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同居成為生活方式
當同居成為生活方式
桑桑與男友在一起生活已經3年了,周圍的人早已把他們當成夫妻,兩人在家也老公、老婆的叫着,但是對外總是以男友、女友相稱。問及他們何時結婚,兩人笑着打呵呵,說為什麼要結婚啊?這樣不是挺好嗎?大有將同居進行到底之勢。起初,桑桑的父母擔心她吃虧,一個勁摧婚,但並不見結果,反而惹得她不高興,回家頻率驟然降低,父母亦無可奈何,最後只得睜一眼,閉一眼,認可兩人的同居生活。
曾幾何時,婚前性行為、未婚同居還只是少數人的另類行為,被占強勢地位的傳統文化所不恥,只能偷偷摸摸限制在“地下”範圍,但現在-僅僅幾年時間,人們的觀念大為改觀,像桑桑這樣不結婚而和男友一起生活的人越來越多,逐漸成為一個群體,一種生活方式。雖然目前來看,還遠不能取代傳統婚姻成為主流生活方式,但這種自由的生活方式給人以更多的選擇和更大的空間,因而越來越為年輕人所接受,成為婚姻生活的前奏或替代。特別是在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地區,選擇和贊同同居生活的人數比例每年都呈上升趨勢,而在歐美等一些國家和地區,這個比例已接近半數,大有與傳統婚姻平分秋色之勢。
與傳統婚姻相比,同居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好處。首先,在享受兩人世界歡愉的同時,給了雙方必要的自由。同居不是一錘定音,而是雙方互相磨合、適應的過程。磨合的好,可以繼續,考慮正式結婚。當然,也可以不結婚一直同居下去。如果磨合的不好,彼此不能適應,那就及早分手,好和好散,省去法律上的麻煩。當然,感情上的創傷是省略不掉的。其次,同居是以“相愛”為基礎,而婚姻是以“合法”為基礎。沒有那張受法律保護的“產權證”,同居雙方需小心翼翼,用心呵護、維繫二人關係,不能像國企員工,出工不出力,或消極怠工,除非你想被對方炒魷魚。第三,從經濟學角度看,符合規模化、低成本原則。兩人一起生活,可以共用一套房子、傢具、家電,也就是說,享受婚姻生活的經濟實惠,而又不必承擔家庭成員的責任。譬如—節假日不用雙雙拜訪姻親,對方親友的婚典也可以不出席,不僅省去應酬的麻煩,還可節省一筆禮金。
前不久,一家調查機構在北京各大學抽樣調查,對同居生活持贊同態度者佔64%,其中女性比例比男性還高,這一點多少有些出乎意料。從前一談到同居問題,人們普遍認為,女性屬於吃虧的一方,因此也就比較保守,多站在反對者陣營。現在女性一反從前,對那張曾一度視為安全與保護的“證書”反應漠然,這也說明女性解放已經不再是一個口號。
當然,就像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樣,同居生活除了上述“利好”的一面,也有其不足和缺陷。譬如因為過於自由、缺少法律束縛而增加移情與背叛的機會,也會給某些遊戲人生、不負責任者縱容、玩弄感情以借口,還可能帶來私生子數量增加等社會問題。儘管如此,同居生活仍可看作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文明產物,經濟的多元化必然帶來觀念的多元化,觀念的多元化帶來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無論是做為婚姻生活的前奏還是替代,同居生活都是男女雙方建立在自由基礎上的理性選擇,其生活質量相對高於戀人直接步入婚姻這一傳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