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並傾聽孩子,跨越親子代溝
理解並傾聽孩子,跨越親子代溝
父母和子女最常出現的問題便是“代溝”。由於父母和子女所生長的背景以及教育程度不盡相同,因此,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差距,既然差距不能避免,為何不去適應彼此的差距,喜歡這樣的差距,然後接納差距呢?
所以,當父母與孩子出現代溝時,應具備如下的看法:
1.代溝不是壞事,反而代表一種進步,只有在進步的社會中才會有這種現象。
2.青少年在這段時期應完成的使命便是“建立自我”“完善自我”。所以,當子女和父母意見不同,表示他開始有一套自我的想法,只要有道理,父母都應該幫助他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3.或許子女現在的意見與父母不同,但不表示永遠不相同,等到他成熟起來,或為人父母時,就會體會到你的苦心。
如果我們把“代溝”看成是一種良性的衝突,有助於親子之間的了解,則不失為增進彼此關係的妙方。
我們接觸過一些美國教師的家庭,他們父母子女間善於交流思想,討論問題。這一點很值得國人學習。同時,我們深感父母應該多學會一些說理工作。
我們認為爭執的原因就在於兩代人之間缺少溝通,所以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是對孩子發揮影響的首要條件。
一些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自己生,自己養,每天生活在一起,還用了解嗎?其實不然,孩子身上尤其是心理上每天悄悄發生的變化,如果不精心對待的話,父母並不能了解。
這是父母與孩子的天然差距所決定的。
父母與孩子的差距首先是由心理發展水平引起的。由於兒童的感覺、知覺、思維等尚未發展成熟,他們對外界的感覺與成人是不同的。比如同樣是看電視劇《魯西西的故事》,當魯西西趴在床上哭時,成人看到“魯西西受了委屈,很難過”,但一個4歲孩子“看到”的卻是“魯西西不是好孩子,她穿鞋上床”。
有關兒童心理學的書籍里有充分的理論根據說明,成人與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有多大的差距。
其次,兩代人的知識差距、生活經驗的差距以及對新技術適應能力的差距等都有可能造成代際隔閡。
作為父母,你也許會無奈地發現,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權威性下降了,孩子“人不大,心不小”,樣子還挺張狂。這是今天許多父母都曾碰到的難題。退回幾十年前,父母對孩子幾乎有絕對的權威性。他們喜歡說:“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
在今天,你敢說你比孩子知道得多嗎?信息化社會動搖了長輩的權威地位。情況不僅僅如此,計算機時代是成人與孩子同步進入的,而孩子往往比大人掌握得更快,知道得更多,至少在這個領域父母開始失去自己的權威。
至於說到孩子的張狂,假如你的孩子在10至20歲之間,完全是正常現象。10至20歲是國際學術界認定的青春期。
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在1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崇拜期,2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輕視期,30歲之前又變為對父母的理解期,40歲之前則是對父母的深愛期,直到50歲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
因此,10至20歲之間是代際衝突最為激烈的時期。從兒童期進入青春期的少年階段,孩子最重要的心理現象是“自我意識”的強化。他們渴望獨立又屢屢失敗,常以苛刻甚至挑釁的目光審視父母和社會。但是,代際衝突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意義,它是社會前進的基本形式之一。
當然,父母的權威主要來自人格的魅力,而不是知識。不過,如何對待新知識和新信息,尤其是如何對待走向新世紀的下一代,往往成為兩代人能否和諧相處的關鍵。當你不接納下一代時,兩代人的關係極容易雪上加霜,而當你接納下一代時,兩代人都會生機勃勃、富有活力。
總之,作為成熟的父母,應當是善於與孩子溝通的,即善於發現孩子在想什麼在幹什麼。當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難以理解的事情時,父母不應當即質問或訓斥,而應平心靜氣地思考一下:孩子的行為是否有合理性?如果缺乏合理性,又是為什麼?經過這樣的思考,父母就更容易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恰恰是教育的成功之道。
不少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與孩子溝通為什麼那樣難呢?
兒童教育專家為父母提出以下方法:
1.設身處地為孩子着想,這是父母與孩子良好溝通的第一步
父母也是人,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希望別人能夠明白我們內心的感受,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呢?孩子也是人,他們也同樣希望別人明白自己內心的感受,也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
2.傾聽是父母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最佳策略
如果父母願意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他們的意見或情緒,這實際上就是對孩子的尊重。父母要做到真正傾聽孩子的心聲,應該注意:
(1)和孩子交談的時候要暫時放下手上的事情,專心地交談。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父母的愛心。
(2)父母要清楚傾聽的目的。傾聽就是要真正了解孩子的思想和感受,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把自己的心事說出來。對此,父母應該表示理解而不是要批評。
(3)父母要認真體會是不是聽到了孩子的心聲,孩子對自己是不是沒有保留了。
(4)父母要幫助孩子更深入、更具體地去面對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