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解離婚之後的孤獨
二、化解離婚之後的孤獨
老年的夫妻,生命有可能會枯竭到只剩彼此可以依靠。當另一半離世或與之分手,承受孤獨是必然的。這時就看自己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了。如果是離異,法律程序並不拖泥帶水,而親情關係割捨之後的傷口,則需要時間來癒合。當走出令人壓抑的破碎家庭,回望時,它轟然倒塌了,站在人生的廢墟上,年邁而孤單的自己四下環顧,會茫然失措。
我們無法改變任何人,當原有的生活成了桎梏,只能勇敢地脫離它,按照自己能夠接受的方式去生活。只有這樣,未來的生活才會出現隱約可見的光亮。人無法再生,遇到傷害,需要及時止損,果斷採取應對措施是正確的選擇。止損的目的是讓怨恨終止,讓廢墟上重綻鮮花,讓暮年之路變得平坦舒服。
離婚本身無法給人溫暖,只能讓人停止在婚姻中繼續受傷;你並非是去找尋孤獨,而是主動遠離被傷害。重要的在於自己如何取捨。住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68歲的阿麗莎,她結婚42年,共育有三個子女。她丈夫切特是一位醫生,阿麗莎從事自由藝術創作。他們的收入不錯,生活也平穩。但是,阿麗莎一直覺得丈夫多年來眼裏只有工作,把家放在可有可無的位置,不僅對她冷漠,而且對子女的教育更是不聞不問。阿麗莎覺得自己像一個單身母親,很是苦悶。但是她一直忍耐,因為她覺得應該為孩子着想,讓他們有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
子女陸續離家后,有的已經開始組建自己的家庭,面對“空巢”的阿麗莎開始考慮自己以後的生活。她不想繼續在無愛的婚姻里煎熬,太痛苦了。於是決定離婚,重新開始以自己為中心的生活。離婚後,她覺得擺脫了覆蓋在身上多年的冰冷和壓抑,暢快了許多。她整理了因為照顧家庭而耽誤的創作草稿和構想,成立了家用藝術陶器製作室。在自由自在的忙碌中,阿麗莎找回了遺失多年的樂趣。
當然也有不明就裏,在懵懂中像木頭人一樣“被”離婚的人。這種被動會使人感覺孤獨,無端傷感,有時甚至莫名流淚。如果已退休,衣食無憂,又不必帶第三代,應該享受生活,享受生命了,可是還是覺得並不快活,那與離婚後自己的感覺有關。
有一位女性說:“外人看我總覺得很光鮮,殊不知我心裏很苦。我的確不缺錢,想買什麼就買什麼,能滿足自己。我有兩處住房,住在城裏也行,住在郊區也行。我這人比較好面子,不想對別人訴苦,有事就自己忍着。我和老公協議內部離婚。他混得不錯,有錢、有地位,有女人取悅於他。他對我早已談不上忠誠。我們兩個打也打了,吵也吵了,一切都說明白了。他說他不想離婚,也沒打算再結婚。他的私生活不要我干預。他說給我錢,讓我出國。我們只有一個女兒,她留學加拿大。他說讓我也去加拿大,一來陪陪女兒,二來也省得留這兒如此鬧心。我不想走。我已經50多了,外語又不好,出去闖天下,這滋味未必好受。所以我選擇留在這個我熟悉的家園。
“分居之後,我突然意識到,以往的那些年,女兒在身邊,無論如何都是一家人在一起生活,有嬉笑打鬧,有爭爭吵吵,亦有分分合合。無論到哪裏心總有牽挂,有念有想。如今走的走,分的分,一切都已支離破碎。有時會被濃烈的孤獨感所吞食。不知道誰能讀懂我,也不知道和誰去交流,我感到一種被孤獨咬噬的痛苦。我不想總被孤獨地拋入茫茫黑暗中,伸手不見掌,連喊聲都沒有迴音。這種被吞噬的恐懼與孤獨,以及不知所措的茫然,快把人憋死了。”
這樣的離婚就談不上止損,而是繼續受傷。她所需要的是停止這種沒有意義的回憶。所有的過去都是和一個對她不負責的人一道構成的,再美好也不用回味了。回憶代替不了現實,這個丈夫只是名義上的,不會再帶給妻子快樂與幸福。停止回憶往昔,去找一種對自己生命有意義,讓自己快樂的活法。
孫中山的原配夫人叫盧慕貞。她和孫中山並非自由戀愛結婚,但也算婚姻美滿,生下了兒子孫科和女兒孫延、孫琬。盧氏自幼纏足,個性內向,孫中山各處籌募經費開展革命時,她未曾相隨。孫中山被推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一個半月後盧慕貞攜兩女搭乘英國郵船自南洋檳榔嶼到上海,受到歡迎,被譽為“中華民國國母”。后在兒子孫科的護送下抵達南京,與國父團聚。“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流亡日本,宋耀如一家也遷避扶桑。從美國讀書歸來的宋慶齡到日本與家人會面,見到了她敬仰已久的中山先生,並開始擔任中山先生的英文秘書。兩年後孫中山與宋慶齡在日本相愛。孫中山反對納妾,於是寫信徵求盧夫人意見,是否同意離婚,並申明離婚的理由。盧夫人在回信中寫了一個“可”字,同意離婚,並對友人說:“我常識唔夠,更唔識英文,我又纏腳,行動也不便,我怎可以幫到先生呢?”
離婚後,盧夫人一直蟄居於澳門。她一生與丈夫及子女皆離多聚少。她為了成全丈夫與女秘書的戀情,引身而退。盧夫人心地善良、純樸,但理解孫中山。她不但同意離婚,還表示可與宋慶齡以姐妹相稱。她還告誡比宋慶齡年長的兒子孫科要尊重宋慶齡。孫中山還有一個粉紅知己陳粹芬,盧慕貞與她也相處融洽。晚年時,盧慕貞住澳門,陳粹芬住石岐,二人常相聚,互相慰問、談心,情同姐妹。
面對命運來襲,確有自己如何解讀的問題。雖然盧慕貞是舊時代的離婚女性,也是被動離婚,但她能深明大義,有取有舍,便會坦然面對痛苦。充滿意義的生活方式能提升一個人生活滿意度,提升恢復力,減少憂鬱。反之咀嚼痛苦,就很難自拔。如果當離異的悲痛降臨到頭上,分散一下自己的注意力,做一些自己需要去做的、有意義的事,會讓自己活得舒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