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 臨津江之戰
1592年5月初,自朝鮮國王李昖放棄漢城、出奔平壤后。日軍第一、第二及第三番隊五萬兵馬隨後繼續北犯。朝軍退守臨津江,開城一線,將江上船隻全部泊於北岸,以防日軍渡江。為穩固臨津江防線,李氏王庭調集北鎮兵馬南下。戰敗的主將金命元、副將申恪、李鎰等人也收集潰兵分赴江岸固守。
史載:“時李陽元、申恪、李鎰、金友皐等在大灘,金命元、申硈、李薲、韓應寅、劉克良、邊璣等在臨津。命元等收合散卒,部勒諸軍,列守江灘,斂江中舡只,悉在北岸。賊眾結陣於南岸,無船可渡。朝廷接馳啟前後潰敗之狀,急調京畿黃海兵馬,添助元帥之軍。以遏西下之賊“。朝·申炅《再造藩邦志》)
然而戰事一旦稍緩,黨爭不休的朝鮮人又開始內亂不止。副帥申恪自漢城兵敗之後,一直收集潰兵在漢城附近遊動作戰,主帥金命元令申恪渡河北撤據險固守。但申恪在得到其族弟永建堡兵馬萬戶申礎所部胡騎弓手的支援后,於揚州螃蟹嶺設伏,斬獲六十餘級。這是朝鮮官軍第一次在陸戰中擊敗驕橫的日軍。然而金命元卻誣告申恪“不遵號令”之罪。在右議政兪泓澽唆使下,李松命使臣攜聖旨前往軍中執行斬首申恪的命令。待申恪殺敵的捷報傳至平壤后,朝廷急派第二撥使者欲追回前一道旨令時,申恪已被冤殺。
朝鮮王室對“錯殺”勇將申恪一事追悔莫及,轉而惱恨“誣陷良將”的金命元,於是派遣工曹判書諸道都巡察使韓應寅頂替申恪擔任副帥,並特別交代不用尊奉金命元號令。這樣,臨津江前線出現了兩位不相統屬的指揮官,此舉實屬兵家大忌。(“副帥申恪自漢江之潰,倉卒間不能從命元。適逢咸鏡南兵使李渾並永建堡萬戶申礎,統胡騎控弦者數百往援,恪與諸將合陣,遇賊設伏掩擊,斬獲六十餘級。然命元憤其不從已,馳啟恪不從號令,右議政兪泓澽請斬之。乃遣宣傳官卽軍中斬之,而捷報至,朝廷急使人止之,而不及”。“朝廷以工曹判書韓應寅為諸道都巡察使,領平安道江邊土兵數千餘人,屯臨津,令勿受金命元節制”。)
日軍被阻隔在臨津江之後,一直無法渡江,遂採用示弱藏兵之計,意圖把朝軍誘到南岸殲滅。副帥韓應寅、京畿監司權征、咸鏡北兵使申硈等不顧折衝將軍高嶺鎮馬僉節制使劉克良的規勸,皆欲出戰,並申斥劉克良畏敵貪生。激憤之下,宿將劉克良自請先鋒出戰,朝軍將帥遂定於十八日渡江作戰。
史記:“賊眾結陣於南岸,無船可渡。知江有備,藏兵山谷,日出遊兵,循江挑戰,我軍不應。相持十餘日,終不能渡。一日,賊焚江上廬幕,撤帷帳載軍器,佯為退屯之計,以誘我軍。申硈素輕銳無謀,欲渡江追襲。京畿監司權征與硈意合,約以十八日會戰。或曰,我軍雖多,舉皆疲弱,待其休息而舉事,則可取勝。應寅以為逗遛。連斬數人。別將劉克良年老習兵,詗知賊謀,請硈勿渡,硈詬罵老怯。克良曰,吾結髮從軍,豈以避死為心,所以不欲輕進者,恐誤國事耳,憤憤而出,率其屬先渡“。朝鮮《宣祖實錄》)
十七日,渡江作戰的六千朝鮮先頭部隊遭到日軍第一、第二番隊三萬重兵圍攻,幾近全滅,咸鏡道北兵使(從二品)申硈、先鋒將劉克良、義兵將金百壽、金光鋏等遇伏,盡皆戰死。只有左衞將(從三品)李戩兵敗逃逸。(“十七日乘夜渡軍,左衛將李戩遇賊於上流江岸,交戰敗績。劉克良亦遇伏于山后,軍皆奔潰。克良下馬坐地曰,此吾死地也,猶彎弓射賊數人,為賊所害,申硈亦戰死”。)
《再造藩邦志》對朝鮮軍隊敗亡之象描寫的淋漓盡致。據守北岸的都元帥金命元、副帥韓應寅、商山君朴忠侃等見前軍潰敗,棄軍而逃,舉陣崩潰。(“諸軍奔至江岸,不得渡,從岩上自投入江,如風中亂葉,其未及投江者,賊從後奮長刀斫之,皆葡匐受刃,無敢拒者”。“商山君朴忠侃,適在軍中,騎馬先走。眾望之,以為命元也,皆呼,元帥去矣,守灘軍一時奔潰”。)
是役,朝軍折損四千,日軍只死傷波多野助藏,須藤源七等一百餘人。(“義智臨江灘令從士試渡,鮮兵以強弓亂射,波多野助藏,須藤源七等被箭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