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後記
第一次觸“電”寫歷史小說,碰到的題材是《屈原》。某電視劇製作中心約寫一部二十集的屈原電視連續劇。經過一段伏案工作,我拿出二十多個人物方案和六萬多字的提綱,一次獲得通過簽約。後來與人合作完成了《屈原》二十集電視連續劇,拍攝上映。與此同時,獨立寫出了50萬字的歷史小說。寫屈原小說,最大的問題是深感資料之不足。畢竟屈老夫子離我們太遠了,兩千多年的時空距離。除了《史記》、《戰國策》中有幾千字的最早最可靠的記錄外,其餘都是後人根據民間傳說寫的小冊子。更多資料來源,靠破解屈夫子自己寫的深奧難懂的屈賦離騷和史學家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
這次寫《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真相》,遇到的情況恰恰相反,資料太多了,多如瀚海。清朝距我們不過幾百年,史料書籍本就很多,近年來的“清史”小說熱、電視劇熱,又產生了大批作品。現在清朝每一個皇帝都出了長篇小說,有的還有多種,電視連續劇更是“你剛唱罷我登場”,沸沸揚揚,弄得老百姓應接不暇。我冷眼旁觀看着,聽着,終於看出聽出了一點問題,一點心得。為什麼一些文藝作品,把清朝皇帝一個個都寫成了可歌可泣的“光彩人物”,乃至“英雄人物”?雍正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雖然勤政,但史學界早有定評,認為他是個暴虐寡恩奢兄殺弟大興文字獄的“壞皇帝”,雍正八年以後他荒淫無度,放蕩私生活嚴重損壞了“龍體”,於是乞求仙丹藥石以保命,最後藥石中毒,五十八歲而亡,根本不是“累死”的。
如此種種,我認為應該還歷史本來面貌。這大概就是我決定再次“觸”歷史題材小說的初衷。
由於可供參考、利用的資料太多,怎麼去偽存真,這給寫作帶來很大的難度。就說洋洋數十冊的《清史稿》,每個皇帝都有“本紀”,每個名臣王爺都有“傳”。看過這些資料,對照一些史學家的研究著作和野史筆記,在頭腦里留下一個大大的“?”號。那就是正史裏面的記載,說的全都是“皇帝”的好話--這是可以理解的,讓皇帝的奴才去寫史,誰敢得罪“皇上”,把皇帝不光彩的一面記錄上去呢?
就說乾隆十三年,在山東濟南,乾隆因尋花問柳受到皇后富察氏死諫,最後皇帝逼得皇后削髮為尼,自盡身亡。《高宗本紀》上僅僅莫名其妙的幾字記載:“乙未,上至德州登舟,皇后崩。”至於在大明湖出家,後來怎麼死,無一字交代。
但是對照《明清宮廷秘史》關於乾隆冊立的第二位皇后那拉氏的下場,就不難明白。乾隆三十年,那拉氏隨乾隆南巡至杭州,又是由於皇后強諫皇帝不要迷戀江南美景(沒說尋花問柳),遭皇帝斥罵,氣得自己剪去了滿頭青絲。由此及彼,可見正史未必都真,野史未必都“野”。
所以真正要弄清某個皇帝是好是壞,或亦好亦壞,有幾分功勞,又有幾分罪過,是三七開,還是倒三七,那不是我這部小說能完成得了的。那要靠歷史學家仔細研究考證,大浪淘沙,才能淘洗出歷史的真面貌。
上個世紀一位偉人,發動滅絕“文化”的那場革命之初,在批《海瑞罷官》時,曾說海瑞“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可見老人家是深惡痛絕皇帝,要反皇帝的。他甚至氣咻咻說:打倒帝王將相,解放閻王小鬼。老人家如在天有靈,也許會目瞪口呆:走了不到三十年,在老人家打下的江山上卻掀起了一股“皇帝熱”。電視劇為皇帝大唱讚歌,廣告裏面更是炒作得新鮮:今天的小民百姓要吃什麼什麼“麥片”,要喝什麼什麼酒,居然還要“皇帝”說一聲“恩准”。難道今日的老百姓對“皇權”還是那麼五體投地崇拜敬仰,卑躬屈膝甘當奴才,或甘當奴才的奴才嗎?
我寫《三朝真相》,無非想給“皇帝熱”潑一瓢冷水,如此而已。歷代皇帝裏面有較好的,有有一定功績的,也有很壞的。即使功勞赫赫如秦王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康熙也者之流,但他們的本質無一不是騎在億萬百姓頭上的封建統治者,有殘酷剝削奴役子民百姓的一面。更不說暴虐的雍正和逍遙玩樂“掏空國家”的乾隆了。
由於水平有限且索稿很急,四個月竟寫下六十萬字,粗疏錯訛之處一定不少,祈讀者諸君不吝賜教。
作者20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