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創造未來

三 創造未來

藝術的未來需要創造,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有不少藝術理論家對於藝術未來的創造,規定了太多、太具體的框范,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藝術家創造未來的權利。

一,藝術的未來,只可依稀推測,不可預先設計。藝術的創造完全不象工廠企業對定型產品的成批生產,每個人的每一步,都充滿着大量未知因素,都佈滿了不可預料的阻攔和機遇。藝術創造或許是人類精神勞動中隨意性和自由度最大的一種勞動。作家寫出這一句,畫家畫出那一筆,都沒有太多的必然性。只有當寫出來、畫出來之後,才成為事實。在整個藝術領域裏,哪個藝術家與哪種題材、哪種情感發生了偶然的衝撞,既不可預知,也無法追索。哪個藝術家什麼時候產生了什麼靈感,更是神不知鬼不覺的千古秘事。問題在於,這種偶然的衝撞和靈感,很可能構成重要的藝術現象,哄傳四野。

根本無法預料,明年,下個月,甚至明天,中國藝術界是否會冒出一個萬人矚目的天才。但是,這種無法預料的出現,很可能創建出一種濃重的審美風習,左右藝術界。季紅真說:“阿城冷不丁地冒了出來,簡直象一個大故事簍子,從容不迫地為人們講述着各種各樣的故事。”實際上,一切真正有才華的作家都是一鳴驚人,也即都是“冷不丁”地冒出來的。不妨說,藝術界的上層,主要由大量“冷不丁”的現象構成。包括人,也包括他們的引起一次震驚的作品。

當我們不再把藝術現象與社會經濟結構直接掛鈎,不再把藝術作品當作一種社會政治行為的消極工具,不再在層層非藝術人員的控制下用集體方式進行藝術勞動,總之,當藝術用自己應有的方式來行動的時候,它竟變得俏皮跳蕩,很難把握了。這是正常的、令人高興的現象。面對着這種現象,熱衷於對藝術創作的發展面貌作具體的模式規定和理論設計,常常顯得徒勞無益。

未來的藝術也會出現典範性的作品,成為那個時代的驕傲的旗幟,但是,典範只能在無數出色的創造活動中自然湧現,而不可能出之於今人的預先設計,哪怕設計者是海內名家、當今泰斗。

這樣說,並不是蔑視和否定藝術未來學。藝術未來學可以大膽地猜測未來藝術的基本社會存在方式,而很難代為未來的藝術家構思作品形態,如果偶爾這樣做,那也只是一種想像遊戲,不會具有未來學所應該具備的科學性。

我們目前大量遇到的,並不是過於瑣碎的藝術未來學家,而是以自己的意願和愛好規定着藝術“應有模樣”的好心人。他們懇切地闡述着藝術所應該遵循的格局、規律、基調、品位,試圖把藝術的龐大機體都推到自己所鋪設的單軌鐵道上,循規蹈距地滑向未來。他們不敢想像,藝術的道路只出現在藝術走過之後

。藝術發展的應有模樣,永遠是披荊斬棘的拓荒。拓荒斧鉞的閃閃鋒刃,才是未來藝術世界的曙光。

二,我們今天能為藝術的未來所作的最好準備,是多元催發。只有在一個多元組合的天地里,生存競爭才會達到一個高水平;只有眾多的藝術現象,才會擁戴出真正的藝術精品;只有水漲,才能船高;只有宏大的基數,才能堆壘起高聳的巨築。萬中選一,遠勝十中選一。

多元催發的最大阻力,是大一統的藝術思想。

這實在是當代藝術觀念的一個根本轉變。這是藝術家踏入當代、邁向未來的入門進階。藝術的當代意識,始於對大一統思想的揚棄,始於多元催發意願的萌生。

大一統,可以是簡陋的、原始性的,也可能是精雅的、想理化的。

簡陋而原始的大一統,可借用一位理論家所舉的例子來說明:深山老林里的老大爺,腦子裏“襪子”的概念只有一種,以為天下的襪子都該如此。他突然來到了大城市的百貨商店,一眼看到各種各樣的襪子,心裏就很不對勁。他產生了對比的困惑、選擇的煩惱。他抱怨繁多,認為那全是投機取巧、花樣翻新,甚至,他斷言有好些簡直不能算是襪子。他懷念家鄉的山區小店,那裏只有一種襪子,進門叫一聲“買襪子”,伸手就得。這種大一統思想與現代文明的牴牾是那樣明顯,可惜我們在藝術領域還是屢見不鮮。凡是自己沒穿過、不能穿、或不喜歡穿的“襪子”都屬汰除之列,我們怎麼能擁有多元的藝術天地呢?

精雅而理想化的大一統形異而質同。集中現代制襪專家研製一種最標準、最舒適、最美觀的襪子推廣全國,其他襪子都屬次等,一概取消,就是這種大一統。這種大一統往往倒是熱心的理論家們辛勤構建的。他們就象園林修剪師,把藝術園苑裏的樹木都剪成一個模樣。他們精心挑選出花圃里的最佳花卉,然後讓它全面鋪開、滿園皆是。他們還會請來土建工人,把林下小路、池邊曲徑都拉直、拓寬,鋪上水泥。他們鋤去樹下的雜草,平整高低不平的地面。他們颳去石墩上的青苔,又撈凈水塘里的綠藻。做完這一切,他們又抬起頭來,對枝丫間品類不一、叫聲雜亂的鳥兒投去疑慮的目光……

一本美學著作中刊載了一幅理想化的插圖,向我們預示今後最美的農村將會如何規範和整一,圖中的線條,完全可以用三角尺和圓規這兩種幾何製圖器具畫出。對此,人們實在不願意相信,將來最美的農村將沒有可以垂釣的彎曲河汊,將沒有茂草叢生的高丘、窪地,將沒有竹影迷離的莊戶小院。

藝術苑圃的圖景,也被有些理論家用一條條齊臻臻的直線描畫著。

在我們藝術界,簡陋的、原始性的大一統與精雅的、理想化的大一統同時並存,因此,多元催發就更其煩難了。

三,大一統的思想,在中國文化藝術界有根深蒂固的淵源。考古學家告訴我們,秦始皇至今還在他宏大的墳墓里安睡。誰都知道,“統一度量衡”是他的一大功績。“統一度量衡”對社會生活的客觀功效超過他的主觀目的。他的主觀目的,無非是為了更有效地統一這麼一個封建大帝國。其實,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需要統一的遠非僅僅是計量意義上的“度量衡”,如所周知,超穩定系統的封建社會結構就是以多方面的大一統作為條條支柱的。思想一統、政權一統、經濟一統,它們之間又構成一統,通過科舉制度,知識與政治合一,而這種文官政治又全國一統,有效地控制着天南海北,控制着各種經濟現象。這種嚴密的超穩定系統又構建了中國人的心態,近年來有不少社會科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合力研究,發現大一統的綜合觀念早已溶進中國人的性格,表現在社會生活和人生態度的各個方面。例如,在倫理觀上,西方人個人為重,四海為家,而中國人則社稷為重、鄉里為重、家庭為重;在姓名排列上,西方人以自己名字領先,父名次之,族姓置尾,而中國人則宗姓在前,輩份稱呼次之,自己的名字置尾;地址順序、時間順序,西方都是具體在前,整體在後,而中國人則正恰倒逆過來……(參見劉吉:《民族性格:一個可供思索的因素》)總之,中國人的文化性格多處表現出服從統一規範、收斂個性特點的明顯徵候。這一切,有積極效能,也有消極效能。使藝術文化習慣地產生了“統一度量衡”的意向,是其消極效能的表現。

這種情景,產生在有效行施權力的封建制度下是自然的,只不過中國的浸染特別深。相比之下,法國在路易王朝時代也產生過著名的“三一律”藝術規範,作為大一統的標幟,但畢竟還是被雨果等人用強勁之力推倒了。“三一律”可以存在,但只作為多元世界中的一元。從此,法國藝術界便鮮有大一統的意向。我國歷史上也有不少傑出的藝術家衝破了大一統意向,然而應該正視,我們要在整體上把人們的歸趨心理調節過來,還相當艱巨。但是,如前所述,沒有這個調節就沒有現代藝術,更沒有未來藝術。我們曾經論及的中國藝術文化在整體上的保守傾向,其源亦出於此。

四,破除大一統,關鍵在於要容納“異端”,鼓勵藝術家有所執持,甚至有所偏激。每個藝術家,每個藝術團體,都應以完全不同旁人的形態出現在藝術界,而不要習慣於不自信地向旁人趨近,不自信地尋求典範、尋求藝術規程。

我們總是說,太古典不行,太時髦也不行。我們總在批判產生了“偏向”的作品,讚頌中、外、新、舊關係上不偏不倚地把握了度量的藝術家。“既能……又能”,成了習慣性的讚頌句法。例如,寫歷史題材的作品,我們總是一再頒佈“既能符合歷史真實,又能體現時代精神”的標準。有的作品,明顯地偏於歷史紀實,或明顯地偏於當代思考,都難免受到攻難。結論似乎是:歷史題材散佈於千年史冊,而表現方法只有一個,藝術的生命線也只有一條——在“既能”、“又能”的交合線上。於是,長了,砍去一截;短了,拉伸幾寸。無論砍還是拉,都使作品失去了生命。因此,在面向未來的藝術家看來,什麼樣的內外度量都應允許存在。“既能”這樣、“又能”那樣的作品也可能產生,但那是偶然碰到的特例,而且並不一定是好作品。

這裏需要正視科學與藝術的區別、物質商品生產與精神產品生產的區別。一種型號的機械部件可以根據一種最優設計大批量生產,甚至到處生產;一份藥劑配方可以規定這種藥物不斷生產的全部內在比例;藝術,既不可能有一種準確的“配方比例”,又不能重複和因襲,因而就其本性而言,不能追求整一性。

其實,與美有涉的問題,大多具有藝術的這種特點。即便是吃吧,凡是稱得上美食家的,總與營養學家(這是一種科學家)有原則的區別。據報載,一個外國醫生家裏,老人顯得年輕,青年更其嬌嫩,記者前去採訪,發現他們家吃飯根本沒有菜肴,人們在餐桌上吞咽的只是一顆顆營養膠丸。一個記者看了之後說,這樣過日子,如果答應我活到一百歲,我也不情願!

無疑,這位醫生所制的丸藥是有益而高效的,它們的內在搭配也一定是科學、精確、無懈可擊的。但這畢竟不是美食,畢竟離異了美的人生。一切苦苦追求在藝術創作中各種關係的準確搭配,並努力推行這種整一化關係的理論家,應以此為戒。

還是讓我們的桌上出現種種豐富的菜肴吧:即便象竹筍這種營養價值不高的東西,因其味美而無害,也有理由獲得人們的喜愛。每個菜,營養都是片面的,整桌菜,營養也仍然可能是片面的,但比之於惱人的精確估算,這種“片面性”實在可愛。只有片面才有個性,只有片面才有多元。林林總總、參差不齊的片面,終究會在大體上構成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態平衡”。處處整齊劃一的天地中沒有“生態平衡”,因為那裏固然不愁不平衡,卻沒有“生態”。宏觀上的總體平衡是由大量不平衡的創造和創造的不平衡構成,這裏是一個亂花迷目、鶯燕雜鳴的紛繁天地。

不能說這就是藝術的未來,但藝術的未來萌生於此。只有在多樣化的排列中,才能從容地選擇未來、創造未來。

五,以各守片面的互補

關係來代替各自完滿的互斥

關係。多元組合因互補而成,大一統因互斥所致。這是一個奇怪的歷史現象:各個充分呈示自己個性的藝術家因為深知自己的片面和狹隘,因此在總體上會產生一種向心力和互補意向,相反,看似息息相關、不分彼此的大一統,因人人須爭唯一的典範,容易滋生離心力和互斥意向。

互補意向和寬容心態,也許是一切優秀藝術家,尤其是現代優秀藝術家的珍貴內質。無意稱霸爭雄,有意爭先稱勝;深知藝術世界之大,自安一偶之踞,卻又盡心儘力,發揮自我,向社會貢獻殊色。

於是,我們真正看到了百鳥啁啾的春天。再美的鳥鳴也不要獨佔林野,獨佔了就失去了春天;只要是春鳥,哪一種鳥鳴也不要被撲滅,撲滅了就少一分春色。

於是,每一隻春鳥都有權利宣稱——

我走來了,

這個世界才閃光,

才豐腴!

張學夢:《我重新發現了自己》

這裏的豪情不表現為吞併,這裏的謙遜不表現為退讓。這裏的熱鬧不表現為爭吵,這裏的和諧不表現為同調。歷史在這裏聚會,未來在這裏創造。

世界無限。

藝術無限。

藝術家的心靈無限。

藝術的創造無限。

藝術的未來無限。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藝術創造工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藝術創造工程
上一章下一章

三 創造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