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一支筆勝過百萬雄師

第446章:一支筆勝過百萬雄師

這樣,江南道的軍士部署,徹底的明晰。

臨安城守軍八萬,姑蘇守軍五萬,長春幕得民兵三萬,雞鳴山調撥兩萬,守軍五萬。金陵十萬,瓜州五萬,江南道大軍總計三十二萬,這筆軍力,完全可以和大梁轟轟烈烈的打上一場國戰。

在拉開西線戰事之前,朱明首先要做的便是徹底的肅清仍然停留在江南道的相王軍隊。

薛青坐鎮臨安,知道,江南道的優勢已經成了定局。瓜州到金陵建立的防線固若金湯,就是兩淮守軍傾巢而出,也無懼。關鍵仍然在於臨安。

典章如果想逆轉局勢,臨安城,便是生死一戰。

當江南道所有人將目光投在臨安府的時候,京城大臣們的目光還滯留在瓜州。

原本因為娘娘要回來的消息使得江南道的消息顯得無足輕重,但是,大家又想不到還有什麼事情可做,為了不讓娘娘覺得自己無所作為,大家紛紛將矛頭指向了瓜州知府。

原本,按照兵部的設想,瓜州憑藉長江天險和精銳水師,至少可以拖延一個月才是。

如果將金陵大軍拖在江面上,到時候北面的兩淮宇文靖也派出水師進攻,徹底的拖住薛青,吳崇喜父子,然後在抽兵攻打金陵,將戰場拖在江南道,完全有逆轉的機會。

結果瓜州知府不戰而逃,白白的錯失良機,消息傳到京城,更是讓人心惶惶,造成的惡劣影響實在太大,不殺瓜州知府無以平民憤。

兵部率先發難,一日之內三道奏摺彈劾。御史台以清流自居,一向是助戰的強硬派。國土不容有失,不戰而逃,絕對是叛國。一幫給事中,御史們在也坐不住了,就連監察御史也開始上述彈劾。

書生擅長紙上談兵,在意的是個人氣節。從沒有實際考慮過具體原因。

瓜州若是抵抗,一旦江面上相持不下,長春,姑蘇必定將從地面進軍,拿下瓜州。

屆時,瓜州水師精銳將全部消耗殆盡,反觀兩淮,為了和瓜州組成防線勢必陷入戰爭的泥潭。

一旦瓜州陷落,水師的優勢蕩然無存,到時候,金陵的大軍會和江南腹地的軍隊藉著江面優勢過運河道直接打入兩淮。

江南北地若是陷落,往上便是中原腹地的四郡。四郡才從天災緩過神來,實在再難支撐大規模的戰爭。

塞外的大軍再難回調,到時候,石敢當獨木難支,朱明甚至不用在費盡心力藉由臨安朝西線擴張,可以突破中原直抵京城。

蕭成渝年幼時便在塞北軍營參軍,跟在秦朗身邊,大小戰役二十餘場,哪一場不是生死邊緣的游,走,自然對於戰場局勢有着清晰的判斷。

之前,他還深怕瓜州知府為了所謂的民族氣節死戰瓜州,不顧大局,但是瓜州知府親率所有水師撤到了兩淮,保存了朝廷在江南道的所有力量,不禁讓蕭成渝鬆了一口氣。

誰知道,朝廷內部卻開始鬧了起來。

整日裏,彈劾的奏摺不斷,蕭成渝無奈,暫停了朝會,誰知道兵部和御史台的人竟然鬧到了內閣。

顧之章聞之此事後,趕忙讓顧留芳到各家傳信,讓他們稍安勿躁。結果已經來不及了。

兵部王博,是相王的死黨,江南道,相王出了大力,再加上王文迎娶了周若彤的貼身婢女,周若彤向來看重情誼,有了這兩方面原因,蕭成渝不便對王博出手,便將矛頭指向了御史台。

一日之內,御史台或貶或調,竟有五人,內閣大學士剛正不阿,罕見的沒有為此事說話。王博也不是傻子,看清局勢后嚇得一身冷汗,自然不敢多言。

這下子,御史台算是倒了血霉。

好在蕭成渝沒打算繼續追究下去,顧之章也及時約束,關於瓜州知府的鬧劇這才收場。

周若彤此時正在河南郡,再有兩日,便可到達河北郡,一旦穿過了河北郡,就是京城了。

總計不過五日的路程,自然暗衛的消息也是傳遞的及時。他知曉朝廷的鬧劇后,也對那些該死的清流御史記恨了起來,腦海中不禁想起了書生誤國四個大字,心想御史台不整治是不行的了。

好在,讓周若彤欣慰的是,內閣大學士張甫之沒說什麼話。要說清流,張甫之是清流的清流,要說氣節,沒人比張甫之看重氣節。

當年國戰,張甫之帶着棺材出征,死戰不降,絕對是強硬派的強硬派,若是張甫之也跟着鬧起來,事態將一發不可收拾。

張甫之非但沒鬧,反而安撫了北地士子。南北矛盾一向深遠,難以調和,再加上南囚的士子紛紛北歸,這口惡氣怎的咽的下去。

北方鬧得沸沸揚揚,周若彤在河南郡就已經感受到了。甚至士子們還紛紛組建團體,寫文章的寫文章,組織人手的組織人手,更是派出了請願團打算去京城請戰。

周若彤正頭疼時,好久沒寫文章的文壇領袖張甫之一日之內三篇傳世文章出手,瞬間流傳各地。

第一篇文章叫《絕師信》,這封信以公開的形式寫給了朱明,信中點名了自己在年幼時曾於江南道求學,師從三老三公。信中點名,那時候的三老學富五車,品德高潔,是自己嚮往的老師,並且感謝了對方傳道受業解惑的恩情。

之後,筆鋒一轉,點明了天道輪迴,各有定數。當年大明皇帝深明大義,知曉大梁乃是天選之人,識時務,為了江南百姓投降,他朱明身為大明後裔,應當以先祖為榮,謹記祖先壯舉,如此行事,便是不孝。

最後,張甫之又特意說出了太祖皇帝為了江南道百姓,收復江南時未曾誅殺一人,軍隊更是不曾擾民,這才有江南道如今的富庶。他朱明乃是大梁臣子,不思國恩,行大逆不道之事,便是不忠。

如此不忠不孝之輩,不顧天下蒼生,自己羞與為伍,若是不懸崖勒馬,天下人人得而誅之。

這封信除了言辭激烈,文章華美之外,更是用意頗深,點明了對方大逆不道,不忠不孝。瞬間將朱明樹立到了廣大老百姓的對立面。

朝臣讀罷后,在感慨大學士文筆功力的同時,紛紛暗中佩服這老張行事高明。

紛紛效仿張甫之寫公開信與江南道三老三公絕交。朝中大部分朝臣都與江南道有些關係,人人自危,正沒想到怎麼洗刷嫌疑呢,張甫之的一封公開信,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張甫之早已料到,他正是藉此轉移那幫主戰派的注意力。

隨後,第二篇文章出世,名叫《戰局論》。這篇文章,乃是張甫之和蕭成渝合寫,由蕭成渝口述,張甫之潤色,馮保保修改而成。

為了擴大在士子中的影響力,特意署名張甫之一人。此論明確指出,行軍打仗不能急於求成,應當以大局為重。先是列舉了秦朗當年的幾場重大戰役,進而影射如今江南道瓜州知府不戰而撤,就是為了保存實力,顧全大局。

這些深入淺出的戰爭理論,是蕭成渝的傑作,至於讓其能夠使人都能理解,並且朗朗上口,則是張甫之的文筆。

之後,文章還提到,朱明險惡,為了破壞大局,特意安插賊子滲入中原腹地,散發言論,讓廣陵府貿然出擊,實在是用心歹毒,人人都需仔細留意。

這一招,是馮保保想出來的,不得不說,效果很大。那些請戰的士子一個個急忙回來,絕口不提請戰的事情,紛紛說顧全大局應當像瓜州知府那樣,目光高遠,忍辱負重,實在是大梁的棟樑之才。

消息傳到廣陵府的時候,就連瓜州知府自己也傻眼了。各種消息詳細論述了瓜州知府為何不戰而逃,實乃是用意頗深。吧啦吧啦說了一堆,瓜州知府苦笑,自己壓根沒想那麼多,只是聽命行事罷了。

第三篇文章本為《天道氣數論》,是為了應對坊間因為紫龍山奇觀而甚囂其上的大梁氣數已盡的傳言的。

此事,周霖宜知曉后,直言扯天道氣數,玄之又玄,老百姓不能理解,自然沒什麼效果。

之後,在周霖宜的建議下,張甫之寫了一篇《老嫗言》。該文以老嫗為第一人稱,講述了一個自金陵逃難到了北地的老嫗的遭遇。

起先,老嫗一家六口,過着幸福美滿的生活。這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一家人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與嚮往。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朱明為了一己私慾,行大逆不道之事。

家裏的大兒子先是被徵召,結果一去不回,正當一家人焦急等待大兒子消息的時候,不過十四歲的二兒子又被強行帶走,死在了瓜州之戰,連屍首都不齊全。

原本幸福美滿的一家徹底支離破碎。因為亂黨強行征糧,家裏的糧食全部被搶走,襁褓中的小孫兒餓死,兒媳整日裏以淚洗面。

之後,叛賊還來徵兵,竟然把七十歲的老翁帶走。老嫗和兒媳相依為命,無以為靠,無奈遠走他鄉,歸途中,兒媳因為姿色被軍中士兵強行擄走,被充當軍妓,兒媳不堪受辱,在道前柳樹自縊身亡。

老嫗九死一生,逃到了京城,好在朝廷知曉此事後,同情他,給地給房,還給糧食,但是老嫗仍然心有餘悸,常常半夜驚醒,想起一家遭遇,淚不能言。

這篇文章以紀實的手法寫出,通俗易懂,上至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沒有一個不讀了淚流滿面,直道那金陵朱明豬狗不如。

文章不止流傳北地,還在有心人的指點下流傳到了江南道。江南道的百姓聽到這個故事,也是人人落淚,落淚完,又人人自危,皆怕自己就是那第二個老嫗一家。

朱明讀到這篇文章后,一向雲淡風輕的他也不禁感慨:“張甫之一支筆勝過百萬雄師啊。”

這則故事的合理性並沒有人質疑,總之,它調動了廣大老百姓的同情心。京城裏的官員也深信那位老嫗就在京城,紛紛尋找那獨身老嫗。

還一天之內真的給他們尋到了四個。這些老嫗大抵是沒有兒孫贍養或者獨身之人,那些官員也懶得計較,紛紛送這送那,然後寫上奏疏,直言救助那老嫗的就是自己。

一時間,京城裏的江南老嫗憑空多出了近百人,朝臣大員紛紛微服私訪,尋找老嫗或者創造新的老嫗。

張甫之和周霖宜的合著文章,不止讓天下百姓感動的流了一次淚,還變相的解決了京城獨身老嫗的養老問題。

這個後果,可能連周霖宜和張甫之也沒料到。

《老嫗言》最終流芳百世,感動了無數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妃卿不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妃卿不讓
上一章下一章

第446章:一支筆勝過百萬雄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