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古代史上,時代在“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不斷進步,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從夏商周開始,經歷了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的朝代更迭。
無論官宦世家、平民百姓、文人墨客、布衣黔首,終究無法跳脫塵世紛擾。他們為求生存,或是兢兢業業,或是辛勤勞作,或是逶迤朝堂,或是謹小慎微;他們欲大展宏圖,或是羽扇綸巾,或是運籌帷幄,或是憤世嫉俗,或是飽讀詩書,渴望實現人生價值。於是理想現實相悖之事愈演愈烈。
事實證明,無論阿尊事貴,亦或北斗之尊,偶得獨坐高樓,極目遠眺時,孤獨、寂寞,“高處不勝寒”的虛無之感,會應情應景而生,均含“亢龍有悔”之意。
至此,“菩提無樹,明鏡非台”之凈土成為了很多九五之尊、達官貴人極為迫切的願望,故“隱”現。
“小隱於野,大隱於市”在兩晉時早已體現。部分人意願逃離紛亂複雜的朝廷和物慾橫流的世界,尋得一個“避世”之所安定一生,此佳話盛極一時。
何為“大隱”、“小隱”?思想境界之差異。
布衣黔首鮮有抽身瑣事之外,脫離社會而生。古往今來,亦是如此。大多數人為了生存而奔波勞碌一生。
“小隱”看破紅塵,與世無爭,無欲無求,冷眼紛擾,卸甲歸林。“大隱”身居廟堂,看淡勾心鬥角,保持高節,堅守初心。
就作者而言,人是“社會的人”,具有社會屬性,均離不開“衣食住行”四個字,即很難跳脫於塵世之間,通俗一點講,就是很難脫離社會而獨活。
故相較“小隱”,“大隱”者,乃世俗中類似布衣黔首之平凡人也。
是故得此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