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前言

當我們漸入老齡

不知不覺中“80后”獨生子女的父母已漸入老齡,在乎也好,無奈也罷,無論心理準備是否充足,都抵擋不住生命的腳步。完滿地走完生命的歲月,並非易事。中國的最大變數是超老齡社會的到來,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過2.3億,佔總人口的16.7%。中國老齡化程度已是國際標準的1.5倍,我們身陷其中。社會過度老齡化,將挑戰每一個人。

老齡化是世界趨勢,這與戰後嬰兒潮有關。二戰結束后,遠赴戰場的男人解甲返鄉,觸發了嬰兒潮。世界不少國家均出現了嬰兒潮。而中國的老齡化,一方面與1949年以後鼓勵生育有關,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人的壽命變。據民政部統計,到2020年,我國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將達1.67億人,約佔全世界老齡人口的24%。全世界四個老人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性別間的死亡差異又使女性老人成為老人群體中的大多數。

一個社會未富先老,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再過二三十年,滿大街將有很多老年人,而年輕的面孔越來越少,社會活力會因之不斷下降。當老齡化超過經濟發展的水平,會制約後續的經濟發展。一個家庭如果老的很老,小的很小,需要被照顧的人超過半數,而其退休收入不足以承受請一個全職看護,那麼這個家的收支就難以平衡。在發達國家,採用的是“接力”式養老模式,家庭贍養功能部分被社會機構代替。這種養老模式中,父母與子女間不存在贍養問題。我們生活在中國,對父母的贍養責任主要需要子女承擔,大家只有面對。

隨着社會過度老齡化,這一問題影響的不僅僅是政治與經濟,還有社會倫理問題。我們受社會保障、醫療保險、獨生子女政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能夠安排好自己的晚年並不易。局限之中的我們,每人都面臨種種選擇。每個人的心理、思維方式、文化觀念、經濟基礎、生活環境、身體條件皆不同,如何選擇自己的晚年之路,只能以快樂為準。晩年生活幸福與否,不在於活得長短,溫飽之後,與生活水平的高低也無十分直接的關係。

無論生活在什麼地方,國外還是國內,單住還是與子女同住,關鍵在於這份生活是不是自己想過的?怎樣的生活能讓自己放鬆、自在,心情舒暢,少些糾結?有人追求精神文化上的格局,有人追求健康和身心快樂,有人享受膝下承歡兒孫滿堂。只要是按自己的選擇,過自己願意過的生活,即便難,也會有一種生命的滿足。過得好壞,以快樂與否為準。

無論是初老的老人,還是進入了高齡的,人都逐步進入了一個衰老過程,這個過程約有三十年。這是一個緩慢的退行過程,真想把握好這一段歲月不易。我們可能不只會在心理上出現老人心態,身體上還可能開始“退行性”變化,只不過這個過程未必是突變,可能是在不知不覺之中發生的。在這個漫長的下坡路上,可否藉助這段激情不再、壓力變小的生命時段,讓我們充分體會生命的充實與幸福?有研究證明,人的判斷力在65歲時達到最好的時段。人生的下坡可以有更加開闊的視野,可以深刻而平和地看待各種事物。

面對老年,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對待,一些具有特殊技能、有自己事業的老人,在他們的日程表中,沒有排下“老”字,七老八十在他們那裏雲淡風輕,眼前有遼闊的世界,有忙不完的人生耕耘。他們與百歲相比,自甘小輩。還有一些在溫飽線上努力的老人,還在田裏勞作,還在寒風酷暑中堅持,變老的無奈也只有被擱置在生存之後。

而一些退休老人,以家庭為初老的港灣,那他們要面對的是宗法血緣社會的逐步改變。大家族已經變得稀有,核心家庭成為主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婚不育。超穩定的家國結構,別看穩穩噹噹地延續了幾千年,但是轉眼就被社會轉型打破。老人在家庭中的作用越來越邊緣化。幾千年來,一直是子輩依賴父輩建家,父代依賴子代養老。而當我們步入老境時卻發覺,我們所面對的已經是雙重價值標準。

似乎購房、養育後代之類,理所當然地由父輩承擔,可事實上“父為子綱”的這一頁已經翻過,子輩的個人意見獨佔鰲頭。要父母出錢出力,但不需要他們拿主意。雖然輿論提倡“尊老”“敬老”,但是潛意識之中的“恐老”“厭老”不可能不泛上來。無論是知識結構的滯后,還是體能的退行,都有可能給老人帶來不被尊重的後果。以前傳統的“孝道”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時代變了,傳統的養老方式面臨著諸多不適,養老金未必足夠退休老人面對一切問題,養老仍然由下一代人負擔,而子輩要承擔子女教育和自身生活壓力,有時會因之而焦慮。傳統的養老觀念在雙重標準中出現裂隙。

獨生子女們面臨諸多壓力,競爭往往使他們精力透支。他們一方面希望得到家庭無償的援助,另一方面又力圖迴避自己的父母已漸入老境,自己反哺無力。兒女需要支援,高齡的父母需要看顧,可父母剛一退休往往發現自己在代際夾層之中左右不適。如何分配精力,如何處理自己的意願與他人需要的關係?你多少會覺得在未能做好充分的準備之時,時光已經悄無聲息地把人帶入不好掌控、無法自拔的尷尬境地。

人們在退休后的二十年間,會迎接第三代新生命、送別上一輩老人。當我們從忙碌中緩過來,自己可以喘一口氣時,卻感到茫然。目前中國的“空巢”家庭已經達四分之一。對子女的身心依賴,並非憑理性就能輕易做到很得體地退出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設法保持有尊嚴的晚年生活,直至離世。

社會變化極快,兩代人知識結構各異,下一代獨立意識頗強,如何面對不大願意和您多做交流的子女?時代把獨生子女的父母推到尷尬的位置,獨苗從小被過度呵護,未養成照顧別人的習慣。兒女把孫輩放到首位,然後是彼此看顧;他們希望利用家中的資源,卻沒有太多精力顧及父母的身心需求。如果您覺得失落,只有努力自救。

老年期是人生的喪失期,不僅會失掉金錢,還會喪失配偶,更重要的還會喪失健康,但無論如何別喪失生存的意義。我們多做些自己認為有意義、有價值的事,做一件算一件。在平和的心態中走向衰老,把人生最後一段路走好。敬老、助老、養老指望社會將很被動。自敬、自助、自養會在我們之間發生,未來的養老創新必然帶來社會的系列變革。我們中的大部分人會成為社會的積極力量而不是負擔,有尊嚴地消費自己的餘生。

夕陽西下,老年人會像流沙被風吹散,會失去親人,喪失健康,甚至喪失價值感和人生的意義。而暮年將至,性與愛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減緩生命的喪失。無論如何,人生一路會藏匿着無數驚喜,只要往前走就有可能挖到寶貝;如果停滯不前,連想像力都會餘額不足。一起努力嘗試一下,或許能再次找到生命的價值。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喚醒內在的力量:老年人自處心理手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喚醒內在的力量:老年人自處心理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