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師的故事 覺悟是每個人自己的事
祖師的故事
覺悟是每個人自己的事
門前一棵菩提樹,
心中一座明鏡台。
諸天天女散花來。
落地菩提本無樹,
虛空明鏡不是台。
那個和尚亂出牌。
哪來的花
佛祖拿起了花。
沒人知道那是一朵什麼花,也不知道那花當時是在哪裏。但是我們知道,根據傳聞或記載,就連南朝梁武帝時雲光法師的講經,都讓諸神感動,散花如雨,何況佛祖親自登壇說法,豈能不梵天妙香滿虛空?
這倒是有詩為證。
不過,佛家不叫詩,叫偈。
偈讀如記,原本是佛經中頌歌的唱詞,後來則成為佛門弟子或帶髮修行的居士們,表達理念或者發表感言的文體,它在我們這本書中會不斷出現。
諸天散花的偈是:
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花亂墜遍虛空。
想來那時真是蔚為壯觀。虛空之中佈滿鮮花,有的像潤物無聲的春雨,有的像驟然而至的急雨,或者匆匆落下,或者撲面而來,或者飄浮不定。那些花兒紛紛揚揚飄落下來,應該是千姿百態五彩繽紛的吧?
留下的成語,就叫:
天花亂墜
本義是:佛法激動人心。
亂,也不是混亂或者凌亂,而是隨意。
佛祖拿起來的,是其中的一朵吧?
也許。
但,拿起來是要給大家看。
這個動作,就叫:
拈花示眾
可惜,在場的眾多弟子信徒,沒有誰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只有一個人破顏微笑。
他叫摩訶迦葉。
訶讀如喝,迦讀如加,葉讀如社。
摩訶的意思是大,迦葉的意思是光明,合起來就是大光明。據說,這位紳士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也是佛弟子中最沒有執著之念,最不認死理的。
所以,只有他笑了。
於是佛祖說: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這段話專用名詞太多,比較難懂,我們只需要記住一點就行:佛祖宣佈,他剛才已經把最高智慧通過特殊途徑傳給了摩訶迦葉。就連那特殊途徑,也傳過去了。
怎麼傳的?
我拈花示眾,他微微一笑。
不說話啊?
當然。
那怎麼傳呢?
以心傳心
所以也叫:
心傳
傳沒傳到,又怎麼證明呢?
以心印心
印就是印證,也叫印可,也就是承認和許可,就像在文件上簽字蓋章。古人把圖章叫做印,也叫印信或者印章。用印信來證明,就叫印證。
印證跟驗證是不同的。
驗證必須檢驗,印證卻有印就行。
會心一笑,微微點頭,都是印證。
只不過,這印信是心。
所以又叫:
心印
由此留下了一個成語:
心心相印
以心傳心,心心相印,這就是微妙法門,現在交給了摩訶迦葉,新的門派、流派或宗派於是誕生。
這就是禪宗,它的宗旨就是: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故事也開始了。
本節故事及引文見《心地觀經·序品》,《五燈會元》卷一
唐僧取經
禪宗有個代代相傳的組織系統。
第一代祖師爺,當然是摩訶迦葉。
二祖叫阿難陀,簡稱阿難,意思是歡喜,同樣名列十大佛弟子,只不過比摩訶迦葉年輕。
這兩個名字我們並不陌生。
沒錯,帶着唐僧進藏經樓取經的就是他倆。
當然,是在《西遊記》裏。
只不過阿難被改名叫阿儺(讀如挪)。
據說,他倆帶着唐僧看完目錄就索要紅包:聖僧從東土大唐遠道而來,總該意思意思,有點見面禮土特產什麼的吧?快拿,快拿,好傳經給你。
唐僧吃了一驚:啊?弟子不曾備得。
迦葉和阿儺說:怎麼?要我們白給呀?
唐僧完全不知該如何應對。
孫悟空跳起來嚷嚷說:師父,不跟他們啰嗦!我們去告如來,教他自家來把經給老孫。
阿儺說:喊什麼!這是什麼地方,也敢撒野?
這才把經書給了唐僧師徒。
不過,全是白紙,上面一個字都沒有。
官司打到如來那裏,如來卻說佛家提供的原本就是有償服務。他說,經不可輕傳,也不可空取。你如今空手來取,所以傳了白本。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你們只認得有字的,那就傳這種吧!
回到藏經樓,迦葉和阿儺仍然堅持要好處費。唐僧無奈,只好讓豬八戒將唐太宗送的紫金缽盂交出,才換了有字的經書,總算完成取經的任務。
這當然是小說,靠不住的。
但是有意思。
意思在如來的那句話:
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
這裏面確實有問題。
既然白本乃無字真經,為什麼還要傳有字的?
對此,冷眼旁觀的燃燈古佛倒有解釋:東土的僧侶和信徒愚迷,沒法傳給他們無字真經。
有眼無珠不識貨啊?
沒錯。
照這麼說,無字的更好?
應該是的。
那麼請問,為什麼白本白送,有字的要錢?
答不上來了吧?
讓迦葉和阿儺送經書也很奇怪,因為他倆被說成是禪宗的祖師爺。禪宗主張不立文字,他們拿出的經書當然一片空白。所以孫悟空一狀告到如來那裏,如來才會笑着說: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
那麼,如來派錯人了嗎?
也不。
其實禪宗自己也說,佛祖圓寂后,把眾人召集起來編撰佛經的,就是摩訶迦葉。應迦葉邀請,最先在集會上誦出“如是我聞”並得到認可的,則是阿難陀。換句話說,迦葉和阿儺是佛經編輯委員會的正副主任。唐僧要取有字真經,不找他們兩個要,找誰?
問題在於,這怎麼是不立文字?
事實上,拈花示眾那個好聽的故事,根本就是編出來的。禪宗也是中國化的佛教,甚至中國哲學,與釋迦牟尼和印度佛教其實無關。佛教中當然有禪,它的梵文叫Dhyana,音譯禪那,本義是靜慮,也就是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裏思考,所以也叫禪定或坐禪。
何況,定(Samadhi)的意思是專註,與禪合為一體才叫禪定。這樣一種修持的方法跟鮮花和微笑八竿子打不着,更沒有什麼“教外別傳”的意思。
這可真是哪來的花呀!
但,故事卻還得編下去。
接下來,便輪到菩提達摩出場。
本節故事見《西遊記》第九十八回,《五燈會元》卷一
跟他講不清
菩提達摩又譯菩提達磨。
他是在廣州登陸的。
據說,此公是摩訶迦葉的二十八代傳人。正是他把禪宗帶入中國,所以被尊為中國禪宗的初祖。
這當然未必靠譜。
甚至可以說,這身份根本就是編出來的。
編也不奇怪,因為菩提達摩是印度人,也有人說是波斯人。外來的和尚總是會念經。再說了,沒有一個從外國來的得道高僧,禪宗又怎麼跟佛教對接?
菩提達摩,非有不可。
所以,與其糾結較真,不如乾脆相信這位外來和尚確有其人,相信他到達中國的時間是南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的九月二十一日。而且在登陸一年後的十月一日,被當局客客氣氣請到了今天的南京。
南京當時叫金陵,是南梁的首都。
國家元首,是梁武帝。
梁武帝是當時最大的佛教贊助商。就在菩提達摩到達中國的半年後,他第一次捨身同泰寺,也就是宣佈要捨去凡身,供奉佛祖,不當皇帝,改做和尚。
朝廷只好花了一個億把他贖回來。
這其實是胡鬧。
國不可一日無君。捨身可以,先讓皇位啊!
何況這筆錢並不是他的私房,而是民脂民膏。捐款也並非為了弘揚佛法,而是求福報。這傢伙認為,學佛就像做生意,投入越多,產出越大。所以,他後來還要多次捨身,用公款給自己在佛國買股票和期貨。
顯然,作為皇帝,他是混蛋。
作為信徒,他是菜鳥。
梁武帝自己,卻認為功德無量。
因此,聽說菩提達摩來了,這個二貨很興奮。因為那位高僧是外來和尚,自稱活了一百五十歲,見多識廣手眼通天,應該能夠為他投資的回報做個估值。
他哪裏想得到,菩提達摩是來說禪的。
禪宗連文字都不要,又怎麼會幫他算賬?
兩個人的對話,也就無異於雞同鴨講。
梁武帝問:朕即位以來,建寺廟,抄經書,度僧人無數,呵呵呵呵,不好意思,請問有何功德?
菩提達摩說:並無功德。
梁武帝大吃一驚,問:為什麼?
菩提達摩說:因為都是影子。
武帝問:那你說,如何是真功德?
達摩說:這個世上求不來。
梁武帝又問:那麼,神聖真理的第一條是什麼?
菩提達摩說:空寂孤獨,沒有神聖。
武帝說:回答朕問題的又是誰?
達摩說:我不認識。
梁武帝更加聽不懂,完全傻掉了。
其實,這裏面的道理並不難懂。
只不過,還得再講故事。
本節故事見《五燈會元》卷一
真真假假
某天,佛祖拿出一顆摩尼珠。
摩尼珠又叫如意寶珠,底部是蓮花座,四周是燃燒的火焰,中間的寶物五彩繽紛。
佛祖問:此珠什麼顏色?
眾人七嘴八舌,說青,說黃,說紅,說白。
佛祖將珠收起,攤開手掌又問:什麼顏色?
眾人說:沒有珠子,哪有顏色?
佛祖嘆息說:給你們看世珠,你們五光十色。給你們看真珠,你們卻不見顏色。
眾人恍然大悟。
這個故事什麼意思啊?
當然是打比方。
世珠,就是肉眼能見的珠子。
真珠,則只有佛眼才能看見。
或者說,尋常看不見。
看不見才是真珠,也才真實,這就叫:
實相無相
這是佛教也是禪宗的一個重要概念或者觀點。按照這種觀點,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由真實和虛幻的兩種存在組成。或者說,有真實和虛幻的兩面。
虛幻的,叫色相。
真實的,叫實相。
實相才是真實,也才是本質,所以也叫真如。
比如佛祖,就既有色身,又有法身。
法身才是真身,也才是實相。
實相無相,當然看不見。
因此,每個人也都只認識假我,不認識真我。
就連建寺廟,抄經書,度僧人,都雖有非實。
福報之類,更是色相。
所以菩提達摩說梁武帝沒有功德。
可惜梁武帝不懂。
如此雞同鴨講,只好分道揚鑣。梁武帝依然去種他的福田,菩提達摩則渡過長江繼續北上。據說,他隨手摺了一根蘆葦,站在上面便飄然而去。
這就叫:
一葦渡江
後來也有人說,不是一根蘆葦,是一捆。
一根不行,一捆就行么?
也不靠譜。
可以肯定的是,菩提達摩到了洛陽。
洛陽是北魏首都和佛教勝地,胡太后修建的永寧寺更是美輪美奐。那裏旗幡如林,香煙如霧,飄散的金花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梵樂和誦經之聲響徹雲霄。達摩站在寺中的塔前,情不自禁地頂禮膜拜合掌數日。
但最後,他還是選擇了一個山洞。
山洞在河南省少林寺背後的嵩山。菩提達摩在那裏一動不動,面對洞壁坐了很久,就連小鳥都要在他肩膀上築起巢來。達摩卻終日默然,一言不發。
這就叫:
面壁九年
奇怪的是,儘管菩提達摩在山洞裏與世無爭地面壁修行,卻有人要謀殺他,五次三番前來下毒。看來佛門也非凈土,是江湖就有兇險。到第六次,菩提達摩決定吃下那毒藥,並被安葬在熊耳山。
三年後,卻有人聲稱看見了他。
看見菩提達摩的人名叫宋雲,是北魏外交官。當時他出使西域,沒有得到菩提達摩圓寂的信息,卻在蔥嶺也就是帕米爾高原遇見這位高僧翩然而至。
達摩的手上,拎着一隻皮鞋。
宋雲雙手合十問:大師要到哪裏去?
達摩說:回西天。
宋雲回到洛陽,向朝廷報告了這件事。眾人聽了將信將疑,決定開棺探個究竟。結果,他們發現菩提達摩的棺木中空空如也,只有一隻皮鞋。
這就叫:
只履西歸
一葦渡江,面壁九年,只履西歸,這位非比尋常的菩提達摩法師,究竟是神還是人?
當然是人,只不過被神化了。
所以後面的故事,也只能姑妄聽之。
本節故事見《五燈會元》卷一,《景德傳燈錄》卷三
袈裟與缽盂
達摩西歸前,已經指定了接班人。
他叫慧可,是在達摩面壁時拜師的。
當時天降大雪,達摩坐在洞內一動不動。
慧可站在洞外也一動不動。
直到黎明時分大雪淹過膝蓋,還是不動。
達摩不禁心生憐憫。
他問:你如此這般,要求什麼?
慧可流淚說:願大和尚慈悲,普度眾生。
達摩說: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慧可二話不說,抽刀砍斷了自己的左臂。
達摩問:你為什麼要學佛?
慧可說:我的心不安。
達摩說:把心給我,我幫你安。
慧可說:我不知道心在哪裏。
達摩說:已經給你安放好了。
慧可豁然開朗,大徹大悟。
不過,達摩還是給了慧可兩件東西。
第一件,是木綿袈裟。
木綿其實就是棉花,不是又叫英雄樹的木棉。木綿袈裟的那個綿,偏旁是絲,本義是絲綿。中國古代只有蠶絲做成的絲綿,沒有地上長出的棉花。所以,棉花從印度傳入中國后,中國人便把它看作木本的絲綿。
這就叫木綿,當然是稀罕物。
更稀罕的是,這件木綿袈裟據說還是釋迦牟尼佛祖交給摩訶迦葉,又傳到菩提達摩手裏的。這當然非常的不靠譜。二十八代相傳,木綿袈裟早就爛了。
爛不了的,只有紫金缽盂。
這是第二件信物。
紫金缽盂也是佛祖給的。他把這衣和缽交給了摩訶迦葉,摩訶迦葉傳給阿難陀,最後落到第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手裏,又交給慧可。如此傳承,就叫:
衣缽相傳
得到袈裟和缽盂的,則叫:
衣缽傳人
正式的說法,叫:
法嗣
問題是,為什麼要有這袈裟和缽盂?
因為禪宗不立文字,代代相傳靠心心相印,這就難免會有問題。難道歷代掌門交班,都靠拈花一笑?口說尚且無憑,微笑豈能算數?不好辦啊!
因此,主張心傳的禪宗反倒更要物證。
用達摩對慧可的話說就是:
內傳法印,以契證心;
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這十六個字的意思是:
內傳正法以印證如來的佛心。
外傳袈裟以表示師承的不妄。
慧可也因此成為中國禪宗的二祖。
不過到六祖惠能之後,衣缽就不再相傳,紫金缽盂也莫名其妙到了唐太宗手裏,又給了唐僧。當然,這是小說家言,靠不住的。要知道,歷史上的玄奘法師去往西天取經可是偷渡出國,怎麼會有這東西?
當真有,如來也不會要。
白本白送,有字的要錢,原來是阿難陀要把那紫金缽盂收了回去,這倒是物歸原主。
總之,在中國禪宗成立之初,木綿袈裟和紫金缽盂都是傳法的物證,也是法嗣的身份證明。法嗣們代表的系統無論思想上和組織上都是正統,也叫正宗。
不過誰都沒想到,那衣缽會惹出大麻煩。
本節故事見《五燈會元》卷一,《景德傳燈錄》卷一,但兩書都只提到袈裟,缽盂的來歷見《舊唐書·神秀傳》
接班人是大問題
菩提達摩將衣缽傳給慧可,慧可就成了中土禪宗的二祖。此後的序列,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成為中國禪宗的第五祖。
時間,是在唐初。
禪宗,也已經成了氣候。
弘忍是被道信一眼看中的。
說起來也是緣分。當時,道信法師正好有事去黃梅縣城,沒想到在街頭遇見了弘忍。那個時候,弘忍年方七歲,是個隨母乞討的私生子。然而道信卻看出他骨相奇秀,異乎尋常。如果考核合格,應該收為徒弟。
於是道信問:小朋友,貴姓啊?
弘忍說:姓倒是有,但不一般。
道信問:那是什麼?
弘忍答:佛性。
佛性的性並不是姓氏的姓,諧音而已。但小小年紀便能如此對答,道信不能不暗暗叫好。
於是又問:難道你自己就沒有姓嗎?
弘忍說,性空,故無。
沒錯,實相無相嘛!
道信立即刮目相看。的確,作為私生子,弘忍確實沒有姓。但,能夠由自己的身世聯想到佛法,還知道在佛法看來姓氏不過是色相和假名,也很了不得。
這就是“未入佛門,已然成佛”了。
至少,也說明弘忍有慧根,甚至是法器。
慧根,就是領會佛法的天賦。
法器,則是具有傳承佛法才能的人。
當然,他最後也接過了道信的衣缽。
因此,到弘忍七十一歲那年,自覺不久於人世的他決定為自己選擇法嗣時,門檻便不可能低。何況,這時禪宗的地位早就今非昔比,祖師的衣缽也成了暗中爭奪的對象。選非其人或處理不當,後果都很嚴重。
老和尚的辦法是競爭上崗。
按照當時的規矩,傳法要作偈。
禪師以此指點迷津,學徒以此彙報心得。
這就叫:
示法偈
於是,弘忍便對弟子們宣佈:你們都各自依照本性作偈來看。誰最有覺悟,衣缽和佛法就傳給誰。
結果,很快就有人交了作業。
這個人就是神秀。
神秀是弘忍的大弟子,河南開封人。他從小就飽讀詩書,博聞強記,入寺后又從砍柴挑水做起,腳踏實地潛心學佛,此時位居上座,可以為受戒者傳授禮儀。
事實上,神秀後來的成就也很大。他是禪宗北宗的開山祖師,九十多歲時還被武則天請去,在洛陽和長安兩地弘揚佛法,為女皇陛下以及她的兩個兒子唐中宗和唐睿宗啟迪智慧,史稱兩京法主,三帝門師。
所以,他要交作業,沒人敢競爭。
神秀的偈是: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譯。
意思有兩個:
對於真理的覺悟。
修成正果的智慧。
菩提樹則是一種常綠的榕屬喬木,樹名原本叫做蓽缽羅。由於釋迦牟尼覺悟成佛據說是在此樹之下,所以管它叫菩提樹,也就是智慧樹的意思。
後來,樹的種子也被用來做念珠。
神秀的意思也很清楚:身體就像菩提樹,心靈好比明鏡台。只有保持內心的潔凈,防止精神的污染,才能達到一塵不染,通透澄明的境界。
此偈一出,僧徒們都暗自欽佩。
弘忍表面上也叫好。按照流行的說法,神秀的偈是半夜三更寫在法堂外走廊牆上的,而且是匿名。第二天早上弘忍看見,便對弟子們說:你們焚香禮拜吧!誦讀此偈,可以免災,可以得福。
結果,寺廟中幾乎人人都在誦念這首偈子。
弘忍卻並沒有傳衣缽。相反,他在半夜三更將神秀叫進方丈室,問:那則偈子是你寫的嗎?
神秀說:望和尚慈悲,看看弟子有沒有智慧。
弘忍說:唉!你這是尚未入門啊!
顯然,老和尚深感失望。
失望是肯定的。因為禪宗主張實相無相,神秀卻又是菩提樹,又是明鏡台,還要時時拂拭清潔,請問這是四大皆空,還是到處都有?全是色相啊!
唯一交卷的,考試不及格。
接班人立馬成了問題。
幸運的是,牆壁上很快又出現了一偈。
而且,簡直就是唱對台戲。
偈云: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回頭再看神秀的,不用多說,高下立判。
但是麻煩也來了。
因為寫這偈的人非同尋常。
本節故事見《五燈會元》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