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題記

悠久的中華文化,在當代青年心目中是什麼形象?

這個問題,直接關係到中華文化的當代生命和未來生命,卻常常被我們的研究者疏忽了。

社會上有一種慣常的看法:當代青年接受傳統文化的程度,決定着他們的生命高度。其實,事情還應該反過來:當代青年接受傳統文化的程度,決定着傳統文化的生命強度。文化能滋養生命,生命也能滋養文化,尤其是青年人的生命。

測試當代青年接受傳統文化的程度,常常會用問卷調查的辦法,比較浮淺和笨拙。我想,最好用幾堂實實在在的課程來完成。

正好,北京大學邀我為該校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藝術學院的部分學生講授“中華文化史”,而且每堂課都有電視轉播。於是,這個立足今天、回視傳統的系統工程,也就成立了。

這本書,就是這門課程的現場記錄。

大家從書中可以看出,時至今日,教師若想在課堂上進行單方面的知識灌輸,已經顯得十分可笑,因為聰明的學生隨手就能在電腦中快速查得更完整、更齊備、更正確的相關資料。我課堂上的那些北大學生,由於從教學計劃中知道下一堂課的基本內容,在上課前只用了很少時間在電腦上略做準備,再結合自己平日的記憶,便已經可以完成漂亮的講述。這一來,我這個教師的方位,也就必須從常識層面上撤離,上升到文化哲學和當代感悟的高度。

我非常喜歡當代青年學生在課堂上對千年前的文化進行追蹤、猜測、爭論的那種勁頭。我告訴他們,文化先祖們如果有靈有知,也會在九天之上傾聽這些年輕的聲音。尤其那次我要求北大學生為唐代詩人排列“當代喜愛”的名次,我想,那些敏感的唐代詩人一定切切關心。因為他們本來就喜歡揣想千年之前和千年之後,太想知道自己在後代故土上還能保持多少能量。

大地的篩選,時間的篩選,人格的篩選,審美的篩選,全都凝結於當代學生的投票。應該明白,層層篩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行為。

因此,我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時也加入自己的參與,不斷地皺眉凝慮、拍案驚悟、開顏而笑。錯了也不要緊,其實文化的互動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對錯。在並不整齊劃一的自由步履中,文化前行了。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本書出版后受到了出乎意料的歡迎。一份課堂記錄居然一版、再版、三版,幾家出版社競相出版,而且不僅大陸版暢銷,台灣版也同樣暢銷,實在有點匪夷所思。

在暢銷中,很多讀者反映,他們特別喜歡每堂課後學生們對我的“閃問”,以及我的“閃答”。由於這些“閃問”、“閃答”與當日課程的內容基本無關,只涉及當下的一些文化話題,我在整理時就乾脆把它們從每堂課後“拆卸”下來,歸併在一起,置之全書之前。讀者們拿到這本書,首先不進入課程,而是一步踏入一個口舌靈動的熱鬧天地,也許會略感不適,我卻很高興。須知,高雅的文化與青春的生命撞擊,總會迸濺出紛亂的火花、無序的驚叫,這才是生機所在。

余秋雨

二〇一六年十月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華文化四十八堂課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中華文化四十八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