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英雄

楚漢英雄

用人如器

總結劉邦的一生,其成功之處在於能用人。

知人善任。中國有句俗話,謂之“物盡其用,人盡其才”。要實現“盡其用”、“盡其才”,關鍵在於把物放在適當的地方,把人擺在適當的崗位。知人善任的重點在於知人,然後就是善任。

知人、知己、知彼,其中知己意味着人應該有自知之明,人聰明的地方就是有自知之明。這對很多人來說確實比較難。而劉邦恰恰是一個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一個帝王最重要的能力是如何調動將士們的積極性,他很清楚他們都有什麼樣的能耐,並且知道該把它放在什麼位置上最為適合,並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充分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作用。知人善任,這個根本道理,劉邦把它運用得非常好,這就是劉邦他為什麼會成就這樣一個漢朝集團。

孔子有這樣一句話,“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意思就是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在茫茫蒼穹中,或許北極星不是最明亮的,但它永遠指向北方,指向思想與靈魂前進的地方。北極星是永遠不動的,而北斗七星永遠都圍繞着北極星運動。不難看出在大漢的革命軍隊中,劉邦就是那個亘古不變的北極星。而蕭何、張良、韓信、陳平、等這些人就是北斗七星,劉邦一直在領導着他們的方向。這就是劉邦為什麼可以取得成功的很重要原因。

選人不拘一格,用人用其所長。這是古今中外成功的用人之道。用人最忌按框框、杠杠取才,有的人學識很高,由於不知變通,辦事卻很低能。有的人經歷很豐富,由於悟性太差,始終沒有長進。重用這種人,就可能誤事。成功的帝王取才,首重能力,絕不存世俗偏見。所以,他們手下總是人才濟濟。古代明君不拘一格選用人才,就是敢於打破門第學歷觀念。許多明智的帝王深深知道,有許多人才出自於普通百姓家裏,出自於社會最底層。因此,他們積極到民間尋找人才,打破門第觀念選用人才,如:五帝時期的帝舜是一個瞎子的兒子,商朝的伊尹是一個燒飯的奴隸,傅悅是一個砸夯的奴隸,成吉思汗手下有許多大將都是奴隸出身,北魏孝文帝的大將趙黑也是奴隸出身等等。

在劉邦這支革命的隊伍中,張良是貴族,陳平是游士,蕭何是縣吏,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韓信是待業青年。可以說是他們是處於社會各個階層,了解社會的各個層面。什麼人都有,可謂是一個雜牌軍。但劉邦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劉邦的隊伍里有很多人都是從項羽營帳里來的,劉邦盡釋前嫌的大度程度大的讓人不可理解,大得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就成了“偉”。最根本的問題,劉邦抓大放小、不拘小節。招降納叛,盡釋前嫌,是氣度;是用人之道,不是用人之術。

大海之所以這麼寬廣,是因為大海不僅容納了江河湖泊帶給它的水源,同時還接納了江河湖泊帶給它的泥沙和雜質。劉邦軍隊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他海納百川的胸襟。劉邦之強大正在與劉邦不僅接納了人的優點,同時還接納了人的缺點。

曾經在項羽麾下的人,都簇擁在劉邦的身邊,就因為劉邦寬宏大量,一視同仁。比如,韓信、陳平。韓信原本是項羽手下的人,韓信有才,但項羽看不起韓信,他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其真正的作用,所以就投奔了劉邦。陳平原來投奔了魏王,後來又轉入項羽手下做謀土。陳平得不到項羽重視,鬱郁不得志,直到上天安排他在鴻門宴上見到了劉邦。良禽擇良木而棲,此後,才華橫溢的他從項羽的軍中逃了出來,經魏無知推薦,投靠了劉邦。兩人縱論天下大事,十分投機。劉邦破例任陳平為都尉,留在身邊做參乘(陪他出行,為他駕馭馬車的官員),並命他監護三軍將校。

坦誠相待。有句名諺說:“一兩重的坦誠,勝過一噸重的聰明。”人才,最需要的得到的是尊重。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在人際交往中,都希望對方對自己坦誠相待,而不是信口雌黃或口蜜腹劍。重視人才最重要的是尊重和信任,如果你要尊重這些人才,惟一的辦法就是以誠相待。

當然,劉邦就有這個優點。張良、韓信、陳平這些人,有問題便跟劉邦談,劉邦全部都是如實的解決,哪怕這樣解決會讓自己下不來台。

張良在鴻門宴之前得到消息,說項羽要派兵來剿滅劉邦,張良曾問劉邦,以自己的實力,是否打得過項羽;劉邦如實回答“固不如也”。後來,韓信到劉邦軍中來,也了這樣的問題,說大王你的能力、魅力比得過項羽嗎?劉邦沉默了許久,最後還是坦誠相告,“固不如也”。

這些人能夠為劉邦出謀劃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劉邦做每件事情都是如實相告,絕不隱瞞。信任對方,尊重對方,就會得到對方同樣的回報,同樣的信任和尊重,這樣一來他們就會盡心儘力地幫劉邦出謀劃策。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是中國傳統的信任方式,也是自古以來為人稱道的一條原則。在革命中最忌諱懷疑別人,劉邦就有這個魄力,一旦決定用某人,絕不懷疑,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陳平。陳平從項羽的軍中投靠劉邦以後,得到劉邦的信任,讓很多劉邦的老部下不滿意的,我們跟着劉邦跟那麼長時間,建功立業,出生入死,也不過就混到現在這個位置,陳平這個小子一來,就給他那麼高的職務,所以就有人去到劉邦那裏說陳平的壞話。他們紛紛說他品行不端,貪圖賄賂,也就是後人有時提起的“昧金”“盜嫂”,認為這種人不能信任重用。

劉邦經不住眾人再三詆毀陳平,便也心生疑團,召陳平來質問道:“聽說你原來是幫助魏王的,後來離開魏王去幫助楚霸王,現在又來幫助我,這怎麼不讓別人懷疑你的信義呢?”

陳平不緊不慢地回答道:“同樣一件有用的東西,在不同的人手裏作用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離開他去幫助楚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來歸附大王。我雖然還是我,但用我的人可不一樣了。我久慕大王善於用人,所以才不遠千里來投奔大王。我什麼也沒帶,來到這兒,所以什麼都沒有,才接受了人家的禮物。沒有錢,我就生活不了,也就辦不了事。如果大王聽信讒言,不起用我,那麼,我收下的那些禮物還沒有動用,我可以全部交出來,請大王給我一條生路,讓我辭職回家,老死故鄉。”

寥寥數語,道明了各方的政治優劣,話中有話。

劉邦說:“對不起。我慢待先生了,請先生繼續留在軍中。”

劉邦的疑慮頓消,對陳平倍增好感,並重重地賞賜一番,提升他為護軍中尉,專門監督諸將。從此,陳平一心一意為劉邦“六齣奇計”奪取天下,成為西漢安邦定國的著名謀臣。

有了劉邦的信任,陳平終於可以施展手腳,大幹一番了。之後不久,劉邦被項羽圍困,向陳平討主意,陳平說:“原來我在項羽手下當差,很了解項羽。項羽這個人出身於貴族的家庭,待人接物,都是按照貴族的那一套,平常都是恭恭敬敬、彬彬有禮,所以很講道德和禮數,而且非常看重自己身份名譽。愛惜羽毛,守護着以為萬古不變的聖潔與美麗。一根羽毛的傷痛,也可以成為逃遁努力的借口。所以這些人都集結在項羽的麾下。這些人雖然對項羽忠心耿耿,但是項羽多疑。他的忠實部下不過幾人,只要大王拿出數萬金,讓臣實施反間計,使其君臣離心,自然可破。”

於是劉邦出黃金四萬金交給陳平,讓他隨意使用,不問他的出入。陳平出重金派人到項羽軍營,散佈消息,果然項羽起了疑心。

當然,這是當時特殊情況下的一種特殊措施,表示劉邦對陳平的信任。

論功行賞。論功行賞又可以說是論功行封,表示評按功勞的大小,給予封賞。獎勵是對一個人才貢獻的實實在在的肯定。劉邦奪取天下以後,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獎賞這些功臣們。

劉邦論功行賞,定蕭何為首功,封他為酆侯,食邑最多。許多功臣心裏憤憤不平,私下裏議論不休。他們說自己跟隨劉邦輾轉南北,身經百戰,而蕭何只不過坐在家裏發發議論,做做文字工作而已,毫無戰功,為什麼他的食邑反而比我們多呢?

劉邦聞知此事後,就對他們說:“你們知道獵人嗎?打獵的時候,追殺野獸的是獵狗,而指示行蹤,放狗追獸的是人。如今諸位只是能獵獲野獸,相當於獵狗的功勞。至於蕭何,他能放出獵狗,指示追逐目標,那相當於獵人的功勞。況且你們只是一個人追隨我,多的也不過帶兩三個家裏人,而蕭何卻是全族好幾十人跟隨我,這些功勞怎麼能抹殺呢?”

眾人聽罷,都無言以答。

諸侯分封完畢,接着是排位次。群臣都說:“平陽侯曹參跟隨陛下南征北戰,身受七十餘處戰傷,攻城掠地,功勞最多,應排第一。”

劉邦已經壓過大家一次,重封了蕭何,對排位次的事就不好再說什麼,不過他心裏仍然認為蕭何應該排在第一位。

這時,關內侯鄂君說:“在楚漢戰爭中,陛下有好幾次都是全軍潰敗,隻身逃脫,全靠蕭何從關中派出軍隊來補充。有時,就是沒有陛下的命令,蕭何一次也派遣幾萬人,正好補充了陛下的急需。不僅是士兵,就是軍糧也全靠蕭何轉漕關中,才保證了供應。這些都是創立漢家天下流傳後世的大功勞,怎麼能把像曹參等人只是一時的戰功列在萬世之功的前面呢!依臣之見,蕭何應排第一,曹參第二。”

鄂君的這番議論,正中劉邦下懷,於是順水推舟,把蕭何排為第一,准許他穿鞋帶劍上殿,並封了蕭何的父子兄弟十多人。這樣,蕭何位列眾卿之首,被稱為“開國第一侯。”

暗中控制。劉邦建立漢朝以後,蕭何在政府中的地位僅次於劉邦,可謂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我們這樣打一個比方,如果劉邦集團是一家公司的話,劉邦是董事長,蕭何就是總經理。即使劉邦給予蕭何極大的信任,但是也在暗中控制、監視着蕭何。不過劉邦控制、監視不像項羽,他總是不動聲色的,也不把“懷疑”兩字寫在臉上。

漢十二年秋,黥布造反,劉邦御駕親征,蕭何留守京城。在這個戰爭的過程中,劉邦不斷派使者回來,沒回來一次就必定去見蕭何,而且傳話說皇上問蕭相國最近在幹什麼,非常關心體恤,所以蕭何很感動,盡心儘力地為劉邦的作戰做好後勤保障。

這時,一個門客跟蕭何說:“丞相覺得陛下對你怎麼樣?”

蕭何說:“皇上對我很信任,頻頻派使者來,關懷我,問我最近好不好,在幹什麼。”

門客冷笑一聲:“丞相,您離滅九族的大禍不遠了。”

蕭何不解,門客說:“你以為皇上是關心你嗎?他是不放心,所以不斷地派人回來看你在幹什麼。你自入關十幾年來一直深得民心,民眾都願意歸附於您,皇上屢次派人回來詢問近況,就是怕你在關中挑起民眾造反。你是大漢第一功臣,已經沒有可以加封的餘地了,他怎麼能夠放心你?”

蕭何說:“所言極是,那怎麼辦?”

門客說:“只有一個辦法,你自己把自己的形象搞壞,貪污腐敗是做好的辦法,讓他知道你貪圖小利、胸無大志。”

劉邦平定了黥布以後,回到了京城,發現有很多人狀告蕭何,說利用職權,低價強行購買土地。劉邦得知,果然嘲笑蕭何“小農意識”,就此放下心來。

可後來,有人向他打小報告,說蕭何有經濟問題。劉邦立刻翻臉無情,將他關進監獄,準備對其實施肉體消滅。還好蕭何平日人緣不錯,又早已和呂后系統打成一片,最終藉助這些關係網的保護被無罪釋放,這才落了善終,免於滅族之災。

所以,劉邦的用人之術是典型的帝王之術,一方面用人不疑,另外一方面害怕功臣勢力大,功高蓋勢,搶奪帝位,總要想法設法殺掉那些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有功之臣。但這也非劉邦一個帝王而已。

總而言之,劉邦能夠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又暗中地加以防範和控制,從而把當時天下的人才,都集結在自己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優化組合。所以才戰勝項羽,走向勝利。劉邦認為,這是他成功之道的根本所在,應該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帝王”痞相

如果按照中國人傳統的以成敗論英雄的價值觀念,劉邦坐上了帝王龍椅,創立了漢家天下,貴為九五之尊,所以他應該是英雄人選。反之,項羽就只能被列入陪襯英雄的跳粱小丑角色,因為他是一個輸家,最後落了個兵敗被殺的下場。都是英雄,相差很遠。

但是,雖然劉邦打敗了項羽,成就了帝王的霸業,但後人對他的評價卻並不是很高,不客氣一點的說法就是罵名,背信棄義、玩弄權術、殘害忠良等等。

可以說,劉邦是一個在人格上徹徹底底的失敗者,是一個讓人不足道的人,相反,項羽雖然失敗了,後世人無論高矮,卻都是一律仰着腦袋看他。

宋時李清照就曾著詩《夏日絕句》說:“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當然,不能隨便斷言說劉邦就是痞子,而項羽就是英雄,而要以歷史事實來說話。

司馬遷在《史記》中關於劉邦的發跡記載多賦神話傳說,什麼劉邦是他的母親與蛟龍交配所生,什麼劉邦長了一個奇大無比的鼻子等等。但儘管如此,在司馬遷的筆下,劉邦的形象卻並不高大。

劉邦,沛縣人,少年時飛鷹走馬,偷雞摸狗,以一副浪人形象聞名鄉里,年輕時擔任過泗水亭長之職,此公終日不思進取,遊手好閒,但心比天高,一心想着飛黃騰達。

“多大言,少成事”,這就是知道他底細的同鄉蕭何對他的評價。

劉邦的成功除了他工於心計,善於利用民心之外,很大程度上有一種偶然和巧合。據《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一生所經歷的都是一些規模不大的小仗,他西入咸陽之所以一路凱歌高奏,原因就在於那些地方武裝實在太次了,不是舉手投降就是倉皇而逃,如果不是項羽在巨鹿牽制住了秦軍的主力,他的兵馬可能出不了安徽邊界,就會被灰溜溜地趕回他的沛縣老巢。如果說這是一種偶遇,那他在無路可走的時候,卻能毫髮無損,全身而退就很令人費解了。

想來想去,唯一的可行解釋就是劉邦生具“帝王”痞相。

項羽,這個很講信用,重感情,有血氣的帥哥,輸給了一向給人印象極差的劉邦,不得不使後來人為其嘆息。當然,劉邦的獲勝除了他的虛偽狡詐之外,確實與民心的歸順有關,劉邦這個人很會利用民心,也很會做秀,在這一點上項羽是無法跟其相提並論的。

比方說劉邦打下沛縣之後,本來看到沛令一職非他莫屬,但他卻要裝出一副讓賢的樣子;在打敗項羽之後,他本來也是想當然的皇帝,但在登基時他偏要出出洋相,鬧鬧笑話,讓人們覺得這天下少了他劉邦還真不行。劉邦是一個善於偽裝的政治野心家,他的狐狸尾巴藏得絲毫不露破綻,以至於聰明的韓信,彭越等人都看走了眼,上了他的大當,最後落得個賣力不討好的下場,結果劉邦登基后借口他們謀反,殺了他們。

劉邦雖然用賢,但他是用過便扔,當上皇帝之後就根本沒有將這一幫曾經的難兄難弟放在眼裏,甚至欲殺之而後快。在對待老百姓上,劉邦為了得天下,竟然可以置自己的親身骨肉於不顧。為了逃命,竟讓二千多名無辜的弱小女子代他做犧牲品,這樣的人,他是怎樣得到的民心就不得而知了。

當然,評價歷史人物沒有必要拉關係套近乎拚命抬舉一人,或是費盡心思搞臭一人,而應該客觀公正以事實說話來闡述。

不錯,劉邦是很小人,他當上皇帝是用了讓人齒冷的手段,但項羽不見得不小人。司馬遷就對項羽作了毫不客氣的批評,說項羽這人,氣量很小,輕狂傲物,加之性子剛烈,勇猛好戰,動不動就殺人,甚至屠城。曾一次就坑殺了降卒二十萬人。在北海時“燒夷城郭,宮室,虜其老弱婦女”。

由此看出,項羽也不是什麼好主,至少人的舉動讓人很不欣賞,簡單羅列他的一些罪行就足可以把他打入地獄。

劉邦之所以遭到人們痛斥,首先是因為他少年時浪蕩成性,人們對他的這段輝煌歷史不懷好感;其次他不以人為本,為了實現“大丈夫當如此”的夢想,不惜以親人的生命為交換,登基后又忘恩負義,殺害忠良,這可能是後人最不能容忍的一條;再次,劉邦登基后得意忘形,結果被人們判了個不及格。

客觀地說,劉邦創立的大漢王朝,就政治,經濟,文化而言,在中國歷史上即使排不了第一,也至少可以排前三。他本人在大漢建立之初也是盡心儘力,對漢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維護邊疆穩定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廢除了秦朝的苛法,與民休息,總結列代興亡,推動國家治理。所有這些,足可以證明他是一個賢明的君主,就算他有過不甚光彩的歷史,這些功勞也完全可以替他遮羞蓋丑,並且還有剩餘,也足夠他有資格坐下來和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一較高下。

劉邦,身處亂世的風雲人物,到底是不是英雄,還是痞子。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有理由相信歷史,也有理由不相信歷史。相信歷史,是因為歷史是我們對過去唯一的可考資料,不相信它,是因為歷史學家往往會臣服於政治權力的高壓和誘惑,於是免不了歪理胡謅一頓。但不管怎麼說,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因為他們是歷史改朝換代的真實見證者,雖然有時候也難免失真,但它的主流傾向卻是基本無誤的。

劉邦,這個很不一般的人在後人眼中之所以進入不了英雄之列,關鍵就在於他碰上了一個同樣很不一般的項羽。(後來同樣白手起家的朱元璋雖然在登基后也遭到罵名,人們雖然痛斥他的暴行,還是承認他的英雄地位的,因為當時沒有人可以與其爭鋒匹敵。)

所以,從這種意義上說,如果從政治方面對劉邦做評價,劉邦不僅是很了不起的,他甚至是偉大的。但如要從道義和德行上對劉邦做評價,對不起,只好把他列入末流角色,他連三流都排不上。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漢天威:劉邦的草根哲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漢天威:劉邦的草根哲學
上一章下一章

楚漢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