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兩百二十九章 巡視太學
太學旁的湯餅鋪子。
幌子上‘冷槐湯餅’數字赫然醒目。
這時放了課的太學生們紛紛出了大門,然後往這老店來。
徐三掌柜仍在門前候着,招呼着太學生們。不久一樓大堂上便坐滿了人。
餓了半日,太學生們都急不可待地用筷子挑起湯餅。太學裏的食堂雖說不錯,但擴招之後實在太擁擠了,另外也禁不住有些太學生們想打打牙祭。
現在太學裏已有兩千四百名太學生,這樣一個聚落,讓圍繞着太學四周百業發達。
至於徐家湯餅鋪子生意更是紅火。
在店中一張方桌上,數名太學生一面咀嚼着炊餅湯麵,一面議論。
“契丹的鐵林,党項鐵鷂子,那都是具裝甲騎。”
“還有党項步跋子,便是北魏排城一般的重卒。”
“朝廷要在三輔編練新軍,按照邸報上所言,就每輔州兩萬兵,除去余兵,也不過三萬正兵,這裏一共是一百二十個指揮。”
“若咱們太學生為之,也就是一百二十個督指揮!一百二十個人,咱們有些僧多粥少不夠分。”
“難也,難也。聽說朝廷新軍要效仿契丹和党項打造重步,重騎兵馬。咱們大宋兵馬想來五代遺風,重野戰少後勤,故這次安排了三萬餘兵配三萬正兵。可我聽說党項一個正兵都是配兩個負擔。”
“說要具裝鐵騎重兵,但兵械從何而來,再說了入秋後契丹騎兵就要南下,朝廷要咱們以兵為城,那到時候咱們這三輔的兵馬要真刀真槍地上陣與契丹交兵。刀槍無眼,沒在陣前可是不好說。”
“但是你也聽說正兵皆如禁軍般給五十貫一年。至於將校皆不止如此。雖說一進去是武資,但立了功受了賞便可換文資,到時候至地方一任仍是文臣。”
“可是咱們宋軍一個指揮是五百人,若是騎兵指揮只有四百人,而聽說契丹一個隊騎兵是五百人至七百人。咱們朝廷這些年行將兵法后與党項人還能打一打,若對上契丹怕是沒戲。”
“誒,說不定不會真打呢?至少也是一個撈資歷的地方,你看這些年那些往熙河路博軍功的師兄們,不少都升了官,甚至已經入了橫班。朝廷這些年重軍功,只要今年契丹不南下,咱們至少有了個官身。”
“我等都是下捨生,不說進上舍了,入中舍都是千難萬難,更別說解試省試了。眼前這倒是一條不錯的路子。萬一不打仗呢?就算打仗,到時候也未必輪到咱們上。”
“我看到時候請託,要通融的同窗們不知多少,咱們若是晚了怕是沒機會。不說了,不說了,一會還有經義課。”
“程直講那可是殺人不眨眼,一點關節都不肯通融的,咱們速速去了,免得被他收拾。”
這數人說說聊聊便吃了湯餅會了鈔紛紛離去。
倒是坐在一旁的兩名太學生在旁吃面,聽到這數人言語,有些覺得好笑,有些覺得不屑。
等這幾人都走後,一人方道:“你也聽到了,若是三輔新軍里都是這般人物,朝廷這兵也就白練了。”
另一人則顯得英氣勃勃,一雙長眉銳利如刀道:“還能怎辦?遼國就要南下,京中禁軍不堪用,河北兵馬又八十年沒戰。”
對方大笑道:“我看天下烏鴉一般黑,只要盤根錯節不除,人情世故不除。新軍也要走上新軍和河北兵馬的老路。”
長眉男子道:“不錯,朝廷就是白費功夫罷了,什麼契丹鐵林,党項步跋子,哪一支兵馬不是打出來的。我看若契丹打到了這汴京城下,除了調西軍回援,沒別的法子。”
“那你去不去?”
對方道:“不去,我寧可去西北。”
另一人道:“你我都是中捨生,以後可以走正式官途,實不必走從武的路子。”
二人說了幾句,也是會鈔走人。
……
兩日後天子巡視太學。
天子觀風視學,自是一件大事。
太學上下皆是嚴陣以待。
作為曾經的太學生,後來的太學祭酒,章越陪同天子巡視太學也是故地重遊,觸景生情。
太學是他的根據,韓忠彥和黃履,蔡確都是他太學的同窗,當初他的左右也都是從太學中出來的。
眼下編練三輔新軍,他自也想到了太學。
為何要編練新軍?
因為舊制部隊不能用。
現在無論是大宋號稱八十萬的禁軍,還是明朝的三大營,在王朝末路時一點都派不上用場。
清朝到了後期太平天國時,已經拉跨了。那八旗綠營戰鬥力也是一目了然,其組成江南,江北大營,那是一個什麼水平?
那簡直徹底爛透了,沒救了。從將領到士兵公然在大營里招嫖抽大煙。
最後還是靠新募湘軍才打贏的太平天國。
另起爐灶一定比改革效率要高,成果要強。
這些年朝廷待士之恩可謂不薄,他有什麼好處第一個便是想到太學。如今天下有事,自也要由太學擔起來。”
太學也是作為新法變法的一塊重要陣地,這裏是士風代表及輿論陣地。
宋徽宗時官場上政治敗壞,士風也是墮落,士人奔競之風不止。旁人言‘天下百物皆貴,唯獨士大夫一物最賤。’
這一次視學仍是以往的流程。
不過到了後面,官家特意接見太學中的武學生。
眼下天下到了危亡之時,官家接見武學生也是表示朝廷的崇武之意,日後也指望這些太學生們在三輔新軍之中能成為中流砥柱,承擔起抵抗契丹騎兵或日後北伐幽燕之用。
‘重文輕武’是後世清朝人的說法,在大宋當時從沒有這麼說。宋朝只有有‘右文’之說。
三百餘名武學齊聚至善堂,官家又是賞錢又是賜物,士子自是山呼天子聖明。
官家面對太學生們很高興,他們臉上都有等勃勃生氣,不似官場中人一個個謹言慎行的樣子。
官家今日心情很好,突然道:“爾等有什麼肺腑之言,不妨與朕說一說。”
官家興之所至,這時候一旁陪同的太學直講們和隨臣們可是臉色不佳,生怕太學生們說出什麼不中聽的話。
太學直講程頤倒是開明言道:“陛下有問,爾等大可知無不言!”
果真下面就有幾名太學生躍躍欲試。
官家點點頭已是一副虛心納諫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