年似的。

一九七七年,農場招收大批工人,我就把平生夫婦一家四口人全招進了永春農場,平生被分在五分場(即原永春農場)學校與我們一起教書,他妻子依坎分在學校後勤班,成了國家正式工人,倆口子都有工資收入,二個孩子也健康成長,我們夫婦也算盡到了責任,我們這個特殊的家庭再次團聚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這七十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我這七十年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十三章 侄兒的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