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玄同
我近來常想能夠有工夫寫幾節“畸人所知錄”下來,因為我知道有不少的人,在社會上很有點聲名,當作是個奇人,但是據我所知的事實,卻實在是平平常常的,覺得有說明的必要。第一個我便舉出錢玄同來。
錢夏字玄同,後來又名疑古玄同。我們認識他最初在光緒戊申(一九〇八)年,從太炎先生民報社聽講《說文》,那時他還用舊號曰“德潛”,及民國六年在北京相見,已改字曰玄同了。他的初期的特色是復古。文字他主張用小篆,事實上不可能,則改為用楷書的筆勢寫篆書,給太炎先生寫刻《小學答問》,後來還有《三體石經考》,也是用的這筆法。寫信也是“某人足下,近候何若,……”末了說“某頓首”。至於文章之擬古,那更不用說了。辮子去掉了固然很好,但也不固執的要梳頭,只是這袍子馬褂的胡服總是不好,要復古一下來穿“深衣”。這根據古書來複制,乃是白布斜領,着起來很有點像“孝袍”,看去有點觸目。他卻不顧一切,做了一件,穿了到教育司辦公,不過這個我並沒親見,只是傳聞如此罷了。
第一期的“復古”做得很徹底。第二期便來個“反覆古”運動,同樣的徹底,不過傳播得更廣遠了。自從“洪憲帝制”以後,一般有心的人都覺得中國這樣情形是很危險的,非有一個大的變更不可,接着是歐戰結束,便引起了中國的那新文化運動來了。《新青年》便當了這運動的代言人,標榜民主和科學,對於國內事物凡是舊的都在反對之列,舉凡人家所稱為國粹的,國學,國文,國醫,國術,國劇,都被看作“國滓”,一律予以痛擊。他的兩句口號—“選學妖孽,桐城謬種”,一直為舊家者所痛心疾首,尤其是對於舊道德“綱常”之攻擊,更被人視為“洪水猛獸”,欲得而甘心。最有名的林琴南的兩篇小說,在《荊生》裏假借了荊生這一個舊禮教的保護人,對這班人加以懲創,小說里的“金心異”這人,便是玄同,所以魯迅後來的文章中,就以金心異作為玄同的外號。現在看起來,他對於中國文化遺產的某些方面缺乏理解,這是缺點,但在他那時也是無怪的,當時如稍一讓步,便是對於舊派承認妥協,再也不能堅持攻擊了。正如徵求“青年必讀書”的時候,魯迅堅決地主張現代青年不必讀舊書,一部也沒有開,所以玄同也贊成將舊書扔進毛廁去。這極端的反覆古主義,玄同堅持到底,雖然他在學術上仍舊弄他的文字學。至於經學,則仍然遵從老師崔觶甫的教訓,相信今文說,別號“餅齋”,表示乃是“賣餅家”何邵公之徒。關於這一方面的學術問題,著有《重論經今古文學問題》一篇,最有價值,作為標點本《新學偽經考》的序文,登在原書上面。
“經今古文學”的論爭乃是反覆古運動之一面,發見於經學方面的,在這問題上他堅持下去,一直沒有變更,雖然在別的藝術上多少有些讓步。他把自己的別號改作“疑古”,表示他的態度。照道理說來,康有為那種“新學偽經考”也是從疑古思想出發的,但是他更推得遠一點,不但是經,便是史的方面,也都處處顯得可疑罷了。他的思想顯得“過激”,往往有人誤解,覺得脾氣一定乖僻,不好對付吧,其實是不然的,他對人十分和平,總是笑嘻嘻的。誠然他有他的特殊脾氣,假如要他去見“大人先生”,那麼他聽見名字,便要老實不客氣的罵起來,叫人下不來台,若是平常作為友人往來,那是和平不過的。他論古嚴格,若和他討論現代問題,卻又是最通人情世故的。他反對國文和藝術,可是他藏書極多,對於古詩文亦多了解,又善書法,晚年寫唐人寫經,時時給人家書題封面。說起他來,常把他當作怪人,其實是很平常的,知識廣博,趣味豐富,朋友不可多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