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移民省的古風與情結

第二節 移民省的古風與情結

向來閩、粵、桂、黔、滇在中原人眼裏是邊陲之地。福建地區更是林深路隘,山海相逼。在遠古時候,幾乎沒有什麼人能進入福建這塊地方,因此這個地方對於那時候的人來說始終是神秘的。福建古時候又稱作七閩,閩中郡在秦時就有設立,但是其地域的概念卻是一個模模糊糊的。就連《山海經》這樣一部地理典籍也由於難以描述閩的地理位置,只好說,閩在海中。而閩字的來由,《說文解字》上有註解:閩,東南越,蛇種。從蟲,門聲。古代蟲就是蛇的意思,而上面說的蛇種指的是信仰蛇神的部落。福建地處東南,氣候濕暖,草木繁茂,很適合蛇類的生長。而毒蛇巨蟒對於閩越先人來說,則是生命的最大威脅,因此,他們就以蛇為圖騰,對之崇拜。一直到了現在,在福建的不少地方還可以看到蛇王廟,例如位於閩西長汀的西門外的蛇王宮、福清和莆田等地的蛇王廟等等。平和縣與漳浦縣交界一帶的村民直到今天還一直把蛇尊為侍者公,把蛇當作神明加以膜拜。閩北的南平市樟湖板鎮還保留了一古**俗,就是每年一度的盛大的迎蛇送蛇活動。每年一到六月下旬,當地村民們就外出捕蛇,捕到后就供養在家裏。到了七月七日,浩浩蕩蕩的由數千人組成的迎蛇隊伍敲鑼打鼓地將家裏的蛇集中送到蛇王廟前的閩江放生。唐代前,福建因為其地理位置而經常被世界遺忘。關於閩地的歷史紀錄更是少之又少的只有寥寥數筆,而這些記錄並非是閩地地理位置的重要,而是為了引起世界的關注由閩人執意挑起來的。例如,漢武帝征討南越,本來於閩人無關,可是閩越王余善卻自以為是,向漢武帝自薦率八千軍兵協同漢軍作戰。結果卻是閩軍到了分水關就止步不前,不僅沒有助漢軍一臂之力,反而與南越人私通。可把漢軍氣壞了,併發誓回軍時要滅閩國。但生氣是一回事,真要發兵征閩卻並不是想像中的那樣容易。閩地背山臨海,地勢十分陡峭,語言不通,且余善修築了六城來抵擋漢軍。驕縱大意的漢軍立刻吃了敗仗,連損三校尉,不得不加強軍力,兵分多路。經過了長達六年的征戰,雖然漢軍獲得了勝利,但國力大損。於是,漢武帝只好下令將閩地軍民全部遷往江淮一帶,以免繼續犯上作亂,這就導致了閩地歷史空白了好幾百年。“閩人反覆無常”更是由此被寫入了歷史。公元705年,也就是唐開元21年,當時的朝廷在閩地設立了軍事長官經略史,取名為福建,福建之名由此開始。公元1368年,也就是明洪武元年,設福建為省。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皆屬福建,所以福建又被稱為“八閩”。福建的地方雖然不大卻被稱為“移民大省”。其實福建的歷史就是從移民開始的。從春秋時期開始進入福建興建了閩越國的越人,到西晉末年入閩的八大姓,這八姓分別為林、黃、陳、鄭、詹、邱、何、胡,大都是中州的簪纓世胄,為避永嘉之亂而舉旗遷徙,輾轉到福建,在歷史上稱為“衣冠南渡”。唐高宗時是第二次,嶺南行軍總管陳政率府兵三千多人進入漳州,平定莽獠之亂。而後全軍駐留在漳州,在閩南地區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唐朝末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在福建建立了政權算是第三次,而那是軍民數萬人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縣,於是有了“十八姓從王”的說法。因為那時中原形勢動蕩不定而閩地相對比較穩定,於是北方軍民紛紛南下進入福建,福建人口猛然增加,經濟也有了較快的增長。北宋末年,北方百姓為逃避戰亂,大批人攜家帶眷入閩是第四次。而這些一批又一批的移民也給福建帶來了很多中原的先進文化,從不同程度上加快了福建的發展。這種一直影響着福建人生活直到現在的移民情結,也是福建人海外親朋眾多的原因之一。對福建人來說,到海外去似乎是最常見不過的事了,沿海地區超過一半的家庭在海外有親人。即使是在全國,福建的海外僑民也是位居榜首。就拿晉江來說吧,晉江有一百一十萬的人口,可是在海外的晉江籍僑民比該市的人口還多出十幾萬,已經超過了一百二十萬。美國的紐約市裡有華人三十多萬,而其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福建人,而福建人中又以說福州話的長樂人為最多,所以福建的小吃、土特產在這裏應有盡有。一個不識字的長樂老太太,在紐約僅憑着一口福州話就可以輕輕鬆鬆的過活。而在日本的中國華僑又以福清人居多,甚至還有福清幫。我國的台灣島也是福建閩南移民的主要去處。曾有這樣的一句俗語:“第一好過番,第二好過台灣。”祖籍福建的台灣人就佔台灣全部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福建移民已成了台灣居民的主體,而台灣省的主要方言也就是閩南話。聽福建人說話,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是一種痛苦。不管是福州話,閩南話還是閩北話,與普通話簡直是大相逕庭。而且福建話的複雜和難懂還不只是對普通話來說。廈門、漳州和泉州絕大部分地區和龍岩、漳平市區講的是閩南話;福州話又稱為閩東話,她覆蓋了20多個區和縣;然後就是閩北話、莆仙話、閩中話和客家話。雖然平潭、福清話和福鼎、霞浦話都屬於福州語系,但是已經很難溝通了;同樣,在閩北語系中,建甌話和浦城話、邵武話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在福建,一個縣說兩三種話是很常見的事情了,比如說建陽市,以水吉鎮為中心的東面說的是建甌話,而以麻沙鎮為中心的西面說的則是邵武話。旅行在福建的時候,常常可以聽到山兩邊的或是河兩岸的人說的話語音如此的不同。這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音”。而這些各種風格的方音卻正是我們漢族老祖宗留下的語言,使中原的古音在各個不同時代留下來的。因為福建的地形複雜,交通不便,人們很少有往來,與外面的交流更是少得可憐,於是這些中原的古話才得以倖存了下來。而當時的中原地區,卻因為連年的征戰,人員的不斷變遷,同時外來語的增多,使得大部分的古音早已遺失。有趣的事,當時的各種不同時期的中原古音卻在福建這個偏遠的山區里保存了下來,並且流傳到了今天。現在,不管是福州話還是閩南話,當時古語的習慣還與河南的固始縣某偏僻的鄉村保存的河洛的古音相向。例如“天亮”為“天光”,“下雪”為“落雪”,“老頭子”為“老貨”,“老婆”為“老馬”等等。至於稱“筷子”為“箸”,“房子”為“厝”,“夜晚”為“暝”,“鐵鍋”為“鼎”,“剪刀”為“鉸刀”,就是古漢語的用法了。於是不同時期的中原古音在連綿不斷的山脈中,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孤立、封閉的方言帶,而在方言帶中,隱藏有更小的方言區,它們的形成十分有趣。比如說明正統年間,鄧茂七領導的農民起義在閩北爆發了,於是朝廷派了一營御林軍前去鎮壓。後來這支軍隊就在南平駐紮了下來,到了現在,南平城關仍滸一種與周邊地區的語言截然不同的南平官話。又比如長樂洋嶼有一個有名的旗人村,村裏的人都是當年入閩清軍的後裔。至今,這裏的村民還說的一口純正的滿族話。如此複雜多樣的方言,難怪外地人會不知所云。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魅力中國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魅力中國人.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節 移民省的古風與情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