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聖旨催命:劉虞傳首京師

第76章 聖旨催命:劉虞傳首京師

本人在此文一再強調,有時候歷史上很多事情不能分裂來看,就拿這次公孫瓚活捉劉虞然後殺掉來看,好像全是公孫瓚的過錯,而且公孫瓚也在很多書里被描述成董卓那樣殺人不眨眼的魔王。

但是真實的情況卻頗耐人尋味。

首先,這場戰爭是劉虞主動挑起的。

第二,公孫瓚在抓到劉虞之後,並沒有馬上殺掉他。

《後漢書·劉虞列傳》記載:瓚追攻之,三日城陷,遂執虞並妻、子還薊,猶使領州文書。

這一段話的最後一句“猶使領州文書”的意思是,公孫瓚還繼續讓劉虞處理幽州政務大事,至少目前看起來,公孫瓚並沒有要殺劉虞的意思。

劉虞都已經點起十萬大軍,指名道姓“無傷餘人,殺一伯珪(公孫瓚的字)而已”,如果不是公孫瓚親兵的戰鬥力超強,公孫瓚差點就死在了劉虞手裏。

在這種情況下,公孫瓚為什麼不馬上殺掉劉虞一家老小,這樣不更顯得快意恩仇嗎?

我想公孫瓚不殺劉虞,甚至都沒有剝奪他的政治權力,只有一個理由:即公孫瓚其人並不是只會打仗,他對形勢的認識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深遠地多。

前文講過,公孫瓚還曾經拜“平黃巾三傑”之一的盧植為師,盧植是東漢末年和鄭玄、蔡邕這些人齊名的學者,所以公孫瓚雖然能打,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文治的概念,他之前能在對袁紹和黃巾軍的戰鬥力一度佔據上風,這與劉虞將幽州治理得井井有條是有很大關係的。

簡單地說,有劉虞在後方給他提供軍糧和人馬,他才能在前方戰場不斷取得輝煌的戰功,而劉虞一旦掐斷他的糧道,他的人馬就要散放出去才能存活。

劉虞、公孫瓚二人,其實是使幽州強大的一對“黃金搭檔”,公孫瓚或許隱隱約約地知道,他離開了劉虞,就不一定能長保富貴。

或許這也是公孫瓚遲遲沒有向劉虞下手的原因。

也是他雖然抓住了劉虞,還想將劉虞控制起來繼續為他效勞的原因。

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或者說劉虞能真的向公孫瓚低頭,從此擔當起公孫瓚身後蕭何的重任,他們和袁紹的幽冀戰爭到底會如何結局還很難說,至少袁紹不會贏得太痛快。

但是在這個節骨眼上,又發生了一件詭異的事情,而正是這件事情,促成公孫瓚終於下定決心,對劉虞拔出了隱忍已久的屠刀。

事情是這樣的,就在公孫瓚剛剛抓住劉虞時,東漢朝廷給幽州派來一個叫段訓的使者,段訓帶來的聖旨內容如下:增虞封邑,督六州事;拜瓚前將軍,封易侯,假節督幽、並、青、冀。

這個聖旨先是加重了劉虞的權威,讓他從原來的幽州牧一躍而“督六州事”,前文講過,漢武帝時曾經把東漢天下劃分為十三刺史部,現在一下子讓劉虞掌管六州大權,這已經是東漢朝廷有史以來最大的地方官了,比明朝什麼的五省總督還要大的多。

且不論這道聖旨到底能不能貫徹,但是基本上將劉虞變成了關東諸將的上司,即連袁紹、袁術這些人也要聽劉虞的號令,那公孫瓚自然也不能例外。

而這道聖旨對公孫瓚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刺激。

因為在聖旨里拜公孫瓚為前將軍,封易侯,假節督幽、並、青、冀。

前文講過,前後左右四方將軍和一般的雜號將軍不同,這是重號將軍,要比孫堅的討虜將軍厲害得多,董卓之所以能帶兵進入洛陽掌控天下,就是因為他有一個前將軍的稱號。

後來袁術得到一個后將軍的官位就牛得不得了,老覺得他要比哥哥袁紹自封的車騎將軍要牛。

眾所周知,漢朝尚武,一般來說,大將軍的職位比三公都牛,在何進死後,東漢朝廷已經不再設大將軍,董卓是自任太師、丞相,李傕、郭汜進.入長安以後,李傕也只才領了車騎將軍的位置,而郭汜還差一點,自領了后將軍。

換句話說,公孫瓚在成為前將軍之後,名義上的地位已經比郭汜還要高,基本和李傕不相上下,其實在不設大將軍之職以後,前將軍的威權甚至還要比車騎將軍要厲害。

眾所周知,關羽在蜀國就是被封前將軍,而張飛是被封車騎將軍,關羽是蜀國第一軍人,比張飛牛沒有問題吧?

朝廷的這道詔令,基本上是把劉虞捧成了東半個中國的“代皇帝”,將公孫瓚捧至東半個中國的“第一軍人”。

劉虞是督六州,公孫瓚是督幽、並、青、冀四州軍事,也就是說,這道聖旨一下,袁紹、曹操等人都成了公孫瓚的下屬。

我想分析到這裏,無論是誰處在公孫瓚的位置上,都會被權力的光環晃暈腦袋,轉眼之間,他就成了東漢帝國或者說東半個中國的第一軍人,這是何等至高無上的榮耀!

不,環視關東半個天下,還有一個人比他的地位更高,那就是劉虞。

而劉虞已經成了他的階下囚。

只要殺掉劉虞,他公孫瓚就能取代袁紹和劉虞,成為關東諸侯的真正主人。

而殺掉劉虞對他來說沒有任何困難,只要掌中鋼刀輕輕地一揮。

於是被朝廷的聖旨刺激到瘋狂的公孫瓚喪失了任何理智,他舉起了那把屠刀。

看到這裏,我們就非常清楚,正是朝廷的這道聖旨讓公孫瓚堅定了殺劉虞的決心。

那麼我們就產生一個疑問:朝廷為什麼要下這道聖旨?!

先前說過,幽州地面上,劉虞和公孫瓚之爭早就在李傕、郭汜控制的長安朝廷里掀起了軒然大波。

而李傕、郭汜一直的態度就是坐山觀虎鬥,直到這道聖旨的出現。

顯然,這道聖旨就是李傕、郭汜下的,或者背後還有賈詡的指點。

那麼李傕、郭汜為什麼要下這道聖旨呢?目的又是什麼?!

從現有的資料來推測,長安距離北京大概1100多公里,也就是兩千多里,而且地形複雜,消息很難及時抵達,之前董卓想封劉虞為太傅的命令就因為兵荒馬亂而沒有抵達。

所以李傕、郭汜下這道聖旨的時候,劉虞和公孫瓚有可能還沒打起來,所以不能推斷李傕、郭汜二人是故意下這道聖旨要劉虞的命的。

但是李傕、郭汜下這道聖旨,卻是想進一步挑撥公孫瓚和劉虞之間的關係,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從這道聖旨來看,朝廷對劉虞是明升暗降,因為督關東六州是不可能實現的,而一旦解除了劉虞的軍事領導權,那劉虞就什麼都不是了。

而對公孫瓚來說,卻是實實在在地提拔,因為前將軍的稱號太嚇人了,如果公孫瓚一舉掌握四州,哪怕是在名義上,掌握四州軍權,劉虞也將徹底被公孫瓚架空。

這道聖旨,就是誘使公孫瓚解決劉虞。

顯然,李傕、郭汜更想讓公孫瓚而不是劉虞來執掌冀州。

很簡單,劉虞姓劉,先前袁紹就想尊劉虞為帝。

一旦劉虞坐大,稱了皇帝,那就具有了和長安朝廷分庭抗禮的資本,李傕、郭汜二人控制的長安朝廷就將大大貶值。

而公孫瓚姓公孫,他勢力再強也是一個小諸侯。

所以李傕、郭汜絕對更願意扶植公孫瓚。

而且這道聖旨還有一個更邪惡的意圖,那就是挑撥公孫瓚和袁紹的關係。

本來袁紹是關東諸侯盟主,按說可以領導公孫瓚,這讓公孫瓚極度不爽。

現在好了,公孫瓚官居前將軍,袁紹只是一個小小的冀州牧,而且聖旨明令公孫瓚可以督冀州軍事,這就意味着袁紹成了公孫瓚的部將。

本來袁紹和公孫瓚就打得頭破血流,只要這道聖旨一下,袁紹勢必要和公孫瓚再打起來,李傕、郭汜的長安軍團就可以從中得利。

一箭雙鵰,這種毒計,八成還是賈詡弄出來的。

只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袁紹和公孫瓚還沒打起來,劉虞已經被公孫瓚抓了,所以這道聖旨就變成了劉虞的催命符。

公孫瓚要殺劉虞這樣的朝廷(不是地方)大員,不是殺一隻雞,還是要找一些借口的。

借口很好找,那就是先前的袁紹和韓馥想尊劉虞為帝的事情。

漢獻帝還沒死,袁紹、韓馥就想尊劉虞為帝,擺到桌面上當然就是造.反,是要誅九族的。

前文講過,劉虞並沒有答應,所以劉虞談不上造.反。

但在我們中國,向來不**律程序,只講“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說白了,這就是個借口,要的就是你劉虞的命。

而且公孫瓚還不是自己下手的,他是逼迫欽差段訓當監斬官,在薊城將劉虞斬首,而且一刀兩斷之後,還把劉虞的腦袋送到京城長安。

公孫瓚繞了這麼大一圈,無非是想讓眾人說明,這是朝廷要殺劉虞,而不是我公孫瓚要殺他,你看,段訓還把腦袋送到京城結案。

就此,幽州最高軍政長官,東漢皇室的最高領袖劉虞身死,不但身死,還沒能獲得全屍,腦袋和身子都分隔了兩千多里,也不知道劉虞的鬼魂到了地府,是會去找頭還是找身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陽謀三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陽謀三國
上一章下一章

第76章 聖旨催命:劉虞傳首京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