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柳暗花明(2)
汪教授說他有可能對我的案子有所幫助,馨雅跟我對視完了馬上換了一副期待和崇拜的表情望着汪教授:“真的嗎,汪教授?您快救救我們吧!”
“您是說你後來又查閱資料進一步研究后,還是認可我這情況屬於夢遊症嗎?”我不知道汪教授說的幫助究竟怎麼個幫法,更擔心這事又是一烏龍。
“不,你這不是夢遊症。夢遊症患者的一個很重要特徵是,夢遊時他們通常表情獃滯,對外界的刺激不會有什麼反應,我行我素。但我做過一些實地調查,你根本不是這樣的,你那幾起夢遊事件的當事人,不知道你們是否記得那個海鮮店的老闆,那個夜夜紅串燒店的老闆,那個冥店的老闆,還有那個你試圖調戲的女孩,他們都表示無法相信你是在夢遊,看不出你跟正常人有什麼不同,說根據你的言談和舉止,沒有任何理由認為你當時是無意識的。”
馨雅瞅了瞅我,跟教授說:“他無意識,而我不在場,我們沒什麼可說的。可是您……”
“你慢慢聽我說完,我今天要說的內容比較多,你們耐心聽。”汪教授打斷馨雅。“我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你對那些所謂夢遊的行為是真的無意識和毫不知情,再結合你夢遊做的那些事…借用一下你剛才的那個詞語…都是傷天害理的事情,我就更沒法用夢遊症來解釋了。”
汪教授最後那句話猶如當頭一棒把我打懵了,馨雅看上去也好不到哪去。
這不明擺着懷疑我是故意的,夢遊是裝出來的嗎?
我腦子裏忽然想起我看到的一個澳大利亞的夢遊案例。
這個案子說的是一個叫卡西爾的男子本來確實有夢遊**的毛病,在一次聚會中喝多了熟睡中強姦了一位女同事,被法院判定免於刑事責任。卡希爾覺得有空子可鑽,他利用自己的這一毛病,用***讓自己進入迷幻狀態后對心儀的女性實施強姦,試圖用睡眠**症做掩護。但是吞噬藥丸和夢遊般脫光衣服的過程被受害人事先佈置的攝像頭攝了下來,最後卡西爾得到法律的嚴懲。
我感到被人侮辱的憤怒!
但想到剛才教授明明說是能夠幫上忙的,他對我內心的傷害也許並非出自他的本意,我剋制住想對教授咆哮的衝動。
我晃了晃發木的腦袋想問教授問題時,馨雅搶在了我前面:“您還是否定了他是個夢遊症精病患者,可您剛才不是說可以幫我們的嗎?”
汪教授抿了一口茶水,緩緩道:“我其實一直在對你的這種情況進行研究,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甚至還與外國同行交流過。我現在基本可以肯定,你這情況屬於比夢遊症更嚴重的精神障礙------人格分裂症,雙重人格。”汪教授的表情應該是為自己的
發現和成果感到滿足和興奮的。
人格分裂?
那不就是那個什麼解離症嗎?
這個標籤本來是要貼到馨雅身上的,現在倒好,兜了一圈戴到我頭上了。像完成任務搞攤派似的,反正總得有一個?
“不會錯吧,汪教授,上次您說馨雅介於幻想症和人格分裂之間,怎麼一轉眼我就成了雙重人格了,精神疾病也具有傳染性嗎?”
“馨雅的事情我們可以先放一放,今天我們重點談談你和你的人格分裂問題。”
我感到喉嚨發乾,端起杯子喝了一小口。
“你有沒有感到你腦子裏有個人經常跟你爭執,或者彷彿聽見身體裏另外一個聲音總是跟你唱反調?”
我覺得教授說的這種情形完全不適合我,下意識地使勁搖頭表示否定。馨雅卻在那兒像是搖頭又像是擺頭,不知道是不是表示她自己的情況有點相符的地方。
“這也不矛盾。因為多重人格患者的幾重人格並非都是彼此知道的,甚至彼此都不曾交流過,你不知道你另一個人格的存在,不知道他的想法,意願,記憶和行為,並不意味着他或者他們對你也不知道。他也許關注着你的一舉一動,包括你的觀念和內心活動。”
我越聽越感到毛骨悚然。汪教授第一次說起馨雅存在人格分裂的可能性后,我就查過一些資料的,對雙重和多重人格略有所知。但我不知道教授怎麼覺得我適合貼上這樣一個標籤。
我跟教授說,別搞得太玄乎了,希望他簡單告訴我們,我怎麼會是個雙重人格的人。
“問你們一個問題。‘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性本惡’你們相信哪一個?”汪教授的目光在馨雅和我的臉上來回來輪轉。
我說,這個問題我想過的,人剛生下來,除了本能的求生慾望,他就是一塊白板,沒有美醜沒有善惡的概念,後來的思想觀念都是後天被訓導和培養出來的。
“好,非常好!這樣的話後面我要講的就容易理解了。”
我了解到的人格分裂或多重人格都是因為小時候受到過慮待或者後來經受過重大創傷才會發生。我的情況根本與慮待和創傷不沾邊啊?
我想看看馨雅什麼反應,她聽得正入神,用眼神示意別插話,聽王教授說下去: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主流,倡導的是仁義道德,教導人們要守秩序、講道德、有休養、尊卑有序、遵紀守法、勤勞善良等等,就是希望按儒家思想成為一個仁人。
但是人性本惡的代表人物荀子就認為,人的本性都是逐利求欲的,人人都是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趨利避害的。
如果我們把這兩種思想導向分別簡化歸納為‘善’和‘惡’的話,儘管中國幾千年文化里‘善’始終是主流,被崇敬和宣揚,但‘惡’也從來就不曾滅跡過,否則豈不真是天下一統,盛世太平了?
人剛生下來,就是白板一塊,任由父母兄弟親人朋友和社會在上面激揚文字,刀工斧鑿,把你打磨成他們希望的模樣。
但因為‘善’是主流,向‘善’的努力可能讓你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接納,獲得各種讚譽和獎勵。而向‘惡’則容易被家人和社會詬病和譴責,甚至受到法律制裁。
但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各種慾望也被不斷開發出來,‘善’的慾望可以正大光明地去追求的同時,‘惡’的慾念也會向每個個體滲透。因為向‘惡’的慾望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和肯定,因而會被壓制着,只能在陰暗的角落地偷偷地嘗試。
用現代心理學來概括就是:人的需要與目標都潛藏着‘善’與‘惡’的動機。
“現在你們明白我要說什麼了嗎?”汪教授也許覺得是揭開謎底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