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宋太宗(2)

第407章:宋太宗(2)

宋太宗的理想很美好,然而現實很骨感。首先趙光義本人並非深知兵法的帝王,卻還緊緊握着兵權不放;不願意給屬下臨機作戰權,以自己想像出來的“平戎萬陣圖”把宋軍死死束縛在戰場上,宋軍將士成為被動挨打的活靶子。

三皇五帝到如今,還沒有一個像宋太宗這樣既迂腐又固執還自以為是的皇帝;在這樣的皇帝的統帥下,宋軍不想失敗也由不了自己。

其次,趙光義放棄宋軍擅長的城池防禦戰;對進攻機動性很強的遼軍起碼得找到一點克制辦法再去打吧?然而宋軍並沒有像漢軍克制匈奴一樣找到克制遼軍作戰特點的方法,以為兵多將廣就可以一窩蜂地擁上去群毆而勝之;這豈不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這樣打死仗焉能不敗?

當然宋軍在對遼國的戰鬥中也取得過勝利,譬如雁門關之戰、湋河川之戰、盧成玉賀蘭山伏擊李繼遷鐵鷂子之戰,趙元佐聯絡吐蕃六穀部大統領潘羅支誅殺李繼遷之戰。

問題是這幾次戰鬥的勝利全是統軍者將宋太宗的“平戎萬陣圖”泡在腦後根據戰場上形勢制定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才取得的勝利。

而宋太宗想藉助勝利東風再次出戰遼國,依舊給將士推崇他的“平戎萬陣圖”還不是在作死。

天作孽,還可避;自作孽,不可活。趙光義就不能學學漢武帝抑或秦始皇嗎?

告訴你不能?因為這是一個難以同語言形容的人,趙光義一生用陰謀詭計治人。

譬如說后蜀的亡國之君孟昶就是趙光義下毒給弄死的,還有南唐國君李煜;趙光義弄了人家的老婆還讓畫師現場臨摹作畫,李煜氣很不過做了一首詞表達心中的憤怒;趙光義就用毒酒把人家搞死。

趙光義是睚眥必報,鎦銖必較之人,對和自己稍有怨隙的人不殺之不以為快;追殺劉敏就是一個先例。

趙光義不僅誅殺外人,對自己的親哥哥、親弟弟也痛下狠手;“燭光斧影”是趙光義的傑作,竟然成為千年之謎,而後世不少人卻認為趙光義是秦皇漢武后最英明的帝王!嗚呼哀哉!阿彌陀佛!

秦國始皇帝打匈奴儘管沒有什麼秘訣,但他們首先修建長城將匈奴人的進攻點遏制在有限的幾個地方。

然後修建堡寨層層推進,這方法沒什麼巧勁;卻在兩年之內北劫匈奴七百里,將匈奴徹底驅逐出了河套地區。

趙廣義在對遼戰爭的失敗后沒有吸取任何教訓,卻一心想做秦皇漢武帝那樣的雄主;一根筋似的一次次盲目進攻,不禁留下了“高粱河車神”的千古笑柄,也最終把宋初的精兵強將大都葬送了。

在屢戰屢敗之後,更是想出了大量種柳樹抵擋契丹人騎兵的奇葩決策;所以啊,有雄心壯志真不一定能成功,還得有全盤的計劃,充足的準備,科學的決策,過人的軍事指揮能力,這些缺一不可。

然而剛愎自用的宋太宗能記住這樣的經驗和教訓嗎?

宋太宗提出北伐遼國,宋琪作為宰相併不贊成,建議朝廷坐待遼國自滅。

不久,宋太宗又向宰相表明要“收復燕薊”。宋琪恭維一番后仍舊不支持北伐。他建議藉助奚族牽制遼國,無需朝廷出兵。

雍熙三年,宋太宗背着中書大臣也就是宋琪宰相府的一干官吏;單獨與樞密院商定北伐大計。

宋琪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先後上《論復幽薊疏》、《平燕薊十策疏》,除了備陳遼國的歷史、地理、種族、軍力、戰術以及宋朝的應對之策外,仍委婉的表示不要輕易動兵。

宋琪從小生活在契丹人統治的幽薊一帶(北京、天津),對遼人的生活習慣和作派十分了解;建議朝廷派遣使臣與遼國修訂盟好,以息兵養民。

但宋太宗剛愎自用堅持雍熙北伐,拒絕採納宋琪的意見;最終導致全線兵敗,自己也走上不歸之路。

宋朝對外戰爭基本上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的,雖然有那麼幾次小勝,但是掩蓋不了宋朝軍隊戰鬥力不足的事實。

自雍熙北伐之後,宋朝對外態度就從積極進攻轉變為積極防禦,甚至到最後積極求和。

為什麼“終宋不振”?雍熙北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宋朝為什麼發動雍熙北伐?

其實發動雍熙北伐並沒有錯,鑒於地緣政治的影響北伐是必然的,但是雍熙北伐失敗了,這就導致一連串問題的出現。

宋太宗發動雍熙北伐的目的還是因為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對宋朝來說是防止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

對於遼國這樣的游牧民族來說就是南下搶掠的阻礙,因此燕雲十六州成了兩大陣營之間的戰略緩衝地;誰掌握了燕雲十六州誰就擁有了戰爭的主導權。

為了防止游牧民族南下,秦漢以來農耕民族便依山修建了長城;修建長城死了多少人沒有一個精確數字,但長城修建后對阻擊游牧民族的南下搶掠卻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長城成為游牧民族的一道死結。

數千年來農耕民族在燕雲十六州上費盡了心血,可最後石敬瑭拱手相讓;燕雲十六州就成了遼朝南下的橋頭堡。

應該說明的是,石敬瑭這個兒皇帝非漢人而沙坨人也;沙坨族是西突厥的後裔,這傢伙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可能還有從同源角度考慮的因素,因為契丹也是突厥人繁衍出來的;起碼是跟突厥走得很近的一個游牧民族。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取得燕雲十六州之後就開始加強兵力防守,《遼史·食貨志》記載遼朝選南征馬數萬匹,以備燕雲緩急。

之後經過遼朝長期的治理,燕雲十六州成為遼朝南下的重要軍事據點;長期擔任分析宋朝軍隊、查探敵情、後勤補給、阻擋宋軍北伐的任務。

對於宋朝來說燕雲十六州也更是重要的緊,宋臣呂中說過:“燕薊不收,則河北之地不固;河北不固,則河南不可高枕而卧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燕雲十六州不收回來,那麼宋朝在河北的統治就不穩定,河北統治不穩,那麼宋朝就不能高枕無憂。

事實正是如此,燕雲十六州收不回來,那麼華北平原無險可守,遼軍鐵蹄肆虐千里平川;兵鋒直指北宋首都汴梁。

農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圍繞燕雲十六州展開了爭奪不是一天兩天的事。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時想用金錢贖買燕雲十六州,乾德三年趙匡胤在內府庫設置了“封樁庫”,專門儲存贖買燕雲十六州的經費。

不過還沒到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那一天太祖就駕崩了,趙光義繼位之後放棄贖買政策,開始大規模北伐,掀開了遼宋戰爭的序幕。

燕雲十六州納入遼朝的統治后,遼朝開始苦心經營,述律太后說:“只要漢人能心甘情願歸順遼朝,接受遼朝的統治,並且能繼續發揮燕雲地區固有的優勢發展農業,那麼遼朝就願意和平對待燕雲地區。”這是多麼野心勃勃的口氣。

述律平是耶律阿保機的皇后,這女人是回鶻人;後來的蕭燕燕和述律皇后同族。

蕭燕燕比述律平的野心更大,而且她在遼國境內推行“一國兩制”政策受到漢族同胞的歡迎,一干漢將諸如韓德讓者應用而出;遼國對付趙光義這個半吊子子皇帝戳戳有餘。

游牧民族在軍事上有着優勢,但是經濟始終是短板;為了能儘快恢復經濟遼朝採取了“因俗而治”,也就是用原本的制度治理契丹(契丹族以及北方諸族駐牧區採取部落制),但是對待漢人就採取漢制政策(漢人以及渤海人聚集地採取州縣制)。

燕雲地區非常適合發展農業,而幽州自古就是北方主要產糧地;只要沒有戰亂那麼很快就會恢復。

遼朝得到燕雲之後經濟短板得到了彌補,而且遼朝的統治者可以從原本的漢制中窺測智慧。

蕭太后不斷得學習並且不斷得更改法令,極大緩和了內部矛盾,遼朝也迎來了騰飛時期。

宋太宗收回燕雲是北伐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內部矛盾。

宋太祖暴斃、趙光義繼位,這兩件事都是在不正常情況下發生的,“燭影斧聲”至今無解。在這種情況下趙光義的統治地位始終存在危機,趙光義想要得到世人的認可就必須要有強於趙匡胤的功績。思來想去,趙光義還是決定完成趙匡胤的統一大業。

南方的割據政權輕鬆被解決,但是在收燕雲的時候趙光義迎來了高粱河慘敗,自己險些喪命。

而在自己與部隊失聯時,有人意圖擁戴趙徳昭(趙匡胤的兒子)為帝。要知道趙廷美(趙光義弟弟)、宰相薛居正、盧多遜等人都在軍中,但是仍舊有人擁戴趙徳昭,可見趙匡胤的影響有多大。

對此趙光義不滿群臣的行為逼死了趙徳昭,進而導致朝廷人心浮動與不滿。

緩解內部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外戰爭,因此趙光義掀起了雍熙北伐。此次目的有三,一、重塑威望;二、收回燕雲;三、一雪前恥。

趙光義兵分三路北伐,東路軍統帥為曹彬,負責牽制遼軍主力,目標直搗幽州。

西路軍的統帥為潘美,從側面攻打山後,並且轉至山前與東路軍會合。

中路軍的統帥為田重,戰略與西路軍一直,目標繞后與東路軍會合。

遼太后根據斥候報上來的情報分析后,決定集中優勢兵力先攻打東路軍之後再逐個擊破。

因此派遣耶律休哥前往涿州阻擊北宋東路軍,遼聖宗耶律隆緒率領部隊應援。

耶律斜軫負責阻擊宋朝的中路軍以及西路軍。

雙方的部署都沒有錯,起先宋軍三路捷報連連,戰局十分順利。但是東路軍的糧道被遼軍切斷,在這種情況下趙光義讓東路軍退至雄州;等其他路打開突破后再尋戰機。

但是東路軍將軍建功心切,沒有按兵不動反而強攻涿州。

遼軍堅守不戰,僵持幾天後宋朝東路軍開始撤退;但是一路被遼軍追殺至歧溝關。

北宋東路軍慘敗,遼朝卻開始大反攻;在遼朝的反攻面前宋朝的軍隊無力再戰,三路大軍相繼敗退;北伐宣佈失敗。

遼聖宗下旨軍隊沒有特殊原因不得騎馬,目的就是避免馬踐踏莊稼;而且遼聖宗多次調整稅賦,目的就是讓百姓安居樂業。

在這種情況下不一定民心就多麼支持遼聖宗,但最起碼當時的百姓並沒有隔三差五就造反。

但是趙光義掀起的北伐戰爭就不得民心了,首先對於燕雲地區的百姓來說他破壞了和平,好不容易能過上和平的日子現在又兵荒馬亂的。

歷史上記載燕雲地區的漢人紛紛投降,這並不代表宋朝多麼得民心;而是在大軍面前一種無奈的選擇。

宋朝的百姓也不樂意,雖然趙光義道貌岸然地說是為了拯救黎民百姓,但是邊境百姓並不認可這個說法。

史書記載:“邊民蚩蚩,不知聖意,皆謂貪其土地,致北戎南牧。”

由於宋朝的宣傳工作沒有做到位,邊境的百姓認為宋朝統治者貪戀遼朝的土地,導致此次戰爭的爆發。

對於燕雲、邊境地區的百姓來說此次戰爭都不得民心,而且邊境的百姓並不支持此次戰爭。

遼朝的指揮是沒有問題的,上下一心共同禦敵。但是宋朝的指揮就有問題了,趙光義太過防範將軍,出征時給將軍頒發了平戎萬陣圖,要求將軍必須按照規矩作戰,極大限制了將軍的自我發揮能力。

軍事的魅力就在於奇,遼朝如果沒有切斷東路軍的糧道;那麼勢必會迎來一場惡戰。

但是遼朝抓住了機會,並且切斷了東路軍的糧道。那麼宋軍在作戰的時候難道一點戰機都沒有?未必吧。西路軍的將領楊業主張誘敵深入,然後伏擊遼軍。這也是非常好的計劃,但是卻放棄了,原因就是不能擅作主張。在指揮方面,宋朝完全落下風。

這一點遼朝有着地理優勢,本土作戰後勤壓力沒有那麼大。但是對於宋朝來說壓力就很大了,因為征糧導致邊民對此次戰爭不滿,征糧的效果可想而知。

而且大軍遠征,糧道很容易被切斷,東路軍糧草被切斷就是一個例子。戰線拉長,後勤壓力驟然升高,沒有足夠的人防守糧道斷糧是必然的現象。

雍熙北伐的失敗,使宋朝失去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最好機會,以至於之後從積極進攻的態度轉變為戰略防禦的態度;趙光義從此不敢言戰,宋朝對遼的態度“終宋不振”直到後來被女真人攻破汴梁亡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章獻明肅皇太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章獻明肅皇太后
上一章下一章

第407章:宋太宗(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