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斯塑像
古鐘位於老城廣場西南角,廣場中央是胡斯塑像,廣場南方,是胡斯主持過的伯利恆教堂。
胡斯是宗教改革的先驅者,布拉格大學校長,1415年以“異端”的罪名被火刑燒死,這是我們小時候在歷史課本里就讀到過的。胡斯被燒死時,古鐘的機械部分已經造好,鐘樓還沒有修起來。現在胡斯的塑像正表現他臨死時的神情。火焰噬卷着瘦削的身軀,臉部的輪廓和鬍鬚的形態卻比火焰還要飄逸,不知是哪位雕塑家的作品。
教會判他是“異端”,倒並不冤枉。記得中世紀的一個宗教裁判員曾經自炫,他可以根據任何一個作者的任何兩行字就判其為“異端”並用火燒死,而胡斯反對教會剝削行徑的言論卻明確無誤。請聽他的這段話:
甚至窮老太婆藏在頭巾里的最後一個銅板,都被無恥的神父搜刮出來,不是花在懺悔上,就花在彌撒上;不是花在彌撒上,就花在聖徒遺物上;不是花在聖徒遺物上,就花在赦罪上;不是花在赦罪上,就花在祈禱上;不是花在祈禱上,就花在埋葬上……說神父比強盜還狡猾、還兇惡,難道不對嗎?
在我們想像中,用這樣強烈的語氣向民眾呼籲的人,一定會受到民眾的熱烈擁護,因此,當權者是不敢用殘酷方式把是非顛倒於大庭廣眾之前的,如果不經過歪曲和遮掩,當場焚燒像胡斯這樣的著名人物,會在民眾中引起什麼樣的逆反心理呢?
但是到了歐洲讀到的歷史資料卻讓我毛骨悚然。大量事實證明,民眾在良知獲得啟蒙之前,恰恰是很多無恥暴行的參與者和歡呼者。一般在火刑儀式前夜,全城懸挂彩旗,市民進行慶祝遊行,遊行隊伍中有一批戴着白色風帽、穿着肥大長袍、把臉遮住的特殊人物,他們是宗教裁判員和本案告密者。執行火刑當日,看熱鬧的市民人山人海,其中很多人遵照教士的指示大聲辱罵被押解的“犯人”,親屬們則圍在他的四周最後一次勸他懺悔。當火點起之後,市民中“德高望重”的人擁上前去,享受添加柴草的權利。
胡斯一案的證人是他原來的同道斯蒂芬·帕萊茨,而他的不少朋友也充當了勸他懺悔的角色。因此,胡斯站在木柴堆中高聲斥責的,是偽證人。
那麼,統治當局有沒有考慮過這樣的案件中是否真有偽證和誣陷的可能呢?考慮過。但他們確信,利益高於真實,更高於道義。例如直接過問胡斯一案的西吉斯孟皇帝就曾說,只要符合教皇利益,可以背信棄義。當時幾乎所有歐洲各國的宗教裁判員都認為,即使偽證致使一位無辜者被燒死,這位無辜者也應該高興,因為他也是為宗教而犧牲的。至於誣陷致使一位無辜者名譽遭污,這位無辜者就更應懂得現世名譽是身外之物,彼岸世界為他準備了桂冠。
總之,怎麼誣陷都可以,怎麼焚燒都可以。
當然宗教裁判員之上還有裁判員,那就是歷史。一位布拉格大學校長被活活燒死,人們理所當然地把這事看成是羅馬教廷對於捷克民族的侵犯,於是引發了一場以胡斯名字命名的大起義,為16世紀的宗教改革寫下了序篇。
因此,布拉格還是有點脾氣的。
當年胡斯受刑的地方,現豎立着一尊他的紀念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