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第三章 第一節 不親自撫養

15第三章 第一節 不親自撫養

第三章非愛行為

第一節不親自撫養

親自撫養並不是說要父母一方辭職回家帶孩子,而是要求父母盡量親自負責孩子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並在下班和周末把時間留出來陪伴孩子。在養育孩子方面,父母要做主導,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可以提供一定的幫助,但不要大包大攬、越俎代庖。保姆只是幫手作用,可以讓其分擔家務,對孩子的事父母要盡量親力親為。

父母要工作,老人同住幫忙帶孩子的情況下,把孩子丟給老人,面對育兒難題直接讓老人去解決,這是做父母的不負責。隔代教育中,老人會有一些不科學的教育方式,不利於孩子成長也容易造成家庭矛盾。

我之前也是這樣,下班后借口要休息,仍然把孩子推給老人,完全沒有滿足孩子跟媽媽親熱的需要,遇到問題也直接讓小滿的奶奶來處理,現在想來實在是失職。後來自己親自帶孩子后,發現孩子開心多了,以前她的表情總是嚴肅而默然的,只有特意去逗她,才笑,偶爾才撒歡,現在她經常自己開心地跑跑跳跳。

因為自己是主要撫養人,現在面對教育問題時,我也會更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之前孩子一哭我就焦慮,不知為什麼,不知怎麼辦好,現在閱讀了大量書籍,並且和孩子朝夕相處,了解她每一句話的出處和來由,因此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應對方式。

如前面章節所述,在孩子幼年時一定要與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依戀關係,這關係到孩子一生的幸福。

養育孩子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需要有耐心、愛心和嚴格的自律。如果沒有做好準備肩負起父母的職責,就不要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生了孩子卻不親自養育,把孩子送回老家或者上全托幼兒園、寄宿學校,這是做父母的嚴重瀆職。

隔代撫養

一些大城市的年輕人為了賺錢,把孩子送回老家,和孩子幾乎沒有溝通,等孩子大一些接回身邊后,親子雙方都喪失了溝通能力,大人只會把說教當溝通,親子關係只能越來越遠。

孩子幼年時不關注他們的情感和教育需要,孩子大了出現問題再補救就非常麻煩了。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多付出一些辛苦,是最划算的“投資”。

隨着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很多女性以事業作為體現個人價值的途徑,卻忽視了女性天然價值的體現,培養和教育子女。殊不知,這項工作的偉大和重要意義,絲毫不亞於任何一個工作,因為孩子是人類文明的未來。

近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城市,因為種種原因,他們的孩子留在了老家,成為了父母雙全的孤兒,為將來的親子關係埋下了定時**,更為整個社會帶來了隱患。

留守兒童已經成為當今的社會問題,2014年發佈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稱,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佔全國兒童21.88%。農村留守兒童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人際關係趨緊;集體觀念意識淡薄。即使成為大學生,跟普通大學生相比,個性內傾更明顯,比較冷漠、緘默、孤獨;情緒更易波動,易生煩惱,愛幻想,喜歡衝動任性。在接受調查訪問的100名留守兒童中,有一半以上承認自己存在一點或幾點人格方面的缺陷。少管所的孩子,80%以上是留守兒童。

我們曾在火車上遇到了祖孫二人,是姥姥帶了外孫女四年,這次要把小女孩送回爸爸媽媽身邊。

小女孩的姥姥採取的教育方式比較落後,吃飯時不停讓孩子多吃,不顧孩子一直在說吃不下了,不尊重孩子的個人意志,還把小女孩和別的孩子對比,貶低女孩。

全部旅程都是否定孩子,給女孩貼上了淘氣和討厭的標籤,反而強化了她的負面行為。

女孩的姥姥平均幾分鐘一個指令,女孩基本不聽,姥姥就威脅“不要讓我生氣”,企圖用情緒控制孩子,打罵也無濟於事,姥姥就念叨着“別吵了,我求求你了”。

女孩問:“為什麼把我送回去(媽媽那裏)?”

姥姥回答:“因為你太不聽話了太淘氣了,都要累死我了。”

這應該是姥姥的氣話,即便真是如此,姥姥也應該回答“爸爸媽媽想和你一起生活”,否則孩子會覺得被親人們推來推去,誰都不願意撫養她,自我價值感更低。

姥姥讓她在車上看着充電的iPad,自己下車買包子,一轉身她也跟去了,可見小女孩極沒安全感,害怕被拋棄,姥姥自己的安全意識也不高。

一路上我觀察到,女孩亂動別人東西,因為界限沒建立好,自控力差;一直大聲嚷着說話,因為姥姥根本不聽她說話;沒學會等待,不停吵鬧求關注索愛,無安全感,表現自己。

一方面由於我愛心不足,對女孩的行為感到厭煩,另一方面又覺得她很可憐,從她媽媽和姥姥的電話通話可猜測,她的媽媽也不是很有耐心的人,留守兒童回到父母身邊又要經歷新一輪的傷害。

隔代教育對幼兒個性發展的負面影響:

過度溺愛導致孩子自私任性;包辦一切和過度保護阻礙孩子獨立能力的發展,導致孩子依賴性強,自理能力差,膽子小;傳統育兒思想限制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險精神;老人精力有限,影響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孩子缺乏活力。

父愛母愛的長期缺失,對孩子傷害巨大,嚴重的會造成孩子心理缺陷。

寄宿制弊大於利

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和小巫都非常堅決地反對未成年人的寄宿制度。

小巫一針見血地指出:西方社會沒有全托幼兒園,父母親手養育孩子才是天經地義的。一個重視教育、注重培養下一代的社會,是不會荒唐地謳歌為了事業犧牲孩子這種本末倒置的行為的。

尹建莉老師更是認為上大學前孩子不應該住校。而“培養自理能力和集體意識”這種理由根本就無法靠的住腳。

歐美國家孩子獨立性強於中國孩子,所以寄宿制培養獨立性是父母為了逃避養育責任的拙劣借口。

寄宿制下,有的孩子會表現為敏感易怒,具有攻擊性等性格缺陷。因為潛意識中他們被父母拋棄,所以積蓄了很多怒火,不能忍受和別人產生矛盾,缺乏父母的愛和接納,他也無法愛自己、接納自己,更無法接納別人。這種情況下,集體意識實在無從談起。

寄宿制給孩子造成的創傷,有時不會立刻表現出來,要在多年後才會露出端倪,比如對自己孩子的分離焦慮和過度依戀和保護。

當成人的利益和兒童的利益發生矛盾時,成人總是犧牲作為弱勢一方的兒童的利益。

放棄親自撫養,日後父母和孩子會有很深的隔閡,無法溝通交流,矛盾很多,因為幼年沒有和父母共同生活,孩子回到父母身邊后不會接受“熟悉的陌生人”的教育。很多父母在孩子年幼時不跟孩子親近,為了賺錢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條件,等孩子大了后,一方面為當年冷落孩子後悔,出於補償心理硬要孩子接受很多東西,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回報自己當年的付出,希望孩子能夠理解自己,有了自我意識的孩子不可能完全如父母所願,所以親子關係摩擦不斷。

孩子被父母送走,孩子會覺得自己被父母拋棄了,是自己做得不夠好,父母才不要自己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低、產生自卑,失去安全感。這樣的孩子可能會表現得活潑開朗,獨立成熟,其實這是他們被傷害后表現出來的自我保護外殼,這對孩子的身心損傷極為嚴重。

回憶一下自己幼年時離開父母的感覺,就能體會孩子離開父母時多麼悲傷,很多人內心粗糙,認為孩子哭幾天就好了,其實孩子只是覺得哭也沒用,內心的傷痕卻久久不愈。小巫在其書中寫道:西方對此早有研究,孩子過早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會對其心靈造成一生難以彌補的創傷,而這創傷的程度,根據包比爾的觀察,等同於成年人失去親人時所經歷的哀痛。

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說過:想做一件事總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儘是借口。

只要認識提高上來,父母們總能抽出時間和精力來親自撫養孩子。父母們是愛孩子的,只是許多人無法意識到親自撫養的重要意義,孩子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需要父母用心去對待。父母這份終身職業,往小了說關係孩子的命運和幾個家庭的幸福,往大了說關係到整個國家民族的興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做父母是一場修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做父母是一場修行
上一章下一章

15第三章 第一節 不親自撫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