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離不開遊戲
第六章
享樂和發展
◣人在遊戲時腦電波處於α狀態,這是與禪修催眠相同的狀態。
◣玩遊戲可以預防心理問題,也可應用於心理治療。
◣幼年期缺乏遊戲的經驗將導致成年後的社會適應不良。
◣幼兒在遊戲中享受的程度越高,對自由的體驗越強烈,由遊戲所帶來的發展收益就越大。
◣自然遊戲漸漸遠去,帶走的不僅是純粹的快樂,還有健康的身體、人與人之間的密切合作、人與自然之間的親密接觸。
◣自然遊戲中成為“老大”的人物,需要綜合素質和魅力,並非僅靠“級別高”就能受人仰視。
◣現在缺的是什麼遊戲?自然遊戲與非自然遊戲的七大“對決”。
人人都離不開遊戲
研究表明,脊椎動物中的鳥類和哺乳類都有遊戲行為。比如我們日常可見小狗喜歡玩球,小貓喜歡玩線團,猴子喜歡玩盪鞦韆。而且研究還發現,懂得玩複雜遊戲的動物,其大腦也比較發達。比如海豚、黑猩猩、鸚鵡、大象、北極熊等,它們的遊戲相對比較複雜,這表明它們智商較高。此外,一些必須依靠群體狩獵捕食的動物,如狼、狗、獅子等,它們組織內的個體之間的聯繫相對比較密切,它們玩遊戲也玩得精彩。
動物的遊戲是浪費精力和時間的嗎?絕對不是。
動物玩遊戲是對未來生活的排練或演習,有利於它們從小熟悉未來生活中必須掌握的各種“技能”,以及它們未來在動物社會中將結成的各種關係。正是在遊戲中,動物們知道了自己能力的高低,知道了自己在種群中可能達到的地位,如,猴子通過多次的跳躍遊戲,弄清楚了自己究竟能夠跳過多遠的山溝。
同時,動物天生有娛樂精神。越是進化程度高、智力發達的動物,這種“自我娛樂”天性越強。這種天性是動物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因為通過遊戲活動,動物能在緊張的競爭生活中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調劑。
此外,動物在遊戲過程表現出的創造性、自我限制能力、謀略行為……十分讓人費解,動物學家們也沒有完全弄明白。如兩頭幼獅在搏鬥廝打,一頭幼獅斗敗而逃,另一頭則緊追不捨,猛撲上去,把對手壓倒在地,露出利齒,像要撕咬對方的喉嚨……其實它會控制自己的力度,使其僅限於遊戲,而不會置對方於死地。它如何做到如此自製,科學家也不知道。
所以,“玩”是包括人在內所有脊椎動物的專利。人更懂得玩,更能玩出花樣,人類遊戲的意義當然也是基於以上所說的,但同時更為深遠複雜、更有創造性。
人類遊戲的範圍極其廣泛,如正規的競賽類活動(足球賽、乒乓球賽等)、日常的規則遊戲(捉迷藏、搶椅子、下棋等)、休閑活動(爬山、旅遊等)、和孩子一起玩的遊戲(親子遊戲、和孩子一起瘋等)、消遣活動(打牌、打電腦遊戲等)、節慶活動(賽馬會、潑水節等)及其他興趣類活動(聽音樂、自由繪畫等)。
遊戲的功效
人在遊戲時的腦電波
當你累了,躺在床上休息,進入了一种放松的狀態,可以肯定的是:這種狀態雖能讓我們遠離外界信息的干擾,但它談不上專註;而當你埋頭考試或工作時,你會進入全神貫注、高度專註的狀態,此時你神經緊張無法深度放鬆。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最佳的學習狀態”,它出現於“心跳、呼吸頻率和腦波流暢地同步之時,此時身體是放鬆的,而頭腦注意力集中並準備接收新的信息。”
——心理學家羅扎諾夫
但如果我要你同時進入這兩種狀態呢?既想深度放鬆同時又高度專註,這聽起來有些矛盾吧?
是的,在生活中很多時刻要想兩者兼而有之,使這兩種情況完美地同時呈現,可不是輕而易舉的。但矛盾事物總有統一的時候,這就是下面我要描述的。
我們在遊戲時,就能進入這聽起來似乎不甚相容的境界,這時我們的身體處於一種特別放鬆的狀態,這种放松並不是準備去睡覺時的昏昏然,反而是一種“放鬆的覺知”。此時我們大腦活躍,靈感不斷,腦電波處於α波狀態。
這個α波狀態是對學習最有利的“頻率”,要想輕鬆高效地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很重要的一步,就是使每個人在“適當的波長”上學習。
處於α波狀態時,腦內分泌“腦內嗎啡”,讓人覺得愉快,並且會提高神經細胞之間信息傳遞的速率和效率,人的身心一體。這種信息傳遞的變化也會影響體內免疫細胞,促進人的身體健康。
在這種狀態下,人的內外融為一體,現在和過去連為一體,人的思路變得特別流暢,神經細胞之間常常催生新的連接,為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提供了條件。
同時,腦的各部分處於協調工作的狀態,意識和潛意識之間消除了阻隔,人成為一個完整的存在,所以遊戲也能催生人的潛能噴涌的狀態。
大量的研究課題顯示,為了有效地學習,我們甚至可以通過某些方式將大腦調到α波頻,而聽音樂是其中最有效的手段。
美國紐瓦克工程學院(現為新澤西理工學院)的兩位教授,曾調查了在市場推出熱門商品的企業負責人,並將其推出熱門商品的來龍去脈做成報告。報告結果指出,開發出暢銷產品的負責人,大多數是私底下藉由自我控制法或是冥想法來達到α波的強化者,或是傳授強化α波方法的研討會的參加者。
與遊戲相通的禪修和催眠
事物之間都是相互關聯的。在遊戲狀態中,我們同樣可以品出禪修的意味。
禪修並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境界,不是諸佛或上師由外界安插到我們內心的某種東西,也不必耐着性子緊繃身體在那兒打坐,一味地執着於靜坐靜修。
我們所有人都擁有禪定的能力,它已然存在於心,只是我們沒有很好地應用它而已。就像一個開悟的禪師入聖之後,仍然必須過一個平凡人所過的生活,做平常人所做的事,而不是四處施展他的“神跡”。
大珠慧海禪師與源律師的對話
源律師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
師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師曰:“飢來吃飯,困來即眠。”
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
師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思慮);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
所以不同也。”
律師杜口。
所以,禪意不在別處,就在日常起居當中。只要是做到專註一境不散亂,保持放鬆而且敞開心扉的狀態,那麼一切行、坐、住、卧,都可以成為禪定狀態。甚至我們專註地工作,有覺性地做事,那也是禪修。
由此可見,禪定指的是一種深度放鬆又高度專註的狀態,只要一直保持這種狀態,無論靜動,都是禪定。禪定正是在進入狀態時與遊戲相通。
還有一個狀態也與遊戲相通,那就是催眠。沒有人能完全說清楚催眠術到底是什麼,但不影響我們去用它。催眠狀態是一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精神狀態,給人一種專註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帶領我們進入潛意識,而不像平時那樣,大部分時間由意識主導。意識會對自我有要求,而潛意識才是內心真實所在。
催眠,可以改變腦電波狀態,讓人從清醒狀態即β波狀態,進入α波狀態,在意識和潛意識之間架起一座橋樑。
當你看見一個天真孩童心無雜念地投入遊戲,他就是在禪修,這就是一幅充滿禪意的畫面。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一個簡單的遊戲狀態,就有如此多的內涵,居然能和貌似神秘的禪修、催眠、冥想等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僅如此,孩童的遊戲狀態更因其純真天然,不着一絲污跡而益發顯得珍貴。
所以,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讓孩子盡情地投入遊戲的世界呢?
當然,遊戲不僅會讓孩子有處在α波的良好狀態,而且對孩子的成長也具有現實的意義和強大的推力。
一般人認為,坐禪、瑜伽時的冥想才是真正的冥想。但是東方醫學所說的冥想並沒有一成不變的模式,更沒有大腦“必須入靜”那樣的困難。
大腦自由想像,自覺“心情舒服”,這也是冥想。例如,老年人想孫子,想自己最喜歡的人,也屬於冥想。令人感動的事情、美麗的景色、音樂繪畫等藝術、小溪的潺潺流水、婉轉動聽的鳥鳴、大海的濤聲、風聲……都可以使人心曠神怡。有的人聽機場、海港的噪聲也覺得心情愉快。能夠導致產生α波的東西都是冥想的材料。泡在澡盆里感覺心情舒服也是一種冥想。
午休的時候,想着令人高興的事進入蒙矇矓矓的狀態也和冥想一樣。我所創造的冥想與小孩子對自己喜歡的事入迷的狀態非常接近。
——日本學者春山茂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