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易勢

第4章 易勢

公元前二六十年,農業六月初七

長平東嶺大糧山防守的趙軍又一次迎來了秦軍的攻擊!

廉頗站在東嶺百里石長城後邊的羊頭山高崗上,看着三隊秦兵數萬人在秦將指揮下,向大糧山防線展開攻擊。

廉頗對趙軍堅守胸有成竹,他估計這一波又一波攻擊又是向往常攻擊一樣,守軍一反擊,秦軍即退卻,果然不出所料,秦軍一接近,趙軍守將一聲梆子響,趙軍弓箭、擂木、滾石齊發,秦軍就向山下退去,拖走傷兵,順便收走趙軍發出的箭矢、擂木。

秦軍又開始對韓王山北的丹河東壁壘趙軍發起多點攻擊,估計約有十多隊共計三萬餘人,均被趙軍擊退。

廉頗曾在月前故意放開一個口子,讓秦軍突進來,本想殺個痛快,結果差點弄巧成拙,失了隘口,幸好及時把預備隊投進戰鬥,才堵住了口子,戰後清點戰損,二比一,殺了千餘秦兵,損了兩千多趙兵。

自此後,廉頗再不敢弄險,添了偵查斥候、增加了機動預備隊,當道下寨,穩紮穩守,多備箭矢、擂木、滾石。

東嶺後面,就是長平關、故關,無險可據的一馬平川,就是趙都邯鄲。

秦軍退卻后,廉頗向西看着丹河中游兩岸的平地,趙軍已退守山邊,秦軍臨河起寨,秦寨在丹河兩岸,丹河下游中有小舟運糧行駛,秦寨后遠處是群峰蜿蜓的西嶺空倉嶺。

狼城是廉頗失守的第一道防線,西嶺是廉頗棄守的第二道防線,丹河是廉頗失守的第三道防線,共損將六員,折兵三萬餘。

廉頗又吃了虧,兵貴精不在多,而王齕率領的秦軍是又精又多,秦軍役兵與秦軍精銳步甲一樣善戰,趙軍步甲尚可與秦軍一搏,但上黨步甲就差了一些,更別提上黨役兵了,趙軍役兵尚不能列陣戰鬥,僅僅在據險防守時尚可用。

廉頗在兩年前奉趙王丹令,率五萬趙軍步甲接收長平,與長平郡守馮亭部上黨步甲五萬兵,合計十萬餘兵,在狼城阻擋秦軍。

狼城並無防卸牆寨,也是廉頗輕敵,倉促間,王齕率領的二十餘萬秦軍蜂湧而至,趙軍僅十餘萬精銳步甲迎戰,顯得兵少將寡,又兼王齕以萬餘秦騎突襲,趙軍屢戰屢敗,半年不到,折兵近兩萬,退守長平。

趙王丹后又增常山、太原、巨鹿各郡精銳步甲一萬入長平,在西嶺第二道防線佈防,為擋住王齕,又折兵萬餘,可秦軍取候氏后北路沿秦川水東進、秦軍南路沁陽通丹河下游,致長平兩翼受攻,廉頗只得退到丹河東岸紮營守防。

秦軍沿漢水、渭水、河水、汾水、少水、沁水、丹河運軍需,各地軍資,河道相濟,運兵運糧。秦軍從高都邑將軍需陸運至長平南,又從丹河底秦南二營通過丹河、許河往河西秦營輸送軍需,南二營后又添了新營,秦軍又增兵了。

廉頗六月初在上黨佈防時,秦將王齕已領兵自咸陽出發。他們取道渭水入黃河上溯抵達汾河口,然後進入汾河抵達新田。溯着澮河以及其支流而上抵達了黃父的烏嶺關。又轉入梅河河谷到達水草豐美的河灘地馬邑,之後秦軍迅速轉入沁水河抵達端氏邑。立即對廉頗的空倉嶺防線發動了持續不斷地攻擊。

秦將公孫舌率軍從澤州、高都邑、天井關入長平南,欲奪丹河東及東嶺后,與王齕部秦軍夾擊趙軍。

廉頗軍恐被秦軍搶佔東嶺,抱抄後路,丹河再難堅守,只得調兵上東嶺,分兵后再失丹河東中游與小東倉河下游數個城邑,秦軍在河東扎二營。

東嶺是原趙晉舊界,有之前修備的防卸塔台、百里石長城,廉頗軍總算站穩了腳跟,令秦軍寸步未進,殲滅秦軍萬餘,趙軍折損三千餘人。

廉頗趙軍中有邯鄲精銳步甲八萬,常山精銳步甲一萬,巨鹿精銳步甲一萬,太原精銳步甲一萬。

上黨馮亭部上黨精銳步甲五萬,在悉遣上黨百姓回鄉時,又在上黨郡的皮牢、伊是、端氏、翟澤、濩澤、軹道六縣共十七邑,徵調上黨男壯十萬人,女壯五萬人,以縣、邑、亭為單位,主為勞役,急時男壯抽調兼備作戰。

上黨役軍,上黨女壯勞役同上黨男壯混編於內,六縣十七邑四十亭,亭以下設千、百、屯、什、伍,亭大小不一,大亭五六千役軍,小亭三五百役軍。

秦趙近三年上黨對戰,留在當地的百姓十之六七,且多為老殘、婦孺,糧田多荒蕪欠收,民常雜以糠葉草根度年荒。

秦又不願和,只求速戰,戰不了。

趙又不願戰,只求穩守,守不了。

秦趙三年消耗戰,秦趙皆民疲糧緊,秦國力雄厚,人戶三倍於趙,戰爭動員能力強,物資儲運又得水路之利,形勢大優於趙。

馮亭找到廉頗,計議催糧及逃兵之事。

馮亭說道:“糧食還可維持十五六天,按說三天前糧就應該到了,糧未按時到,輔軍中人心浮動,逃兵漸多,昨夜一亭長帶了半亭約兩千人向西夜遁而去,半年來上黨勞役已經逃軍萬餘人了。

大糧山搬沙袋冒糧可惑秦軍,可安趙軍心,但必竟不能吃啊。”

廉頗說道:“今新糧雖未收,但不至缺糧,我讓糧官趙蔥去邯鄲催糧。

逃兵之事,從役軍中抽四千人,每亭配一百人,由軍校帶領,協助亭長管理勞役,你看可否?”

馮亭說道:“我看行,只是這校官需精挑細選,不要使役軍與勞役鬧出矛盾來,到時候更難處理。

這四千人能否從原上黨步甲中調撥,同鄉之人,可少生事端。”

廉頗說道:“行!馮大人去安排吧。”

廉頗令趙蔥回邯鄲催糧,限十日糧到,趙蔥接令后高興的走了。

廉頗只知趙軍缺糧,卻不知趙國國庫已經無儲糧可供軍用,趙國百姓已經無糧可征,民間以野菜果腹,正在飢荒邊緣等待一個月後的秋收,趙國已經快崩潰了,秦不議和,諸國不援,趙軍必須攻守易勢。

廉頗召集將尉以上將領開會,佈置防守要領。

農業六月初七日,

平原君趙勝令三千門客,分為三撥,一撥助趙禹往各地征鹽、鐵、木匠、鐵匠,一撥助趙質於邯鄲與卓、呂、白等各家商戶貿易軍需,趙勝自領一撥往長治令縣尉率部援涉縣。趙勝門客多俊傑奇才,名客身份貴重,各縣令、縣尉、鄉官、亭長自是重視,趙名相藺相如亦是出自趙勝門客。

農業六月初九日

趙國雲中、雁門、代郡的官員正在組織牛、馬、羊交付給南下者敢死者十萬餘人,其中得牛力運輸萬頭、胡騎五萬,步射五萬。自帶二十日口糧,多是帶牛羊活畜,又兼騎兼運。

趙倉為主將,轄斥候營三千胡騎。

趙由、趙至、趙同、夏忠、夏雲、夏不敗、夏又冷、久多、拓撥、西伯等十人為將,各以萬人為部,帶軍南下直奔長平,趙軍牛騎先發,趙軍步射居中,趙軍胡騎后發。

農業六月初八日

趙勝令長治郡兩月內禁出境,一應官民人等,可進不可出。

趙勝坐鎮涉縣,親督製備軍需,催促輸運,凡備軍需皆置於涉縣大道兩側棚中,綿延兩三里。涉縣官員見如山物資,說道:“物多人力輸遠亦不可驟運往長平,負重則成疲師運征,安可得勝?”

趙勝叱之:“多備軍需,均應超備,多多益善,干木削尖不得少於兩尺,不得少於三十萬支,干木往民間購采木柴、門板、壁板制之,以松木為佳,若有濕潮木、新伐活木,我以涉縣之縣令、縣尉、鄉官、亭長百餘人頭,懸於大道旁,為趙北大軍壯行!”

趙勝督辦之下,所有軍需物資皆於趙北大軍至涉縣前到位,並都多於趙括所求。

趙北大軍於六月初至六月中旬期間,趙軍步射始至涉縣,之後牛騎又來,連綿不絕,沿途物資,牛架負荷,取走十之六七。

趙勝又令加備十萬枝七尺干木削尖,收集大量乾草、麥桿、豆桿、藤蔓。

農業六月十日

趙王丹依趙括以重酬賜爵,征老壯兵員三萬餘,又在趙軍中親撥百餘請戰將尉校統領,交予趙括。

趙王丹說道:“諸將選兵,皆以青壯,獨馬服子選老壯,寡人不解。”

趙括說道:“兵事,亦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可選,地利可就,唯人心難伏。自古欲勝敢戰之兵多,而陷絕地敢死之兵少,因心顧家人,又欲經人世。唯有老壯,已歷經人世,家人已立,靜心候命等死而也,今以重酬入伍,家人寬裕,更無牽挂。又河北多壯士,誰肯甘心老死於床席?不如身歿於戰場搏名利於世。”

趙王丹說道:“今方知,寡人悔不早用馬服子為將。”

趙括說道:“兵者,死生存亡,勝敗憑人謀,亦憑天意。為將,不謀敗,難謀勝。今趙弱秦強,我起老壯,不唯謀勝,亦謀敗也。

老壯既出,較之青壯,戰不利則稍不傷國力,又示弱於秦軍,使其驕橫,利於戰事。

臣請大王以秋收需青壯為由,令廉頗於長平邯鄲精銳步甲軍中抽調年三十以下青壯五萬人,在月內返回邯鄲。

趙王丹說道:“趙有常山、太原、巨鹿亦可征壯士,不缺五萬邯鄲步甲。”

趙括說道:“若臣戰不利,秦必攻邯鄲,若遷延久戰,經年苦持,命在旦夕間,甲士焉知有大王?但必顧家人生死。所以請大王獨召邯鄲步甲青壯返回。”

趙王丹說道:“好吧,論兵,都是你有理。”

趙括說道:“臣已備下諸長平戰不利,善後再戰之謀,皆一一已叮囑邯鄲令趙質備之,臣若有失,大王以趙質為將,龐煖輔之,亦可苦持扭轉局勢。

趙質乃平陽君長子,曾與臣共守趙北多年,其謀深、性堅韌,又是公室,心如鐵石,可用為將。”

趙王丹說道:“廉頗善守。”

趙括說道:“名將者多百戰不殆、出自危局,而成名之後,又多皆欲勝取利,留名於世,惜身愛命,重利慕名,多不肯再居於危局之中,齊之田單、燕之樂毅、秦之白起,皆俠將也。”

趙王丹說道:“寡人今知,廉頗於長平避戰欲守之心思,不獨為趙謀,亦為其私謀。廉頗亦趙之俠將也。

寡人慾勝,亦不懼敗!馬服子若敗,寡人必用趙質為將。”

趙括說道:“大王放心,我雖不敢言必勝,但敢必不敗。秦雖強,趙亦不弱。”

趙王丹又在常山、太原、巨鹿三郡以厚金賜爵幕勇士,得三萬人,由趙久統領,隨趙括出戰長平。

趙括令趙久部三萬人,人均一短刃,背一三尺鐵鍋,狀式烏龜王八,人皆戲稱王八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長平往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長平往事
上一章下一章

第4章 易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