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五:春秋往事之晉陽之難
再說昭陵之會後,鄭國執政大夫子大叔在回國的途中去世。子大叔善長於外交辭令,多次出使晉、楚大國。執政期間親近晉國,這一去世,鄭國的親晉勢力大減,鄭獻公知曉晉國已如日落遂與晉國徹底決裂。一番籌備后,公元前503年秋,鄭獻公背叛晉國與齊景公正式結盟。
之後鄭獻公又積極向衛國投橄欖枝,想拉衛國入伙。衛靈公有些心動遂靠向齊國,齊景公大喜,得到了衛靈公的默許后,隨即聯合鄭、衛向魯國發起進攻,魯國不支,向晉國求救。
魯國是晉國外交的底線,一旦魯國叛離晉國,那麼晉國將會威嚴喪盡。齊國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次齊鄭衛聯軍進攻魯國,引起晉國士卿公憤,晉國中軍將士鞅與上軍將趙鞅、上軍佐荀寅經決議一同出兵援助魯國,齊景公很快察覺到自己的做法有些冒險,認為與晉國決戰還不是對手,如果施予晉國人太強的外部壓力,反而促使六卿的團結,這是景公不願意看到的,於是齊景公很知趣的退兵了。
齊國這一退兵卻將衛國架到火上了。
那晉軍回國時,途經衛國邊境,自是對衛國有所痛恨,三卿商議去會盟衛侯給其以教訓,范鞅決定由趙氏去解決此次外交,因為衛國的反叛,受到威脅最大的還是趙氏。
晉、衛雙方約定在鄟澤會盟,晉國方面只派遣兩個大夫來與衛靈公結盟以示羞辱,衛靈公一陣心酸。但是衛國做了錯事,如今晉國又大兵壓境,只好硬着頭皮與晉國大夫結盟。衛靈公也很識時務,晉國人的要求他盡量滿足。到了最後一個環節——執牛耳,衛方請晉大夫涉佗、成何二人為衛侯執牛耳。這結盟執牛耳一事向來是由職務、爵位較低的一方來動手的,可那涉佗、成何二人以自己來自上國為由呵斥衛靈公:“衛國,一個小小的諸侯,才多大?不就像我們原、溫兩縣那麼大的地盤嗎?有什麼資格位列諸侯?”一番訓斥令衛靈公一臉火熱,還是壓住了脾氣,沒有發作出來。
雙方要按照禮儀,歃血為盟。衛靈公作為諸侯,理應先歃血。結果涉佗連忙走上前來將衛靈公用的器皿打潑,將衛靈公的手推到一邊,衛靈公的手鮮血橫流。
衛靈公沉默了,涉佗二人依然強橫,雙方互不相讓,幸虧衛國卿士王孫賈趕緊跑過來圓場:“結盟不過是為了讓大家明白其中禮儀。我們的國君怎麼敢不事奉有禮者?怎麼敢不接受盟約呢?”
這次結盟效果之差不言而喻,衛靈公忍辱歃盟,終背叛了晉國。
蔡、鄭、衛的反叛,令晉國陷入了被動局面。趙鞅思慮再三,那之前被關押的樂祁卻是萬萬不能再出事了,宋國這個盟友一定要保住。
趙鞅整理好說辭便去向晉定公請命:“如今天下奉晉者寡。宋,是晉國最鐵的盟友,我們尚且對他的使臣這麼不客氣,試問諸侯當中還有誰願意與我們結交呢?值此之際,當釋放樂祁送其歸國,以暖宋國國人之心。”
晉定公認為趙鞅所言有理,但還是不敢擅自決定,將趙鞅的話語說與士鞅,問其意見。這段時日,諸侯的相繼反目已令士鞅焦頭爛額,內外輿論的強壓之下,士鞅也不得不讓步。但士鞅有自己的想法,其私下找到樂祁,為當年扣留他做解釋:“當今天下諸侯不奉晉候,當初扣押你是害怕宋國也反叛晉國。今已留你在晉三年,也該放你回去了,你回去之後將你的嗣子樂溷再送過來以作晉宋友好見證,如何?”
那樂祁一聽就明白了,這士鞅釋放自己又要自己兒子來做質子,以此來要挾自己,其自是不從。那士鞅計謀未能得逞,甩袖離去。
然而釋放樂祁的呼聲越來越高,晉定公也多次催問,士鞅終於同意以范氏的名義放樂祁回國。這盟友使臣不能是無辜被押,必須找個合適的理由宣告天下,士鞅給出的樂祁被扣押理由是因為黨同趙氏,被釋放是因為范氏恩德。就這樣樂祁終於踏上回國之路。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樂祁竟然還沒有走出太行山就因病一命嗚呼,或者樂祁本就生無所戀,時刻準備成為烈士也不願成就士鞅的功名。噩耗傳來,晉國朝堂一片嘩然。士鞅反映極快,立刻要求奪樂祁之屍,以作為與宋國和談的資本。
或許上天尚眷顧晉國,公元前501年初,執政禍亂晉國九年的士鞅去世,荀躒為中軍將,趙鞅為中軍佐,荀寅上軍將,韓不信上軍佐,魏侈下軍將,士鞅之子士吉射下軍佐。
那宋景公得知士鞅去世,也不過多追究,對臣下道“宋晉自重耳以來,累世交好,且此番樂祁故去,非晉國公室之因,當派人迎接樂祁歸國。”萬幸宋景公大義。
這番人事更迭,正是晉國混亂之際。齊國積蓄已久的力量終於得與釋放,齊景公號召將佐,浩浩蕩蕩殺奔晉國東部要地夷儀(今山東聊城),那晉國似乎喪失了雄風,失去了反應,沒過多久夷儀被攻陷。做到這一步已令齊景公很是滿意了,為了避免晉國的怒火,就此打住。
再說那趙鞅,此刻為中軍佐,荀躒文雅寡言,不與其他強族進行明刀明槍的爭鬥,沒有了士鞅的壓制,荀躒也不過多的干擾,便開始展現其雄才偉略、遠大抱負。
由於其祖上曾遭遇滅門之禍,每每想起感到心中不安,經深思熟慮,決定建一座城池作為自己的戰略據點,他將這個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家臣董安於。
董安於審時度勢,自眾多城邑中挑選,將睿智的目光投向遠離其他五卿的太原盆地,決定在背靠龍山、面臨晉水、北依盂邑(今太原陽曲東北)、南帶梗陽(今山西清徐)的汾河西畔築建晉陽城。城中的建築,以銅柱取代木柱,城牆由板夾夯土而成,牆骨選用丈余高的荻蒿等植物主幹,泥土中摻和雞蛋、食鹽。這番建築,卻是用銅牆鐵壁來形容不為過。只是由於趙氏如今人口稀薄,偌大的城池即便建好,百姓不足也不能使其興旺。因此趙鞅在晉陽建造之初便開始謀划人口問題。
這百姓何來?恰逢當年衛國無禮背叛,再與晉結盟時,趙鞅順便索要了五百戶奴隸,並將這些奴隸暫時安置在邯鄲。
公元前497年,晉陽城終建好,趙鞅便要求昔日安置在邯鄲五百戶良民前往晉陽,邯鄲大夫趙午表示願意遵從宗主之命。那趙午返回邯鄲城后準備處理移民一事,卻受到了其家臣們的反對,他們認為,正值齊國進犯之時,如果倉促間移民會給敵人以可乘之機,傷害衛國人的感情。
實則就是不想放走這些人口。趙午按照家臣們所計劃的,請求趙鞅再拖延一些時日。結果趙鞅聞訊大怒,知道趙午親於中行氏、范氏,此番違背執意必是中行氏、范氏作祟,如若不加處理日後將會反叛趙氏,便立即以大宗宗主之命下令將趙午招至晉陽。
趙午一入晉陽,趙鞅便將其下獄,不久處死,並告知趙午的隨從涉賓要邯鄲趙氏家族自立其主,隨後放涉賓歸邯鄲。涉賓滿懷悲憤回到邯鄲,眾人對趙鞅如此無情群情激奮。邯鄲氏家族謀划著為先主復仇,公推趙午之子趙稷為新一任邯鄲大夫。一切準備就緒后,趙稷與涉賓以邯鄲發動叛亂,趙氏內戰爆發。
趙鞅在國都聽聞邯鄲趙氏不僅敢違抗大宗之命,如今更是擁兵造反。作為趙氏大宗之主,趙鞅想以一個大家長的身份去解決家族的內部紛爭。
公元前497年6月,趙鞅下達軍令,命上軍司馬籍秦統軍攻打邯鄲,剿滅邯鄲叛軍。然而趙鞅太過大意的低估了此次戰鬥的難易度,正是由於趙鞅解決問題時的大意導致一場趙氏的家族戰鬥迅速擴大。
籍氏本為晉國公族之後,後世為大夫,依附於荀氏,確切的說是荀氏的家臣,曾多次跟隨荀吳、荀躒、荀寅,智氏與中行氏決裂后,便心向中行氏的荀寅,成為監視趙鞅的眼線。邯鄲午本是中行寅的外甥,籍秦一方面向邯鄲進軍的同時,又命人將情況告急於中行寅與士吉射。
荀寅與士吉射立刻召開緊急會議,決議營救邯鄲,如有可能順勢解決了趙鞅這心腹之患。
趙鞅的家臣董安於敏銳的察覺中行氏、范氏家族出現的刀光劍影,預感到事情的嚴重性,便提醒趙鞅早作準備。
趙鞅很無奈的說道:“晉國有一條法律,首先發動禍亂的人罪當處死。我打算后發制人!”
董安於勸解:“情況危急,與其危害百姓,那就讓我董安於來承擔亂國的罪過吧!”見趙鞅還是無動於衷,董安於便私自調動趙氏的軍隊,積極備戰。
果不出董安於所料,還不足一個月,范氏、中行氏便向趙氏發起了進攻,本受命圍攻邯鄲的上軍司馬籍秦見戰爭爆發,也停止向邯鄲的進攻,調轉馬頭,與邯鄲軍一併向趙氏發動突襲。
趙鞅在范氏、中行氏黨徒的逼迫下倉皇逃離國都,撤回趙氏的大後方——晉陽。堅固的晉陽城令來犯的范氏、中行氏束手無策。
此時的晉國六卿配置已經是矛盾重重:荀躒與趙鞅貌和心不和;荀寅與韓不信相互厭棄;魏侈與士吉射相互憎恨。於是荀躒及寵臣梁嬰父、韓不信、魏侈與范氏旁支士皋夷,五人密謀策劃:驅除荀寅,以梁嬰父取代中行氏卿位;趕走士吉射,士皋夷擔任范氏之主。
方針既定,荀躒率韓不信、魏侈向晉定公請命:“當年君侯命令臣僚,首先發動禍亂的人必須處死,君臣的盟書還沉在河水裏,現在趙氏、范氏、中行氏三家開始發動禍亂,如今我們僅僅是驅除趙鞅,這樣的懲罰對趙氏太不公平了。法律之上人人平等,請將中行氏、范氏一併驅除!”
晉定公同意三卿的請求,至11月,智氏、韓氏、魏氏三家軍隊奉晉定公之命攻打范氏、中行氏。但由於范氏、中行氏家底太過雄厚,三卿的軍隊竟然未能攻克叛軍,反而令荀寅、士吉射惱羞成怒,決定向晉定公發動進攻。
齊國公族後裔高強提醒二卿:“攻打國君是以下犯上,弄得不好會成為眾矢之的,萬劫不復!”高強的忠告明顯沒有引起二卿的重視。
荀寅、士吉射將囤積在晉陽的主力大軍掉轉方向攻打首都,晉定公驚恐萬分,號召國人剿滅叛軍,於是范氏、中行氏至此走上眾叛親離的道路。智氏、韓氏、魏氏三家軍隊為晉侯守衛國都,范氏、中行氏未能攻克,戰敗而逃,奔往朝歌(今河南淇縣)。三家趁勢反攻,趙軍也從晉陽城中突圍,趙氏之危暫時緩解。
經韓不信與魏侈的多方奔走、勸說下,執政荀躒同意認定范氏、中行氏為國家的敵人,不追究趙鞅。同年十二月,趙簡子回到晉都絳邑,得到晉侯寬宥,重新擔任正卿。荀躒、趙鞅、韓不信、魏侈四卿在晉定公的宮殿裏盟誓,誓死討伐中行氏、范氏,除死方休。
范氏、中行氏兩大貴族的退賽,剩下的四卿也需要對戰利品進行分配。由智氏、韓氏、魏氏三家早已預定的計謀,即范氏旁支士皋夷為范氏宗主、智氏寵臣梁嬰父取代中行氏之位,也就是六卿制度不變,國家繼續由六個家族來分治。這樣的分配是荀躒等人早已擬定的,大家將議案交給趙鞅,爭取他的同意,結果趙鞅表示反對,堅決不同意荀躒的政治主張——國家繼續由六卿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