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怎麼做,不合群的孩子才合群?

爸媽怎麼做,不合群的孩子才合群?

爸媽怎麼做,不合群的孩子才合群?

孩子是否善於同別人打交道,在人群中人緣如何,對他以後的學習和人生的發展有着很大的影響。

有研究分析表明,從小善於與人交往的孩子,不僅容易與人相處得比較融洽,而且可以從其他人那裏學到一些更廣闊的知識。如果孩子過於封閉自己、不愛與人交往、在同學中的人緣不好,都會影響孩子的交往能力,使孩子無法適應複雜多變的社會,更有甚者,會讓孩子形成孤僻、抑鬱、偏執等心理障礙。

徐濤是個安靜的男孩子,每天上學放學都按時回家,學習也從來不用父母操心。上初中以後,徐濤基本上還算比較懂事聽話。但徐濤媽媽卻發現孩子整天待在家裏,周末也基本上待在家裏,從來都不出去玩,也沒見他帶同學回家。有一次,媽媽在下班的路上碰到了徐濤的老師,老師對徐濤媽媽說,徐濤在學校里不太喜歡與同學交往,在同學中人緣也不好,同學也不太願意與他一起玩。媽媽才明白徐濤整天都待在家裏的原因。

人是具有社會性的,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與他人的聯繫,心理的健康發展同樣離不開群體的影響。特別是孩子,他們只有在群體中才能感受到快樂。因為當孩子融入群體之中的時候,他不但能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和平衡,他的困惑和痛苦通過與人交流也會得到化解。因此說,孩子只有融入群體,他才能自覺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去適應社會的需要,才有更多的機會去學會生活,享受快樂……可是,不幸的是,許多孩子由於生活的限制和學習的壓力,失去了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合群的需要無法得到滿足,久而久之造成心理上的孤獨與寂寞,產生許多心理問題。

不合群的孩子往往性格內向、孤僻、多疑、冷漠,在人格的發展上存在着一定的障礙,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很大。

因為缺乏與同齡人的交流和溝通,不合群的孩子常常有着更多的困惑和迷茫,容易形成對社會和自己的不合理看法,產生自負或自卑心理,或者患得患失,情緒的波動比較大,心理承受力差,甚至容易走向極端。

曾有一個讀初中的孩子,從小母親備加呵護:一個人出門怕出事,跟別的孩子玩耍怕被欺負,班級活動怕影響學習。在母親的精心安排下,他猶如生活在“一塵不染”的真空裏。可是,進入青春期以後,他的苦惱逐漸增多,學習漸感吃力,又總是形隻影單,心靈的孤獨使他常常自卑自嘆。一次,因為考試不理想他被母親說了句“你越來越沒用了”,於是他覺得自己“活着沒什麼意思”“是個多餘的人”,結果吞下大半瓶安眠藥自殺,幸虧發現得及時,才保住他的生命。

不合群的孩子在人際關係上也會出現明顯的障礙。由於缺乏正常的人際交往,他們往往不懂得理解和尊重別人,不知道寬容和謙讓,有的甚至不會應酬平常的人際往來,不僅給自己帶來許多麻煩,還會造成適應社會的困難。

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合群意識。所謂合群,不僅僅是指和眾多的人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能適應群體,把自己有機地和群體結合起來,被群體中的人認可和歡迎,在群體中得到快樂。合群更多地表現為孩子的一種主動性的行為。當孩子融入群體之中的時候,他才會有集體榮譽感,才知道什麼是團結協作,才真正明白競爭的意義,才更懂得生命的價值。

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父母要經常與孩子為伴,不僅擴大了孩子的社交活動範圍和交際內容,影響孩子的社交興趣和需要,還有助於孩子積累社交經驗和社交技能。要培養孩子合群,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比如,全家人的和睦相處,不以孩子為中心,不事事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不讓孩子凌駕於父母長輩之上。同時,父母也要尊重孩子,切忌隨意打罵、訓斥,要讓孩子在平等和睦的家庭氣氛中形成合群的性格。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不打罵、不寵溺,剛剛好的教養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不打罵、不寵溺,剛剛好的教養力
上一章下一章

爸媽怎麼做,不合群的孩子才合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