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計劃性,讓孩子做事有條理

訓練計劃性,讓孩子做事有條理

訓練計劃性,讓孩子做事有條理

亮亮是個活潑好動的小男孩,細心的媽媽卻發現亮亮做事有點盲目。比如畫畫,亮亮總是拿起畫筆,想都不想就左一個圈、右一個圓的,問他畫什麼,亮亮總是搖搖頭說:“哎呀,別問了,我也不知道畫了什麼!”

周末,鄰居浩浩來家裏玩,他們一起堆起了積木。不一會兒,浩浩就搭了一座漂亮的紅頂屋。回頭看看亮亮,只見亮亮煞有介事地拿着積木堆來堆去,可是一直擺到最後一塊積木,也沒看出亮亮搭的是什麼。浩浩問:“亮亮,你這是什麼呀!”“我也不知道搭了個什麼。”看着浩浩搭的漂亮的小房子,亮亮心裏又是佩服又是難過。

生活中,類似的場景想必爸爸媽媽們並不陌生,做事沒計劃的孩子總是會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比如:

早晨一起床,孩子就把房間翻得一團糟,你問他在幹什麼,他很着急地告訴你:“我的襪子呢?媽媽,快幫我找找,馬上要遲到了。”

還不到月末,孩子常常會低着頭對你說:“媽媽,我的零花錢花光了。”你問他:“那麼多錢,你是怎麼花的?”孩子很委屈地告訴你:“我也不知道,花着花着錢就沒了。”

每到考試臨近的時候,孩子就會忙成一團,早晨起大早背書,晚上複習功課到深夜。你勸孩子要注意身體,他會委屈地告訴你:“我還沒有複習完呢,我要是早點複習就好了。”

凡此種種,無不是令家長們頭痛的問題。其實,要解決這些問題並不難,最好的辦法就是教會孩子做事有計劃性,即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有具體的時間規定,有準備、有措施、有安排、有步驟。

壯壯因為學習成績不好,常被同學們嘲笑,又因為壯壯很活潑好動,老師也對他感到頭痛。每天在學校里,壯壯都有種度日如年的感覺,為了減輕自己的痛苦,他不願意去上學。媽媽知道這種情況以後,幫他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幫他做了學習計劃,並對他說:“爸爸媽媽不要求你一開始就能拿第一名,按着學習計劃做,每次進步一點點就可以。”

在媽媽和學習計劃的引領下,壯壯漸漸地喜歡上了學習……

由壯壯的事情我們可以看出,對於孩子來說,做事有計劃是非常重要的。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幼兒期是各種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從小培養孩子做事有計劃、有條理,對孩子終身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是十分有益的。反之,如果忽視這方面的培養,則是為盲目、紊亂的不良行為開了綠燈,一旦形成習慣則很難糾正。

那麼,爸爸媽媽們應該怎樣培養孩子做事的計劃性呢?

(1)為孩子提供有計劃有條理的環境與榜樣

爸爸媽媽首先應做到做事有條理,讓孩子耳濡目染,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培養孩子做事有計劃性的前提。

(2)有意識地讓孩子參與討論一些事情的計劃安排

比如,周末的活動安排可以讓孩子參與討論:上午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家務,下午去少年宮,然後去看爺爺奶奶……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如果孩子的意見合理,則予以肯定,如果孩子的意見不合適,則可幫他分析。如,孩子提議先看爺爺奶奶再去少年宮,則幫他分析,少年宮有一定的時間限制,晚了不能入場,所以還是先去少年宮再看爺爺奶奶。這樣的討論可以使孩子明白做事為什麼要有計劃,怎樣做事才算有計劃。

(3)藉助收拾物品訓練孩子的條理性

爸爸媽媽做內務整理時,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做小幫手,這是培養孩子勞動觀念與技能的途徑,也是一個讓孩子親眼觀摩父母分類擺放、物歸原處、井井有條的好習慣的機會。在熟悉了大人衣物、用具、書籍等東西的整理方式后,父母可以給孩子買幾個整理箱和一個抽屜式文件櫃,讓孩子嘗試着整理自己的玩具、用品,學會做標記、貼標籤、分類放、擺整齊,以後逐步拓展到自己收書包、擺書架、理衣櫃,再到自己準備活動用品等。如果你能夠持之以恆地影響與培育孩子,孩子就會從收放物品中體會到條理性的意義與技巧。

(4)讓孩子在活動體驗中調整計劃

孩子的生活經驗較少,所做的計劃未必合乎情理,爸爸媽媽不要急於求成。不妨讓孩子在活動中體驗,從結果的反饋中去調整計劃。比如,一家人要去旅遊,可以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帶哪些東西,孩子的安排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不周全,爸爸媽媽暫且不要代勞,讓孩子在旅遊時體驗,孩子可能會感受到單肩包老是滑落不適合行走,吃的東西帶得太多會很累贅,沒帶玩的東西很無聊,不帶飲水實在渴得慌,等等。回來以後,與孩子交流這些體驗,孩子一定能夠從中受益,這些被整理的生活經驗就可能被孩子用到下次旅遊計劃中,從而自然地對原有計劃做出調整。

(5)注意持之以恆

一個習慣的形成關鍵在持之以恆,因此應經常堅持對孩子計劃性的要求,並強化這種要求。在孩子有計劃地做事並完成的時候,應給予鼓勵,並使孩子意識到計劃與效果密切相關,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習慣於做事有計劃有條理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不打罵、不寵溺,剛剛好的教養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不打罵、不寵溺,剛剛好的教養力
上一章下一章

訓練計劃性,讓孩子做事有條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