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路救江雨誅二賊 遼王遣兵侵中

第二十五回 路救江雨誅二賊 遼王遣兵侵中

話說尉遲江雨轉出水渠,順官道,不辨別方向,一心救其姊,向南奔跑,未能出數里,暈倒於路中。

正此時正陽、楚雲自南來,見之。

正陽躍下馬,抱起尉遲江雨,取水飲之,尉遲江雨醒來,驚叫曰:“求壯士速救吾姊。”

正陽曰:“小弟哪裏人,家住何處?速帶我去。”

正陽抱尉遲江雨躍上馬鞍,尉遲江雨手指北方,正陽催馬直奔忠侯府,少頃便至,使楚雲守門,一槍破起門,騎馬入忠侯府。奈何?尉遲江燕已中毒身死,橫卧廳中。

哀哉!正陽遲來一步也。

詩曰:

熟讀經書心未凈,惑亂暴虐敗佛門。

婦道皆失人情滅,狼狽為奸敗侯府。

江燕滴血染孤帆,雷雨層疊西風凄。

桃花三秋失顏色,雁走葉落空悲切。

正陽入院,數命手持棍棒之人,來圍之。

正陽甩槍連刺數槍,刺倒數人,抱尉遲江雨,自馬鞍一躍落廳中,速來觀察尉遲江燕,尉遲江燕已無進氣也。

尉遲江雨哭到,尉遲江燕之身,正陽亦不能忍,滴落淚珠,一拳擊前地面,地板破碎,怒火燃燒,氣沖斗牛,虎目生煙,身上黃袍,無風自抖,一身骨節,噼啪輕響。

正陽起身,觀堂上二人,公孫傲肥頭大耳,身披黑僧袍,身側立禪杖。

李氏盤黑髮,飾羅裙。公孫傲謂李氏曰:“此人便是尉遲元?。”

李氏曰:“非也,未曾謀面。”

李氏臉色蒼白搖頭。

正陽曰:“羞辱數代將候府,殘害紅門之後,身為人母,未有一絲,仁慈之心,其惡勝蛇蠍,十倍之毒,何以為人也!”

正陽便說便跨步上堂來,兩側侍官攔之,正陽揮拳擊,前者面門,抬右腳踢落,後者小腹,二人倒飛而出,撞牆而死。

正陽復曰:“身為佛家子弟,褻瀆聖門,惑亂作惡。

今日不誅二賊,天道何昌?地隨廣豈能容之。”

正陽提槍一躍而起,身落李氏,公孫傲身前,抬槍便刺公孫傲咽喉。

公孫傲速起身,手握禪杖擋之。

正陽抬腳踢,公孫傲前案,木案擊往公孫傲,公孫傲使禪杖擊之,木案碎落,正陽腳踢公孫傲小腹、公孫傲側身避之,躍身落廳中,奔出大堂,站立院中。

正陽反刺李氏三槍,閃三點金光,長槍自左脅入,槍槍穿透肺腑,李氏吐血死。

正陽出大堂,躍落院中,公孫傲舉禪杖,擊正陽面門,正陽揮槍敲出,公孫傲腳踢小腹,正陽側身避之,回槍連刺三槍。

第一槍指咽喉刺,第二槍刺胸口,第三槍刺小腹,閃光而至,公孫傲揮杖抵擋,側身讓之,槍尖斷袍,腹上劃開一道口,幾中槍也。

正是:

煙花消散落飛絮,草木凋零花瓣殘。

風月渺渺東流水,青雲薄霧寒江雪。

公孫傲見正陽力大,槍絕,大懼欲乘馬逃之,躍身落往,龍駒金鞍,龍駒後腿起立,使前蹄刨公孫傲,公孫避之,復一躍落馬鞍,正陽至抬槍便刺,公孫傲拍鞍而起,空中翻三跟斗落院門內,奔出院門。

楚雲門外候之,公孫傲出,抬槍便刺,白光一閃,至胸口前,孫叔傲側身避之。

楚雲揮槍橫掃,公孫傲一躍而起,腳蹬槍桿,順勢彈出,落兩丈外,徒步西奔。

正陽騎龍駒,奔出忠侯府,追之。

公孫傲自官道往太隱寺奔走,飛毛腿,善於跳躍,徒步交戰,然,今日遇正陽,天意也。

黃唐龍駒擺尾而奔,未出兩箭之地,至其身後。

正陽抬槍刺其背,公孫傲往右側,跳出一丈之外而立,揮禪杖擊正陽右脅,正陽揮槍擋之。

正陽催馬,圍繞公孫傲而奔走,公孫傲謹慎護之。

過第三圈,正陽搖槍,連刺兩槍,公孫傲勉強,揮禪杖擋之,躍起兩杖之高,落往西側,正陽拍鞍而起,隨其後,使槍桿,抽擊其背,公孫傲避之不及。

一聲輕響,中槍吐血,落地昏迷,正陽提起公孫傲,橫置馬鞍,調馬回忠侯府。

殘燈愁煙落曉霜,秋葉梧桐飄飛絮。

明月疏影射寒潭,清水芙蓉縱白礬。

話說正陽生擒公孫傲回忠侯府,見尉遲江雨扶其姊,屍體而泣,亦心痛,深憐之。

使楚雲抱尉遲江雨,上前來使手抹去,尉遲江燕嘴角血跡,抱上戰馬,出府南奔,擇山靈之高,土木之美,親手厚葬,斬公孫傲於墳前祭之。

尉遲江雨泣曰:“姊,飲賊之血,食其肉,仙靈安之。”

言畢哭昏於墳上,正陽舉尉遲江雨,迎面吹風,醒之。正陽其墳側立茅屋,使尉遲江雨守孝,又傳尉遲江雨三百六十路槍法。

三十二路鞭法,解大將鞭贈之。

復有尋侯府舊人,為忠者得數人納之,從振忠侯府。

又傳尉遲江雨武藝,舞槍射箭,拳腳功夫一一授之,百餘日,辭尉遲江雨歸成都。

臨行謂尉遲江雨曰:“小雨,今後勤練槍法,日後光復忠侯府威名也。欲見我,可往長安宣王府來探之。”

尉遲江雨落淚:“江雨謹遵兄長之命,待藝成,必前往拜見。”

尉遲江雨欲跪拜,正陽制止,躍身上馬,奔走西方。尉遲江雨揮手,灑淚而別,久望不退。

路塵塵兩行珍珠,煙裊裊雙眼薄霧。

風蕭蕭秋日苦瑟,雨紛紛凄涼飄雪。

千年古都,帝王所居。唐王,自正陽毀祭壇,截走王氏,受了驚嚇。

二則年老氣衰,有疾卧榻,無力勤政矣。

遂往潼關遣使,詔三齊王李密入京。

代李平之位,掌管三軍,令行外事。

內事皆委任裴延齡。

唐王傳李密,裴延齡入宮見之,曰:“朕疾日長,朝綱怠廢,四夷虎視,中原微弱,朕深憂之。

二卿勤勉用事,廣納諫言,慰撫內外,以安社稷也。”

二人拜之,曰:“遵旨。”

自此裴延齡、李密專權,內外行事。朝中大臣憚之,懼其陰威,莫敢有言者,郜國公主隱忍不發,旁人莫知其所思。

李密得權勢,慾望日張,亦有取宣王而代之。

遂親往丞相府,見裴延齡,欲交結之。裴延嶺稱病不出。李密命侍官獻白璧一雙,宛珠之簪一對,昆玉一塊,西域寶馬一匹,送入相府。

裴延齡方出室迎之,李密躬身行禮,曰:“小王倉足來見,望丞相勿怪之。”

裴延齡還禮,曰:“王爺降臨鄙府,小臣之辛也,何敢異之。”

李密復曰:“李密生性愚昧,少文才微,尊丞相以師生之禮侍之,可乎?”

裴延齡曰:微臣豈敢居此高位,然王爺有命,敢不從之。”

二人逐為唇齒,同入朝政,內外勾結,挾天子,號施令,百官憂憤而莫敢有違者。

即日李密請裴延齡,至王府歡宴,舉杯敬之,曰:“今日朝政俱在,吾二人之手,一人之下,萬臣之首,可為富貴之極也。周公旦,霍光之屬,未有此樂也。”

裴延齡曰:“眼下王爺雖大權在握,人臣之首,百官所仰視。然它日,未必有今日光景,這般逍遙。”

李密疑曰:“老師之言何意?”

對曰:“今日兵權雖在,王爺之手,然王爺非得,皇上遺體之人,待皇上百年後,大位自落宣王之身,宣王其舊臣,無一不恨王爺者,那時王爺,身置何處,未知也。”

李密曰:“然,可有化解之策?”

裴延齡曰:“有一計化解此危,亦可錦上添花。”

李密曰:“老師速教之,何妙計?”

裴延齡曰:“今宣王帶罪之身,王爺取而代之,入住東宮。”

李密曰:“恐眾文武不從也。”

裴延齡笑曰:“王爺可擬寫遺照,封為儲君,傳聖旨,隔內外,禁進出,待王卒。況且王爺乃唐王子嗣,有何不可,眾臣雖有疑,為之奈何?不過數月,大位可得也。”

李密喜曰:“老師乃吾之子范也。”

遂李密假傳聖旨,自封儲君,入居東宮,總攬朝政。

王丕,陸質等眾臣上表,不得傳。便至宮門,欲面見唐王,有重兵守之,無旨不得入,宮門徘徊,束手無策。

正是:

雨聲點點北風緩,朦朧淡霧鎖宮門。

逃李依舊幾度春,明朝花落愁怨多。

宮殿傾危,郜國公主知其有變,欲先起兵奪帝位。

遣人往太隱寺招兵將,然使者未出,門兵來報曰:“張先求見。”

此奈公孫傲大弟子張先是也,當日逃出太隱寺,避遠處觀之,見正陽火燒太隱寺,便退去,尋公孫傲不得,后聞已被正陽所殺,來報郜國公主也。

郜國公主命其入。

張先入見郜國公主,拜曰:“罪將,張先拜見公主。”

郜國公主觀張先面色憔悴,有驚惶之色,驚曰:“何故如此失態也,何事速言之。”

張先曰:“數月前,寺廟來行路者二人,露宿寺廟,殺我師父師弟四人,又遣散眾兵,縱火燒之,太隱寺已成廢墟也,獨小將得脫,逃命歸之。”

郜國公主聞言,險些摔倒,十年辛苦,耗費巨資,付之一炬,化為烏有,豈能不慌也。

郜國公主厲色曰:“所言真乎?何人所為,細言之!”

張先曰:“罪將不敢誆語,未知其來歷,使一桿金槍,騎大黃馬,武藝高強,眼所未見也。”

郜國公主聞其黃馬,思曰:莫非正陽乎?故何顯太隱寺?未敢斷定,聚心腹之人,議之。郜國公主曰:“皇上封李密為儲君,諸卿之見,何如?”

蕭鼎曰:“此乃裴延齡,李密有謀篡也,除之。”

李昪曰:“裴延齡、李密勾結,內挾天子,外握兵權,勢不可擋,不如合其意,附之。”

彭司馬李萬曰:“誘二賊,誅之。”

郜國公主曰:“若事泄,恐適得其反,汝等皆非善計也。韓卿之意如何?”

上官問月曰:“吾有三計,公主可自奪之。

上則,可借外力,抵內賊,密書往成都,招世子李純舉義兵,來長安討賊,二虎爭食,必有傷,伺機圖大事,萬無一失,公主可翹足而待也。

二則公主率領府院之眾,逞匹夫之用,玄武門政變。

然以卵擊石,勝負未可知也。

三則委身二賊,賄其左右,出重金寶石,獻愛女玄孫,謝罪受命。

身可保,然,公主大業廢矣。公主自決之。”

郜國公主拍掌而笑曰:“韓卿不辱老丞相之名也,能觀事之本末,言之滲透,明也。吾選上計行之。”

遂郜國公主親寫一封密書,使親信之人,遣往成都。

郜國公主復謂上官問月,曰:“聞王氏入成都,其義子武藝,世所罕見,韓大人之見,何人能與其披靡耳。”

上官問月對曰:“強者之外,自有強者。南唐王燕南夢、北遼大元帥劉過龍、突厥大元帥蓋天齊,皆未有一敗,聞名天下,強弱難斷也。

況且市井,山水之間,必隱高人矣。”

郜國公主曰:“然也。”

此乃上官問月欲保宣王即大位,故獻計,使郜國公主招李純入京,實乃引正陽也。

詩曰:

天道降祥瑞之兆,土德載成全之美。

言語明是非之功,滴水有穿石之能。

智士順流逐波瀾,莽夫力竭逆行舟。

枉費心機多權謀,成敗得失由可知。

碎葉城,遼王聞中原有亂,唐王病篤,二賊專權。

銀殿聚文武議之,曰:“探馬傳報,唐王將死,李氏將亂,李密自封東宮,眾卿有何見解?”

國師姜偃出班曰:“南朝皇帝不能理政,有裴延齡,李密之輩握權,乃有篡位之意,中原內亂將起也。大王出一路奇兵強將,直襲長安城,可一戰定乾坤耳。”

遼王大喜曰:“諸將之意如何?”

藍天旭、藍天星等,眾飛虎將,無不歡悅,爭先出兵。

二元帥焦文龍出班,曰:“微臣之見,唐朝雖暗,忠臣未散,民心為失,未可征也。

況潼關險厄,易守難攻。遠路遙擊,糧運不及,攻之不克,徒勞無獲也。

突厥新王,常有東窺,其志難側,此乃腹心之疾也,大王何不顧性命之危,而遙望千里之城也。”

姜偃曰:“李密無謀之輩,雖有一二賢臣必不能用,何濟於事。

中原久無能將,其士卒所懼,突聞我兵至,聽聲皆潰,潼關旬日之間,可拔也。

雖有千里,二月可歸之。大元帥坐鎮都城,突厥不敢動耳。大王何憂之。”

焦文龍曰:“征戰之事,須臾多變,不可表相而行之,大王三思。”

遼王不從。謂姜偃曰:“國師之見,何人可行?”

姜偃曰:“臣隨二元帥同往,率四虎將,精兵十萬,足成事也。”

遼王下旨曰:“二元帥焦文龍親往,國師為軍師,劉乾、劉坤,藍天旭、藍天星為旗將,率十萬騎兵,往中原取玉璽,明日起行。”

諸將上前領旨。

次日焦文龍披戰甲,入教場分兵,劉乾為前鋒,劉坤守后尾。

乾乃劉過龍長子,坤次子也。左右兩翼使藍天旭、藍天星兄弟護之。

放炮出城,直奔長安。

正是:

月映山道清泉流,兩地閑愁新離恨。

霧雨飄飄路艱險,千里瀟湘煙塵絕。

畢竟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唐室演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唐室演義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五回 路救江雨誅二賊 遼王遣兵侵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