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伴而行
在人生的漫漫長途中,有人輕裝簡從,步履如飛;也有些人三五成群,安步當車,相互扶持着前進。而當我們仔細省察后卻發現,在這人生之途中前行最遠的,並非是那些孑然獨行俠,而是那些結伴同行之人。
須知,人的一生並非百米衝刺,而是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因此,決定人一生的便不是他前行的速度,而是他終其一生所達到的最遠端。然而,人的一生又決非坦途,正如障礙賽跑,成績的優劣取決於障礙的跨越而不是平地的衝刺,人生與其相似,但又不盡然——因為許多障礙並非一人之力即可跨越。因此,為了達到那最遠的彼端,結伴而行理應是必然的選擇。
結伴而行,是每個個體弱點的相互彌補與優勢的共同發揮。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可謂一代天才,然而在創立臉譜的道路上,最初信奉單打獨鬥的他卻舉步維艱,只因他縱然是天才程序設計者,可在商業運作方面卻難擔大任,而正是他與夥伴的合作同行,才締造了如今鼎盛的社交網絡。一個人或許可以成為天才,但卻無法成為方方面面都無懈可擊的全才。而任何大的事業,與此相反,需要的卻是能應對千種變化萬般局面的全才。因此,人們需要結伴而行,用彼此的優勢互相彌補,這便是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的內涵。人生中的大多挑戰需要的都不是單打獨鬥或是單人衝刺,恃才自傲如扎克伯格,仍與同伴一步一步走過開創Facebook的道路,我們自然也應從中獲取借鑒。
結伴而行,更是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與支撐。這或許並不被人關注,但人生之途中總會遇到失敗、挫折甚至災難。那些單獨上路的人,當打擊突如其來,痛苦、煎熬、絕望接踵而至,必孑然無人依靠,於是太多這樣的人便猝然倒下。然而結伴而行之人,能在彼此的支持與關懷下,共同渡過難關。汶川地震中,曾有幾位中學生被掩埋在黑暗之中,幾近絕望。但他們彼此扶持,用歌聲撫慰彼此,用手機的光亮照亮黑暗,最終在廢墟中生還。儘管結伴而行抑或單獨前行並非他們的選擇,但它也足以告誡我們,在困厄之中,單個人的精神是渺小脆弱的,結伴而行的人們卻在彼此的支持下變得無比堅強。最終,他們便能一同走出困厄,繼續帶着這份羈絆前行。所謂欲速則不達,當我們認為同伴是牽絆而總想疾行時,請認清,人生的道路遠非那般平坦。人類就是以洪荒時代相伴同行而走到了今天,這已足夠啟示我們——結伴而行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最遠的路屬於孤獨的靈魂
“想走得遠,就結伴同行。”看到這句話,我想起了徐霞客。曾有一次,他因為執意想攀登華山最險的蓮花峰,與勸阻他的嚮導告別,一個人走完了這條最遠的路,留給全世界一個孤獨卻驕傲的背影。他彷彿在告訴我:如果你的路的確遙遠,就一個人上路吧;最遠的路屬於孤獨的靈魂。
想踏上最遠的路的往往都是靈魂孤獨的人。他們的夢想不是特立獨行,就是巨大無朋,這決定了他們的征途遙遠,超過了他們所能找到的絕大多數同伴;藏在這夢想背後的,是他們對世界與眾不同的理解與愛。他們能感知到別人無法感知的東西:比如徐霞客,他從天涯海角的風光里感知到生命的激情,同樣的風景對於嚮導來說可能沒有意義;比如梵高,他從向日葵和麥田裏看到的希望和熱愛,對當時的藝術評論家而言不可理喻。
感到被人所不能感,這就是靈魂孤獨的實質,也是他們踏上“最遠”的逐夢之路的動因,而這些靈魂孤獨的人想要走完這路,最重要的是守住自己的孤獨。
個人對群體有與生俱來的依賴,會下意識的認為留在群體中是安全的保障。為什麼有人說“想要走得遠,就結伴同行”?因為群體能團結協作、公克難關,保護個體度過他們一己所不能度過的艱難險阻。然而,群體的路不會太遠,絕大多數人會在實現了他們所能感知的生命意義后停下來:得到財富,獲取地位,受社會認可就像社交網絡“facebook”的創始人之一愛德華,在公司價值千萬時就想把它賣給大網站。他就是“點到為止”停下腳步的“大部分人”。他不能理解另一位創始人扎克伯格要改變世界的孤獨夢想。要結伴而行嗎?假如你憑着這個想法一開始就融入了群體,這個時候恐怕就只能“隨以止”了——因為你對群體已經產生了依賴,你無法在面對孤獨,一個人闖關涉險,一個人面對人生的恐懼可以輕而易舉的把你壓垮。一位想藉助集體的力量躲避艱險,是你從一開始就出賣了自己的孤獨,從此以後,你已經失去了孤獨的能力。最遠的道路屬於孤獨的靈魂——不僅生而孤獨,更要守住孤獨。何必擔心失去集體的庇護?經歷過幾次獨自掙扎,你會發現,艱險也不過如此。一個人面對道路和挫折,成功與失敗其實沒那麼可怕。唯有這樣,你才能守住孤獨,與他長久相伴,在屬於你靈魂和命運的遙遠征途上堅持下去。最終你會走到屬於你一個人的終點,實現你獨特的認知決定的獨特的價值,也許你會留給世界一個背影,那是靈魂的獎賞。獨自上路吧,最遠的道路屬於孤獨的靈魂。
4、思想者與革命家
“想要走得快,就單獨上路”說的便是那些站在人類與時代前列的思想者們。他們既是憑藉自己思想的高度與深度,走在快於人們的,先於時代的未知領域,然而卻也因此而忍受無人理會的窘境與艱難獨行的孤寂。“想要走得遠,就結伴而行”講的則是那些站在人民中間,將人民團結在一起,沿着歷史的軌跡走向勝利的革命者們。
他們站在群眾中間,振臂一呼,渙散的烏合之眾頃刻匯聚成萬鈞鐵拳,向著一切不平等的制度宣戰,浩浩蕩蕩,所向披靡,轉動着歷史永恆的車輪。
走得快的人永遠說孤獨的,思想者們既是比眾人更早地開拓遙遠的未來,卻也因為這遙遠的距離而無法讓民眾聽見他們的呼喚。站在樂園中,他們聲嘶力竭地喊,卻忘了自己其實離群眾越來越遠。他們留下足跡供人沿襲,這是他們對歷史無可替代的貢獻,然而這貢獻又不可避免地與凄涼的孤寂相伴而行:近代中國之錯,便是錯在了太多的思想者領導了革命,卻無法讓大眾們聽到他們的聲音。戊戌六君子被押往菜市口問斬,一路上多是蒙昧的民眾在不明所以中圍觀;民國的那些知識分子們,提起“民主共和”,提起“救亡圖存”,哪個不是一套又一套頗具深刻韻味的思想理論,然而這些理論說服不了大字不識的軍閥村夫,爭鬥不過官僚厚黑的貪官污吏,他們中有許多人做出了我們今人都難以企及的學問,卻無法與這國家的落後相適應,從而帶來改變和起色。他們說,這是民族的劣根性。然而哪個民族不是從蒙昧開始的呢?其實,這只是思想者註定的孤獨罷了。
若想讓民族走得更遠,走向永恆,便需要團結民眾的力量,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革命者:真正的革命不是飛翔,而是跋涉。它並不是理想空想堆砌的空中樓閣,而是一項腳踏實地、艱苦卓絕的建設工作。因此,相比思想者,我更欣賞革命家:面對建設美好社會的光明理想,我們並不急於冒進,而是紮根於鄉土民間,紮根於廣泛的大眾之間,如古老神話中的力士,推動起歷史的車輪緩緩前進,卻終究在他與他的人民的陪伴之下,將歷史的發展、民族的興亡,推向更遠更光明的地方:統一獨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正是得益於此;法蘭西的雄獅也是這樣,甚至在革命戰火遠去的現代,在思考一個國家與人民發展、富強時,勇於擺脫浮躁空談,讓社會主義回到“初級階段”,腳踏實地搞建設的改革開放也無非是堅守了立足人民,立足歷史條件的實幹精神才得以取得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