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閱讀?

淺閱讀?

淺閱讀?

你的閱讀在哪個層面?是否過眼,過腦,過心?

作為父母的我們,靜下心想想:

自己平時愛看什麼方面的書籍?

可能會有不少人說自己喜歡看言情和武俠等類型的小說,這是好多人都會看的書籍。但如果只對這樣的書籍感興趣,會有什麼後果呢?

很多人知道閱讀面太過狹窄會導致知識結構單一,其實還有更令人煩心的一點,那就是它會破壞我們的思維,讓我們形成一種“淺閱讀”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

這樣的小說只需要我們泛泛而看,無須精讀,你可以一目十行,也不影響你把整個故事情節和內容看個明白,它將以最快的速度滿足你的江湖夢和愛情夢。恰如吃快餐,你快速拿起餐具,很快吃了個飽,可是吃完以後,獲取的營養微乎其微。

現在的孩子也有很多從初中以來一直在看武俠、玄幻等類型的小說,浪費很多時間還是其次,主要這些小說會使人的思想變得很膚淺,並且讓人無法專心學習,迷失在成人童話的“溫柔鄉”里。

這樣“泛泛”的閱讀習慣還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影響我們對其他學科或課本的態度,而那些知識是無法像此類小說一目了然的,你必須沉下心“細嚼慢咽”,深入鑽研,方能透徹,吃到“營養”。

同樣,也有人存在讀書種類和知識結構過於單一的問題,感興趣的書籍已經翻爛,不感興趣的書籍隻字未看,一旦經過那麼多年形成了這樣的閱讀興趣,再來培養新的興趣,難度會較大。

所以我們在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時應該有一些方向,所謂“父母走過的彎路,不讓孩子再走”。既然這樣的習慣會帶來一些問題,我們可以早做打算,讓孩子閱讀時不僅“過眼”,而且要“過腦”和“過心”,這才算相對圓滿周全的讀書之道。

當然,偶爾讓一些淺顯易懂的閑書“過過眼”,就像吃一頓快餐滿足一下嘴癮,也未嘗不可。以輕鬆愉快的心態消遣得個樂,也是種生活態度,只是不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書中有娛樂消費品,也有精華珍藏品,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兼容並蓄吧!

引導孩子的閱讀方向

如果我們不希望孩子天天看言情小說或玄幻小說,那麼我們希望他看什麼書?而今圖書大廈和網絡商店上到處書海茫茫,可真正值得反覆閱讀的圖書越來越少。為了迎合大眾的興趣,某些書籍開始變得字少、圖多、道理簡單、故事多、觀點很古怪。一本經典的圖書,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的經驗積累和思考,再經過反覆的修改,才能最終成書。但現在這個社會大家都很浮躁,帶來的結果就是書籍的質量越來越差。

所以,如何選擇書籍是個問題,雖然網上有暢銷書排行榜,但大家都知道那些書好多是通過各式各樣的書托和渠道炒作出來的,並不一定有多少的知識信息含量,所以不能聽見別人說什麼書好就選什麼。

以下僅僅是針對孩子的閱讀做一些選擇建議,主要方向是兩類:科普類讀物和文學讀物,因為我個人覺得文學讀物是基礎,可以陶冶性情和發展良好人格,還可以獲得自我療愈的效果。

早期閱讀科普讀物,不僅會幫助孩子開闊眼界,增強學習興趣,而且能給孩子鋪墊廣泛的興趣愛好,讓豐富的知識內容充實他小小的心靈,從而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生動有趣的人。

什麼是科普?

科普是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講述科學道理,讓門外漢懂得科學的奧秘的知識傳播方式。科普不僅要通俗,要是少部分專業人士深入研究的結果,要讓我們普通人能夠理解;而且敘述要有文采,讓我們在閱讀的時候饒有興緻,產生了解的慾望,有閱讀的快感。

我大概看了些目前市場上的科普書籍,發現有些作品確實是拼湊出來的,“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比如說,某本“科普”讀物把“時間”比作“伯伯”,把“土壤”比作“媽媽”,把“光”比作“小夥子”,這就叫“科普”嗎?

顯然不是,從我們前文對科普的描述看來,這種體裁對作家要求是很高的,既要有靈活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且要求具備專業領域的學問,否則科學精神的培養無從談起。

功力深的人寫書猶如廚藝精湛的廚師料理,能把平常的材料轉化為可口誘人的佳肴。

美國的科技水平一流。在美國人的觀念中,撰寫“科普”著作比撰寫“科學”著作要求更高,所以科普作家和科學家一樣,受到公眾的普遍敬重。

而據調查,一些國內的專家不屑於去做科普工作,覺得那是小兒科,沒有什麼分量,這是種認知和觀念上的錯誤。越能夠用平易近人的話告訴大家高深莫測的道理,越見其功力深厚!

就像一些文學作家,當他的語言磨鍊到一定程度,他就不會再用華麗的辭藻堆砌蒼白的文字來掩飾空洞,而會用簡單的字句表達意味深遠的境界,讓你餘味無窮。

我個人認為,科普的落後還與過去教育的文理分科有關係,這樣人為的割裂必然造成知識結構的不完整。事實上,很多自然科學專家沒有能力用有趣生動的語言來闡釋科學精神,他只能一本正經地堅稱那高高在上的學術就是科學原貌,無奈缺少一份人文積澱和素養去表達他的思想和學問。

兩個生物化學系的學生在實驗室做實驗,這時,有個身材豐滿曲線玲瓏的小師妹從窗外面走過,老成持重的大師兄看到小師弟臉上痴獃的神色,很不屑地說:“她跟我們一樣,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是水。”

小師弟依舊神色痴獃,說:“是的,可是你看看人家的表面張力!”

許多年後,大師兄做了科學家,而小師弟則成為科普專家。

其實科學家也可以有很高的人文素養和幽默感,並不一定是不解人事的書獃子。

通過跨學科的學習,融會貫通,了解知識的共性,從而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型,將之運用於自己的主業。當你開始嘗試跨學科學習的時候,便可以站在許多高人的肩膀上進行思考。

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和地球的運轉,存在一個共通的法則和道理,接觸的知識內容越多,就會越有這樣的感觸。

你看,張三丰能夠從山川中領悟武藝的精髓,華佗能從動物的動作和神態中發明“五禽戲”來強身健體,人類發現蝙蝠在夜間自如飛行並最終根據此發明了雷達。

個人的知識體系,就像拼圖遊戲。當我們學識很淺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每個學科知識都是獨立而零散的碎片,但當我們掌握到一定廣度和高度的知識后,就會擁有一種完整的智慧,能窺見知識動人的全貌,知道碎片的特性,最後能將其拼成一個整體,從而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拼圖是迷人的遊戲活動,誰說學習就不是遊戲活動呢?學習完全可以具有遊戲精神,去看看那些好學之人擁有的自由意志和放飛的內心,以及那生機勃勃的生命展現。

看看蹣跚學步的孩子吧,臉上充滿生氣,歪歪扭扭卻還不忘自得的可愛模樣,叫人忍俊不禁。一個小生命就這樣開始向前邁步,展開他迷人的人生之旅了。

生命的快樂和充沛,在孩子的學習中會像摺扇一樣緩緩展開。

有趣的科學研究

通信領域的跳頻技術由作曲家喬治·安太爾與荷里活女星海迪·拉瑪發明。

光學三原色(紅綠藍)原理的奠定者是美國科學家奧格登·魯德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德國科學家威廉·奧斯特瓦爾德,他們都是業餘畫家,原理則是受到了印象派大師喬治·修拉的啟發。

世界上第一台可被編程的機器是一台提花織布機,發明者法國人約瑟夫·瑪麗·雅卡爾的無心插柳使得計算機的出現成為可能。

晶片製作的技術來源於蝕刻版畫、絲網印刷法和光刻法。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法國外科醫生卡雷爾從花邊製作的針線活中得到啟發,發明了血管縫合術,並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可能性。

心臟起搏器是從節拍器改造而來。

摩爾斯電碼的發明者莫爾斯和第一艘海上蒸汽船的發明者富爾頓·羅伯特都是著名畫家。

建築師巴克敏斯特·富勒設計的圓形穹頂為醫學和微生物學了解細胞與病毒的結構提供了新思路,甚至讓三位化學家預測並發現了新的碳60,還將其命名為“巴克敏斯特富勒烯”。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愛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愛養
上一章下一章

淺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