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這是咱們的窯洞

18 這是咱們的窯洞

綿綿的黃土山有着大小不一的千溝萬壑,歷年從南邊群山中流出的洪水,奔騰着沖向北邊的涇河,將村子東側沖刮成一條深溝。到了沒雨的日子,有山縫裏流出的泉水保正了它不幹涸,在這兩三步寬的小溪里,常有小魚小鱉出現。由於靠近溝的窯洞裏住着杜氏一族,所以人們習慣稱這條溝為杜家溝。

晉庄就位於西新大道南側至陽窪山之間的位置,杜家溝和山北面不多的耕地之間,是一處長長的凸出緩坡,像一隻剛從水裏爬出來的龍,雖然它只是高大的陽窪山的一支山腳,但村民仍給起了個名字叫“金龍山”!

村裡共有十六戶人家幾十口人,比起散居在西新大道沿線三三兩兩的人家就算一個大村了。

金龍山從坡底開始往上佈滿了窯洞,除過杜氏四兄弟住在東側的溝邊外,牛氏其他三兄弟和河南的楊氏岳氏,安徽的李氏原州的張氏等,七戶人家散居在北面靠近坡底的幾處窯洞裏,山上的其它窯洞也都基本沒有損壞,只是空蕩蕩沒有人住而已。

地保和牛老闆陪同張氏父子,一邊給介紹村子概況一邊從坡底走上山,窯院裏的老老少少都出來打招呼,有的人跟在後面幫着認路,熱情的說這個空窯洞誰誰家的全家被殺了,那個窯洞是誰誰家的一家被狼給掏了。他們上到金龍山一半位置發現一處窯洞,平整的窯門口長着一棵棗樹,站在樹下往北望,可以看到村口的小路和大槐樹,以及村裡僅有的兩戶泥瓦房,下面的窯洞更是看的清清楚楚。走近窯洞發現門框和木窗格子都在,到裏面看見有個塌了的大炕,地上除過有一堆躺過人的麥草外空無一物,耀武介紹說:“這個窯洞以前是人放羊或收麥時休息的地方,我爺爺在世時說這半山腰以上就沒見有人住過。”張先生鄭重的對聞天說:“這個地方好,咱們就在這安家了!”

劉陽給大夥分工:今天該得福去巡邏了,耀武四兄弟去請並幫助,住在鹽湖的泥瓦匠黃氏兄弟,來盤炕和砌灶台等泥活,牛氏子弟負責找木板,讓木匠做門和案板等木活,其餘人員打掃清理窯洞。

隴西的黃氏三兄弟都有不錯的泥瓦工手藝,雖然是一個村子的,但他們住在西新大道北側,靠近涇河的鹽鹼地,那裏有自己蓋的三處草頂泥坯的房子。高大的樹木和沼澤地,以及不宜耕種的鹽鹼地,使得好多人都不到這裏來。三兄弟沒事做已經開始窩冬了,耀武來找都樂意來幫忙,留下各自的婆娘孩子拿上工具就走。

各位村民從自己家拿來多餘的土坯,還有泥草制的炕基,以及一些木頭木板。杜氏兄弟挖土挑水和泥,黃氏兄弟就開始在清理乾淨的原基礎上砌大炕。張先生脫掉長衫和大家一起端泥拿土坯,聞天則跟着德祿給木匠打下手。木匠岳鍾是河南人,這個三十多歲的大個子拉大鋸使刨子就像玩似的輕鬆,近乎廢料的木板木頭被他靈巧的做成了好幾個物件:兩扇門,一個案板,一個小炕桌,一個炕洞門。做這些活總共用了兩天,到第二天下午的時候,隨着灶台砌成所有的活計都結束了,留着一大一小兩個鍋眼的灶台連着大炕,之間隔了道二尺高的小牆,下面的煙道通向炕洞,這樣做飯時炕也是熱的,如果需要燒炕時可以把煙道堵上,這樣煙就不會從灶門出來了。張先生抱來柴草塞進炕洞點着,熊熊大火一會兒就燒的土炕冒濕氣,他走到窯洞外望着衝上窯頂的黑煙,激動的淚流滿面:“聞天,這是咱們的窯洞,咱爺倆有家了!”眾人安慰到:“你們好好住下來吧!當初我們都是逃難過來,這樣互相幫襯着落腳的!”牛老闆說:“這炕還需要燒幾天才能幹,門就這樣開着跑跑潮氣,你們父子安心繼續住我家吧!”眾人告辭各回各家吃晚飯,張先生又給炕洞添上柴,然後跟下山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悠悠大槐樹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悠悠大槐樹
上一章下一章

18 這是咱們的窯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