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鄉土詩
近二十年來稍稍搜集同鄉人的著作。“這其實也並不能說是搜集,不過偶然遇見的時候把他買來,卻也不是每見必買,價目太貴時大抵作罷。”在《苦竹雜記》裏這樣地說明過,現在可以借來應用。所謂同鄉也只是山陰會稽兩縣,清末合併稱作紹興縣,但是我不很喜歡這個名稱,除官文書如履歷等外總不常用。本來以年號作縣名,如嘉定等,也是常事,我討厭的是那浮誇的吉語,有如錢莊的招牌,而且泥馬渡康王的紀念也用不着留到今日,不過這是閑話暫且不提。“看同鄉人的文集,有什麼意思呢?以詩文論,這恐怕不會有多大意思。”這話前回也已說過。“事與景之詩或者有做得工的,我於此卻也並沒有什麼嗜好,大約還是這詩中的事與景,能夠引起我翻閱這些詩文集的興趣。因為鄉曲之見,所以搜集同鄉人的著作,在這著作里特別對於所記的事與景感到興趣,這也正由於鄉曲之見。紀事寫景之工者亦多矣,今獨於鄉土著作之事與景能隨喜賞識者,蓋因其事多所素知,其景多曾親歷,故感覺甚親切也。”
詩文集有專講一地方的,那就很值得翻閱。這有些是本鄉人所撰,有些是出於外鄉人之手,我都同樣地想要搜集。孔延之的《會稽掇英集》,王十朋的《會稽三賦》各注本,陳祖昭的《鑒湖棹歌》等是第二類,第一類有陶元藻的《廣會稽風俗賦》,翁元圻注本,李壽朋的《越中名勝賦》,周晉鑅的《越中百詠》,周調梅的《越詠》,張桂臣的《越中名勝百詠》等。但是還有幾種,範圍較小,我覺得更有意思。其一是《娛園詩存》四卷,光緒丙戌刊本。娛園是秦樹銛的別業,在會稽小皋步,陶方琦李慈銘等人所結的“皋社”就在那裏,古來也出過些名人,據我所知道,明末參嚴嵩的沈鍊與清初撰那《度針篇》的聞人均便都是小皋步人。(至少沈青霞的後人住在那村裡。)《詩存》卷一即是皋社聯吟集,卷二三是關於娛園的題詠,卷四曰感懷集,皆主人“愴念存歿”之作。我的大舅父是秦君的女婿,曾經寄寓在那裏,所以在庚子前後我到過娛園有好幾次,讀集中潭水山房微雲樓諸詠,每記起三十多年前夢影,恍忽如在目前。區區一園之興廢,於後之讀者似無關痛癢,但如陶方琦序中所云:
“越風綿亘,盛乎詩巢。詩巢傾翳,百年闃如。音彟多舛,吟律鮮守。皋中詩社,崛起於後。東州蟠郁,偏師鍾衍。詩社十人,爭長娛園。”《詩存》四卷正是皋社文獻之僅存者,頗足供參考,娛園主人的詩也只見此集中,少時雖然及見秦少漁先生,惜未能問其先世遺稿,蓋其時但解游嬉或索畫墨梅而已。
其二是《鞍村雜詠》一卷,道光丁酉刊本。題曰安山第七橋半亭老人,即山陰沈宸桂,著有《壽樟書屋詩鈔》一卷。卷首為《馬鞍村十詠》,序中述村名緣起云:
“余家在馬鞍村。村口有山,其形如馬。秦始皇時,望氣者雲,南海有五色氣,遂發卒千人,鑿斷山之岡阜,形如馬鞍。附山居民遂以名村,至今山頂鑿痕具在。”次為《馬鞍村春日竹枝詞》八首,《村居四時雜詠》廿二首,《村名詞》《庵名詞》各十二首,此外雜題十三首。沈君詩本平常,又喜沿襲十景之名,或嵌字句,益難出色,唯專就一村紀事寫景,亦別有意義,其村居詩更較佳,如其十八云:
“老妻扶杖念彌陀,稚子划船唱棹歌。村店滿缸新酒賤,俞公塘上醉人多。”寫海邊村景頗有風致。其廿二末聯雲,“村居歌詠知多少,惟愛南湖陸放翁。”又雜題亦多擬劍南體者,可知作者的流派,正亦可謂之“鄉曲之見”,殊令不佞讀之不禁微笑也。
其三是《墟中十八圖詠》一卷,影抄本。有毛奇齡宋衡邵廷采戴名世序,章士俞公陶及申跋,章標所畫墟中圖十八幅,章世法敘記十八則,章大來,麟化,士,成槤,成栻,應樞,錡,鍾,世法,標等十人五言絕句各十八首,共一百八十首。所謂墟者即會稽道墟村,章氏聚族而居之地,擇墟中十八境,會章氏十人,倡為詩章,乃成是集。查文中年代為康熙四十一年壬午(一七〇二),據章士題后當時蓋曾刻板,抄本則似出於乾隆時,筆跡不工,又不懂畫法,所摹圖尤凌亂,但即看此本而尚覺圖之可喜,然則原畫之佳蓋可知矣。戴南山序署壬午閏六月,其稱述墟中圖云:
“余披其圖,泉石之美秀,峰嶺之俊拔,園林之幽勝,亭館之參差,雲樹之縹緲,魚鳥之飛躍,以及桑麻果蔬,牛羊雞犬,藩籬村落,場圃帆檣,莫不歷歷在目,而恍若身游其中,則余又何必以未至為恨乎。”這雖似應酬的套語,其實卻是真話,因為他畫的確有特色,不是普通的山水畫那樣到處皆是而又沒有一處是的。我最喜歡那第十二的杜浦一幅。我從小就聽從杜浦來的一個章姓工人講海邊的事,沙地與“舍”(草屋),棉花與西瓜,角雞與獾豬等等,至今不能忘記。看那圖時自然更有興味,沿海小村,有幾所人家,卻不荒涼,沙磧上兩人抬了一乘兜轎,有地方稱“過山龍”,頗有頰上添毫之妙。又第十八宜嘉尖,畫一田莊,柴門臨水,門口泊酒船,有兩個工人抬着一大壇往裏邊走。第四南陽阪,有山有河,有橋有船,有田有人,有牛有樹,此真是東南農村的一角也,其真實處幾乎要有點像地圖了,而仍有圖畫之美,在尋常山水冊中豈容易找得出乎。詩的數目十倍於圖,但是我沒有多少話可說。這裏且舉出章應樞的一首《杜浦》來:
“沙堆何累累,見沙不見水。負擔上塘來,識是隔江子。”據章士題后云:
“歲辛巳余與宗人聯吟墟中,合兩山之間擇而賦之,得境十八,凡十人,得詩一百八十,寧澀毋滑,寧生毋熟,寧野朴不近人情,毋為兒女子囁嚅態。”可以約略知道他們的態度,但是王維裴迪往矣,后之人慾用五言詠風土之美,輞川在前,雖美弗彰也。大抵此類書籍的價值重在文獻的方面,若以文藝論未免見絀,唯墟中圖則自有佳處,我只可惜未能得到原刊本耳。廿四年十二月十五日,在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