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也有戰略家
咱們也有戰略家
除了愛好軍事、歷史和圍棋之外,老酒還自詡為“金絲”。對於金庸先生的15部武俠名作,老酒多的看過50多遍,少的也不下20遍。《笑傲江湖》中有這樣一段情節,日月神教教主任我行在與名門正派對決之前,說出了自己“三個半”佩服和“三個半”不佩服的人物。故事情節不再贅述,老酒一直納悶的是,金大師為什麼要選擇這個“三個半”而不是三個、四個或者四個半呢?
回到正題。石原莞爾是日本少有的戰略家,他早已看出中日爆發全面戰爭將把日本帶向最終的毀滅。因為他清楚,以日本的國力根本無法支撐一場長期的戰爭,而中日之戰註定了是持久戰。在當時日軍舉國感染“戰爭狂熱症”的環境裏,石原無疑是比較清醒的一個。但是在中國,有一個戰略家很早就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他就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軍事戰略家,被稱為“將中之將、帥中之帥”的蔣百里。
蔣百里,1882年出生於浙江海寧,其名字出自《周易·震卦》的“震驚百里”,又名方震,晚號澹寧,筆名飛生、餘一等。他絕對屬於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罕見的傳奇人物之一。
13歲就喪父的蔣百里家庭貧苦,與母親相依為命。其時蔣百里的叔父蔣世一延請老秀才倪勤叔給自己的孩子授業,喜歡讀書的蔣百里經常溜到教室外去偷聽。倪勤叔見此子聰慧,頓生愛才之心,破例將蔣百里收為免費弟子。過目不忘的蔣百里很快就成為聞名鄉里的“神童”。
中日甲午之戰深深刺激了蔣百里,15歲時他經常手捧《普天忠憤集》挑燈夜讀,讀至熱血沸騰之處,每每放聲痛哭,淚如雨下,遂立誓此生為國效命。1898年,16歲的蔣百里考中秀才。1900年,蔣百里到杭州求是書院(今天浙江大學前身)深造。
和當時眾多的愛國青年一樣,1901年,蔣百里東渡扶桑,就讀的就是著名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期間與蔡鍔、張孝准被譽為“中國士官三傑”。蔣百里最後以步兵科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初出茅廬的蔣百里已經顯示出良好的軍事潛質。
這世界上最讓人氣憤的事,就是有本事的人幹啥成啥,像老酒這樣的窩囊廢,幹啥啥不成。一開始蔣百里為人所熟知,並不是因為其軍事才能,而是他出色的文化素質。蔣百里留學日本期間,中國留日學生已達數千人之眾,大多思想激進傾向革命。蔣百里被選為中國留日學生大會幹事,並親自組織了“浙江同鄉會”。1903年2月,由蔣百里創辦的大型綜合性、知識性雜誌《浙江潮》在進步青年中引起強烈反響,當時同樣留學日本的魯迅不但積極給該刊物投稿,還把每期都寄給國內的親友學習閱讀。連在上海坐牢的章太炎都是該刊的積極撰稿者之一。除了編輯刊物,蔣百里還以飛生、餘一等筆名在刊物上連續發表《國魂篇》《民族主義論》等長篇連載文章,宣揚提倡民主革命、民族精神。蔣立論獨到、條理清晰的文筆頗似大文豪梁啟超,而他傾向於革命的觀點又不同於康有為、梁啟超的改良主義,因此更受進步青年的青睞。1920年,他在國內主編了《改造》雜誌,其影響力僅次於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現代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文學研究會”於1921年在北京發起成立,發起人中除了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周作人等大腕,以軍事立身的蔣百里也赫然位列其中。1923年,他又同胡適、聞一多、徐志摩、梁實秋等人一起創辦了“新月社”。
1921年,蔣百里將之前赴歐洲考察的成果,寫成了《歐洲文藝復興史》一書,請梁啟超為之作序。梁啟超看了此書,非常激動,下筆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竟一口氣寫了50000多字,跟原書的字數差不多。梁覺“天下固無此序體”,只好另作短序。後來梁啟超將之前的長序改寫充實,取名“清代學術概論”,反過來又請蔣百里作序,也算是民國學術界的一段佳話。
1906年9月,清廷遴選青年軍官赴德國深造,剛回國不久的蔣百里再次被選中。學習期間,蔣百里曾出任德軍第四軍實習連長,其傑出的軍事才能博得了德國同行的廣泛讚譽。當時德國的興登堡上將破例召見了這個初出茅廬的中國青年並與之長談。送別時興登堡曾感慨:“從前拿破崙說過,若干年後東方必出一位偉大的將才,或許就應在你身上吧。”
1910年,蔣百里學成回國。1912年10月,袁世凱創辦了當時中國最高的軍事學府——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我們今天印象最深的似乎是黃埔軍校,但是請大家注意,黃埔軍校的大部分教官都出自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這所學校的畢業生6500餘人中,後來成為將軍的就有1600多名。蔣百里以陸軍少將軍銜出任軍校校長。我們來粗略看一下那些曾經是蔣百里學生的人員名單:李濟深、葉挺、蔣光鼐、陳銘樞、熊式輝、黃紹竑、張治中、傅作義、余漢謀、陶峙岳、唐生智、羅卓英、白崇禧、劉峙、薛岳等。看看這些如雷貫耳的名字,你就知道這所學校當時有多麼牛。
1915年,袁世凱稱帝,深受袁世凱之恩的蔣百里入川輔佐老同學蔡鍔“護國討袁”。后陪蔡鍔去日本就醫。蔡鍔因喉病逝世於日本福岡,蔣百里時在其側代擬遺電,並護送靈柩回湖南安葬。時人論曰:“蔣之反袁,取大義而舍私恩;萬里扶棺,是豪傑顯真性情。”
1917年,蔣百里出任黎元洪總統府顧問,開始首次撰寫軍事論著《孫子新釋》《軍事常識》等,出版后均成為軍校教輔。馮玉祥是蔣百里的好朋友,在軍中辦教育班時經常借口“孫子曰”“岳飛曰”“華盛頓曰”,其中就也有“蔣方震曰”。
1925年,蔣百里再度出山擔任吳佩孚的總參謀長,后因吳不“討奉”而憤然辭職,去上海投靠了孫傳芳。1929年,他支持原湘軍將領唐生智起兵“倒蔣”。翌年,因唐兵敗而入獄。但礙於蔣百里名氣太大,蔣介石也真沒敢把他怎麼樣,稍後兩人達成和解。
當時中國流行一句名言,“女交林徽因,男交蔣百里”,名人蔣百里可謂粉絲眾多。據說就在他坐牢期間,著名記者陶菊隱前去採訪蔣百里,剛說了幾句,外面就闖進來一個背着鋪蓋的年輕人,“福叔,我要陪你坐牢”。這個人就是“我揮一揮衣袖,只帶着一捲鋪蓋”的著名詩人徐志摩。徐對大他14歲的蔣百里推崇備至並尊之為“福叔”。消息傳出后,“新月社”的文學名流紛紛效仿南下,一時“隨百里先生一起坐牢”竟成了最有面子的事情,蔣介石哪裏還敢殺他?
作為戰略家,蔣百里一直密切關注着世界軍事的發展和日本的侵華動向。1923年,他就預見日本必然侵略中國,中日之戰遲早不可避免,並呼籲當局積極備戰。1935年,他被南京國民政府聘為軍事委員會高級顧問,翌年赴歐美考察軍事。出訪歸來之後,他指出未來戰爭將向“立體化”轉移,倡議平衡發展陸、海、空三軍,建設中國現代化國防。難得的是,陸軍出身的蔣百里着重提出了空軍建設的構想。
有一則逸事。說是1932年2月1日,蔣百里和朋友曹聚仁一幫人在上海法租界一家咖啡廳喝咖啡,蔣百裏手持一張上海《每日新聞》對眾人說,六天以後,也就是7日早晨,日軍要有一個師團的兵力到達上海。大家驚訝地問原因何在。他指着報紙上的一條電訊說,日本陸軍大臣荒木貞夫昨天晉謁了天皇。大家就問,這跟一個師團6天後到上海有什麼必然聯繫?蔣百里就指出,荒木進宮就是報告出兵的意思,以日本當時的運輸補給能力以及長崎到上海的路程,估計6天之後的早上可運來一個師團。果然,在2月7日早上,日軍參加淞滬抗戰的援軍第九師團在植田謙吉的率領下到達上海。
在西安事變中,住在西安西京招待所的蔣百里與陳誠、蔣鼎文等10多名軍政大員同被羈留。被張學良和楊虎城選中擔任與蔣介石之間調解的人,就是聲望頗高的無黨派人士蔣百里。後來蔣介石在《西安半月記》裏詳細敘述了蔣百里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中所起的積極作用。
1937年初,蔣百里奉蔣介石之命秘密考察南北防務,從山東、河北、山西、河南到湖南、湖北、廣東,長途跋涉奔波萬里。而後接受蔣介石委託登廬山為暑期訓練班國軍高級將領授課。講學期間,他把一生的軍事著作和講稿精選修訂,編成了著名的軍事巨作《國防論》,提出了其對日作戰的主要觀點。
第一,中國對日作戰不懼鯨吞,乃怕蠶食,故對日不應步步後退,而要主動地實施全面抗戰,化日軍後方為前方,使其無暇消化佔領區,從而使日本無法利用佔領區來提高戰力。
第二,主動在上海出擊日軍,迫日軍主力進攻路線由傳統的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南北路線改為沿長江而上的東西路線,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與湖沼地利,抵消日軍兵器和訓練方面的優勢。
第三,以空間換時間打持久戰,通過時間消耗拖垮日本,具體做法為,將日軍拖入中國地理第二稜線即湖南、四川交界處,和日軍進行相持,最後發起反攻決戰。
《國防論》的影響甚至遠及海外,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著名將領艾森豪威爾、蒙巴頓等人曾多次引用蔣百里《國防論》來闡述戰局。
蔣百里在討論中日問題時,指出中國並不是一個尚武的民族,但是貧窮的中國也有自己的優勢。我們不是工業國而是農業國。工業國好打,佔領它的關鍵地區它就要投降了。紐約就是半個美國,大阪就是半個日本,只要佔領了這些關鍵區域,它就打不下去了。而中國是農業國,你佔領了我最重要的沿海沿江地區也不要緊,我這樣一個鬆散的農業國,你根本沒有要害可抓。所以,我們的抗戰可以以國民為本,打持久戰,這是我們打持久戰的有利條件。
蔣百里斷定,中日將來決戰之地為平漢線以西的“三陽”,即襄陽、衡陽和老酒的家鄉洛陽。後來戰爭的實際進程也印證了其判斷的正確性。
毛澤東在1937年12月28日寫給郭化若的信中說:“你寫戰略,應找些必要的參考書看看,如黃埔的戰略講義,日本人的論內外線作戰(在莫主任處),德國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魯登道夫的《全體性戰爭論》,蔣百里的《國防論》,蘇聯的野戰條令等。”既然能夠提出名字來,說明毛澤東之前肯定閱讀過《國防論》。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毛澤東做了一系列重要演講,後來這些講話整理成了一本書,叫“論持久戰”,1938年7月1日在延安的《解放》雜誌上正式發表,同樣成為指導中國軍民抗日的綱領性文獻。
即使是國民黨人也對《論持久戰》推崇有加。白崇禧在任桂林行營主任時曾號召國民黨軍官學習《論持久戰》,蔣介石也對該書十分讚賞,並將其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現在公允而論,《國防論》與《論持久戰》都是中國戰勝侵略者的重要理論武器。真應了那句中國的名言,“英雄所見略同”。
全面抗戰開始后,國民黨軍在日軍的凌厲攻擊之下,節節敗退。蔣百里再次發表《抗戰基本觀念》,斷言日本必敗,中國必勝。他在詳細分析中日兩國的國情之後鼓勵大家,打不了也要打,打敗了就退,退了還是打。無論打到什麼田地,窮盡輸光不要緊,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和它講和!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
事實上,中國抗戰的進程也如他預料的。蔣百里預測,在徐州一帶,中國軍隊將和日軍有一場大型作戰,後來,這裏就有了著名的台兒庄戰役。
1943年5月到6月,中國長江西陵峽口的石牌保衛戰,就是蔣百里在《國防論》中預言的中國對日戰爭中由守轉攻的戰略要點,後來事實證明果然如此。
正如蔣百里所料,八年抗戰中,日軍的進攻路線恰似按照蔣百里的事先安排,老老實實地自東向西前進到湖南,而後陷入中國泥沼式的持久戰中不能自拔,直到戰敗。在戰略上,蔣百里早已預言,日軍的失敗早在侵略中國時就已經註定,這一點與日本戰略家石原莞爾的觀點也是不謀而合。
可惜的是,為中國規劃了抗戰未來前景的蔣百里並沒有看到最後的勝利。1938年,蔣百里任陸軍大學代理校長,在遷校途中因操勞過度,於11月4日病逝於廣西宜山,之後就地殮葬,年僅57歲。噩耗傳來,舉國震悼,陪都重慶各界舉行公祭,當時的社會名流黃炎培、邵力子、張宗祥、章士釗等紛紛作詩以為祭奠,蔣介石親臨主祭。南京國民政府明令褒揚,追贈蔣百里為陸軍上將。抗戰勝利之後,其生前至交竺可楨大哭告先生曰:“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國戰勝矣!”
在30多年的軍事生涯中,蔣百里先後被袁世凱、段祺瑞、蔡鍔、黎元洪、吳佩孚、孫傳芳、唐生智、蔣介石等歷史風雲人物聘為參謀長或軍事顧問,顛沛於諸侯之間,但只是充當高級幕僚,終生沒有親自指揮過一次戰役。
在日本人眼中,中國有三個半軍事家:蔣百里排名第一,曾任蔣介石參謀長的楊傑排名第二,“小諸葛”白崇禧排名第三,剩下那半個就是做了11年“霸王”參謀次長的劉斐。還有一種說法,這半個是劉伯承,時任紅軍參謀長、紅軍大學校長的劉伯承,因為少了一隻眼睛,只能算半個。
蔣百里的三女兒,就是大家熟知的著名鋼琴家、歌唱家蔣英,蔣英的丈夫更加有名,他就是中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錢學森。
他有一個表侄女,曾經有無數少女被她的作品折騰得死去活來,他這個表侄女叫瓊瑤。
他還有一個遠房侄兒,老酒曾被他迷得神魂顛倒,他就是前面提到的金庸。
任我行提到那“三個半”,其靈感是否就來自那“三個半軍事家”?
金大師尚健在,能解惑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