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退休之後不必茫然

一、退休之後不必茫然

第一章如何泰然面對退休生活

晚年生活約有三十年,不必早早就有一份暮年心態。剛退休,正是可以調整自己的最佳時期。可以開始有意識地培養自己曾經忽視的愛好和興趣,拿出些時間結交以前顧不上聯絡的朋友。現在網絡如此發達,在網上找一找志同道合的人,與他們一道投入一些有興趣的社會活動之中,這樣能使自己保持年輕的心態。

離開幹了一輩子的工作崗位,想把精神寄託放到子女身上,結果發現這樣除了自怨自艾,很難奏效。在這一段我們會面臨各種問題,無法把握自己收入的多寡,不知能否足夠自己失能時養老;不想放棄返聘的機會,但是已經被安排照看孫輩;不知老了是否有人相伴;無法預料失能之後的生活狀況。我們又不同於自己的父輩,養老院的幾張床位、幾張麻將桌不足以打發我們之中的很多人。我們有精神文化需求,不滿足於溫飽,還要追求美好的生活。如何安排今天與未來,是個現實話題。

一、退休之後不必茫然

退休,便步入新的人生階段,社會地位、人際關係、生活氛圍、活動空間都會發生變化,只能逐步適應這些變化,不然有人就會坐立不安、情緒波動。能否順應這些變化、適應人生的新階段,對每個剛退休的人皆是一種考驗。

退休是人生的轉折,有人因不再承受工作壓力而獲釋放,心情大好;有人因失去工作這個生活重心而茫然不知所措。退休之後,無論誰都開始進入衰老的過程,這個過程大約有三十年。心理準備充足嗎,能否在失能前讓生命再燦爛一把、瀟洒一段?

當子女長大成人,我們開始步入初老階段。不同的人對退休的感受是不同的,之前工作繁重、壓力頗大的人,認為退休是解脫,是安全着陸,會為此慶幸;需要照顧第三代的人,有了發揮餘熱的時間;而還有一些人,習慣於工作,不曾建構起獨立的自我,退休之後便處於一種“無處安放”的狀態。也就是說,在逐漸步入老境時,退休的變化讓他們從內心到角色都出現種種不適應,調整是不可迴避的。

人進入老境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按聯合國新近的劃分標準,60歲至74歲為年輕老人,75歲至89歲為老人,90歲以上為長壽老人。初老之時很多人不曾意識到自己正在變老,我們年輕時依靠集體,到老了便想依賴子女,而這種想法並不現實。

由於我們多是獨生子女家長,早就習慣把大半的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退休之後我們更是在工作和生活上,不斷地在子女身上“發揮餘熱”。有人把全部精力撲到孩子身上,理所當然地把自己定位成照顧者,沖在子女前面。照看孫輩成了姥姥、奶奶的生活重心,一方面是出於愛,另一方面孫輩也承載了一種情感的寄託。

而對獨生子女來說,稀缺的不是關懷,反而是自由。成熟的兒女不可能繼續留在父輩的生活中,也不願意接受監管,父母初老生活中那種“無處安放”的狀態,從情感依賴到權力、角色的種種失落,會間接地給子女施壓。

記得還是在我上大學期間,60歲的老母親退休了。有一天我回家后,看到母親一副失魂落魄的神情,茫然不知所措,似乎不知道她的時光該如何打發,在那裏發獃。我很替她難過,就買了兩張電影票,帶母親看了一場電影。這是一場3D電影,人只要戴上一副特製的眼鏡,電影就變成立體的了。總算滿足了一下她的好奇心。

母親離開了工作崗位就全然找不到北了。父親病逝時,她只有49歲,沒有再婚,是工作填充了她大部分生命。母親對工作非常投入。記得有一次她生病發燒,父親讓她打電話到學校去請假,她堅持要上班,她說那天有一堂化學實驗課,要用到危險試劑,她不放心。她撐着病體,坐車去了學校。還有那年唐山大地震,夜裏電閃雷鳴,山搖地動。第二天一早,她一定要趕到學校去看那些化學藥品是否存放安好。我勸她別去,萬一瓶子碎了,會有毒氣泄漏,對身體有害。她堅持要去,說這是她的工作,是她的責任。我母親是受“五四”影響較多的女性,她從來都說,女人不能沒有自己的工作,不能依賴誰。她教了一輩子書,工作一生,不工作了便失掉了生命的支撐。

母親沒有什麼個人興趣愛好,沒有亟待投入精力的事業。一退休,立刻變得無所適從。終於在友人的幫助下,找到一份補差的工作,這才讓她那不知如何安放的靈魂找到了一份安穩。她又工作了好多年,直到70歲干不動了才回家。

退休之後失落的並非是個例。母親的好友本來挺盼着退休,以前每天備課、批改作業,周而復始,假期還要給學生補課,很想能停下來休息休息。可是一旦真的退下來,又不適應了。忙閑的巨大落差,讓她覺得生活好像缺了些什麼。日子太平淡了,儘管清閑,卻找不到真正的樂趣,感覺不到被需要,享受不到從心底里湧出的快樂。她不太情願如此,不想辛苦大半輩子,退休回家卻變得茫然空虛,不知道晚年如何打發。

這種失落可以理解,人會按慣性生活。改變,需要適應過程。退休,步入新的人生階段,社會地位、人際關係、生活氛圍、活動空間都會發生變化,需要逐步適應。能否順應這些變化、適應人生的新階段,對每個剛退休的人都是一種考驗。

退休之後把生活重心放到兒女身上,是自己茫然之中的一份寄託,很少有老人能從容得體地從子女生活中退出,重新反身回到自我。而初老後面是衰老、疾病,甚至是臨近死亡,我們應該對這些不利狀況有相當的應對能力。而我們這一代人年輕時沒有足夠的機會、資源、時間建構起完備的自我,沒有足夠的精神資本守護好自己的老年生活,退休之後,倒有時間可以補課,增加自己的精神財富。

想充實、愉快地過好夕陽歲月,以下幾招可能有用:

首先,退休后自設目標。人退休后,會因找不到人生目標和意義,身體及精神健康狀況下降。“目標感”對人的健康有益,人生有沒有追求,決定於心態,進而影響身體狀況。英國科學家在40~90歲的人群里做過一個七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沒有明確生活目標的比有明確生活目標的,病死或自殺的人數足足多了一倍;患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也多了一倍。

其次,物質老本固然重要,“精神老本”也不能少。有的退休老人就剩下大把時間,而缺乏精神生活。有些老人其實是想找一些事情來消磨退休的時光。老年,可能是人生中最孤軍奮戰的一段,兒女有很多事,也不可能完全理解人之將老的狀態。年輕時沒有很好地建構起自我的我們,會有某種程度的失落。如果能不計較報酬,選擇一份能繼續發揮餘熱的事做做也不錯。可以讓生活充實起來,精神上有寄託,心理上有平衡,經濟上可補充。這樣人生價值就能提高,身心繼續保持年輕,還能消除寂寞。有意識逐漸從各方面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可以付諸行動的有趣之事,不妨着手一試。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喚醒內在的力量:老年人自處心理手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喚醒內在的力量:老年人自處心理手冊
上一章下一章

一、退休之後不必茫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