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隔代嬌慣”把孩子寵壞
謹防“隔代嬌慣”把孩子寵壞
有一幅漫畫:孩子做了壞事,爸爸拿着鞋底子追着,要教訓孩子;爺爺亦拿着鞋底子緊跟其後,要教訓孩子的爸爸。漫畫刻畫得入木三分,叫人看后拍案叫絕。
還有這樣幾個實例:
其一,小姨子家的孩子愛吃零食,因而不好好吃飯,飯菜都端上桌子了還在那兒磨磨蹭蹭東遊西逛,妹夫決定治一治孩子的這個毛病,並採取相應的措施限制他吃零食。這時孩子爺爺說話了:“別人家孩子都吃,為啥不讓我大孫子吃?你爸捨不得給你花錢,爺爺這兒有。”當孩子吵着要吃零食時,爺爺二話不說就去給買了一大堆。妹夫在說這件事時,一臉的無奈之色。
其二,弟弟讓看了兩個多小時電視的孩子關上電視寫作業,孩子衝著他沒好氣地罵了一句,弟弟嚴厲批評孩子沒教養,我們家老太太卻在一旁說話了:“別說了,他比你小時候聰明,你這麼大時還不會罵人呢!”
有個朋友,孩子剛上幼兒園,死活不願意去,每天早上真是能拖就拖啊,送他去上學真要費好大的力氣。爺爺奶奶心疼孫子,就不讓孩子去,說自己看孩子,比幼兒園還周到呢。朋友責問父母:“你能教他知識嗎?你懂得拼音嗎?”結果惹得倆老人非常不高興。但最後,無論孩子怎麼哭鬧,不管他耍什麼伎倆一拖再拖,爸媽還是堅持把孩子送到了幼兒園。而有些父母,因為孩子哭鬧,爺爺奶奶反對,就沒有送孩子上幼兒園,乃至學前班都沒有上。結果,上了一年級之後,孩子不會學習,不知道團結,沒有跟小朋友的交往能力。到這時,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都傻眼了。
諸如此類,屢見不鮮。在當今家庭,有不少兒童從小是被寄養在長輩家中的,因此與祖父母、外祖父母關係密切,而與父母相對要疏遠一些,甚至有些祖輩與孫子們,在某種程度上還成了互相間的精神寄託。這種祖輩對孫輩超乎對子輩的感情,俗稱“隔代親”。老人對孫輩的疼愛,大大超過父母對子女的疼愛,僅用血緣關係解釋還不夠,其中還有心理上的原因。孫輩猶如日之東升,祖輩恰如夕陽的餘暉,他們之間有相同性,更有互補性。俗話說“老小孩”、“小大人”,就是說這隔代人相同之處;祖孫在一起,幼者受到愛撫,長者得到歡樂,他們之間互相補充了中間一代人由於工作家務繁忙而留下的時間空間的空白及遺缺,這就是形成隔代親的一個重要原因,由於年齡的關係,父子輩在生活觀念等問題上更多地具有自己的主張而易產生隔閡、矛盾,甚至衝突;而祖孫輩之間則互不設防,所以更易親近,這無疑也是形成隔代親的重要因素。
有人認為,“隔代親”有三大優點:一是對孫輩的發育成長有利,很多“神童”就是得到了知識經驗豐富的祖輩的超前引導才脫穎而出的;二是對子輩有利,子輩忙於工作,孩子由祖輩接去教養,得以解除後顧之憂,專心於事業;三是對祖輩有利,不僅可以解除孤寂,從孩子的成長中獲得生命活力,還可為老有所為、發揮餘熱提供機會。這種與孫輩玩耍遊戲的天倫之樂對幫助老人保持健康和積極向上的心態大有裨益,“隔代親”的優越性儘管不少,但也帶來了很多不利於兒童健康與成才的“隱患”。
其中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就是教育觀念的不統一,彼此間溝通配合較少,導致在教育孩子方面形成漏洞,其後果是孩子很容易鑽管理和教育的空子。因此兩代人育兒應該統一要求,不能各行其是。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要求嚴格而爺爺奶奶放縱,孩子會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地耍小聰明,無法形成規律的習慣。
事實上,只有全體家庭成員堅持一致的標準要求,日積月累透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行為意識才能“定型”。那時孩子會認為他做的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會主動地去做,慢慢形成了習慣。反之,如果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之間的教育存在分歧,一方面孩子會感到無所適從;一方面他們會覺得自己有所依仗,因而隨性而為不肯按爸爸媽媽的要求做事,當爸爸媽媽的態度嚴厲時,他們又會感到被壓制、強迫,更不願意去做,自然很難形成積極主動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