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回 麥鐵杖捐軀遼水畔 大隋軍圍困遼東城(3)

第2回 麥鐵杖捐軀遼水畔 大隋軍圍困遼東城(3)

這一停頓可就要了命了,騎兵沒有盾牌,停在距隋軍大陣十幾、二十幾米遠的地方,完全就是隋軍弓箭手的靶子,一陣箭雨飛過來,高句麗士兵像下餃子一樣往下掉。這麼近的距離,不用瞄準也能射個八九不離十,馬雖然比人大得多,可射中馬的箭比射中人的箭少得多。高句麗騎兵在衝鋒過程中只傷亡了一百多人馬,可就停了一眨眼的功夫,就傷亡了兩三百人。

箭比指揮官更有威嚴,在箭的指揮下,高句麗騎兵顧不上等指揮官的命令,掉轉馬頭就往回跑。來的時候像一股洪水,回去的時候像一股潮水。想回去也沒那麼容易,退潮之後總歸會留下些小魚小蝦、螃蟹蛤蜊之類的東西,高句麗騎兵也不例外,在隋軍弓箭射程之內,他們留下一路的死屍、傷兵和戰馬。高句麗騎兵退回進攻出發地,戰場上留下數百匹無主的戰馬。

騎兵剛退下去,兩股高句麗步兵相繼衝到隋軍大陣前。在衝鋒的路上,步兵的傷亡比騎兵大得多,不過衝到陣前後,步兵的處境遠沒有騎兵那麼悲慘。高句麗步兵都是一手持圓盾一手拿刀劍,他們用圓盾撞開隋軍的長槍,直接面對隋軍的盾牌手。構成盾牆的大盾將近一人高,又大又重,刀劍根本就砍不動,高句麗士兵徒喚奈何,一點辦法都沒有。聰明點的用身體使勁往上撞,試圖把隋軍盾牌手撞倒,笨一點的只知道衝著大盾蠻砍。

不管是聰明的還是笨的,他們的努力都起不到什麼作用,反倒遭到隋軍長槍手的殺傷。隋軍的長槍像一根根蛇信一樣,忽吐忽縮,變化不定,高句麗士兵只要稍一疏忽,就有被刺中的危險。高句麗士兵不會被動挨刺,他們用圓盾護住腹部以上,隋軍長槍手只能攻擊他們的雙腿。高句麗士兵不停地左右跳動,想要刺中他們的腿並不容易。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隋軍的盾牆起到了很好的防護作用,可也遮擋了長槍手的視線,長槍攻擊距離遠,卻不靈活,這樣一來,隋軍長槍手對高句麗士兵造成的威脅並不大。

雙方步兵真正的較量發生在雙方的弓箭手之間。隋軍的弓箭手射不着最前面的高句麗士兵,就射中間和後面的人,而站在中間和後面的高句麗士兵也向著隋軍大陣內部放箭,他們射不着隋軍的盾牌手和長槍手,射的也是弓箭手。隋軍弓箭手佔有盾牆保護的優勢,高句麗弓箭手佔有人數眾多的優勢,雙方展開互射,一時相持不下。

韓在熙調整了戰術,高句麗騎兵再次發動衝鋒。衝到隋軍陣前後,高句麗騎兵用刀撥開隋軍的槊,催馬往前擠,試圖用馬把盾牌手擠倒,可是他們馬上就發現這一招並不奏效。馬的強大衝擊力來源於高速奔跑時的動能,現在馬沒有了速度,也就沒有了衝擊力,僅靠馬往前擠,想擠倒盾牌手並不容易。盾牌手不會被動地跟馬較勁,他們俯低身體,用肩膀頂住大盾,另一隻手用刀劍往上砍。大盾不到一人高,戰馬往前擠,馬頭剛好從盾牌上面探進陣中,成為盾牌手砍殺的目標。另外,槊手也不會閑着,他們的槊被撥開后,收回來再刺出去,馬的目標太大,又沒有任何防護,被刺中的概率很大。雙方爭執了一陣子,高句麗騎兵有不少戰馬被砍傷、刺傷,跟在後面的高句麗士兵也有不少人中箭。在損失了數百人馬之後,韓在熙無奈地下達了撤退命令。

一計不成,再生二計,二計不成,還有三計,韓在熙決定,放棄對中間大陣的進攻,騎兵繞過隋軍大陣,直接攻擊正在過橋的隋軍。假如韓在熙一開始就這麼做,他會取得不錯的戰果,因為那個時候隋軍的騎兵正在過橋,難以組織有效的防禦,而現在,三個軍的騎兵已經全部到達東岸,集結完畢。對此,韓在熙並沒有十分在意,因為他有兩萬人,而隋軍騎兵只有一萬兩千人,他有必勝的把握。

高句麗騎兵向隋軍騎兵衝過去,隋軍騎兵並沒有被動應戰,也發起了衝鋒。狹路相逢勇者勝,隋軍騎兵人數雖少,可個個都精神抖擻,鬥志高昂,就連戰馬也昂首嘶鳴,期待着大戰的來臨。反觀高句麗騎兵,他們已經徒勞地進攻了兩次,現在處於“三而竭”的狀態,不管是人還是馬,都失去了銳氣。更有甚者,看着仍然在源源不斷過橋的隋軍,高句麗士兵缺乏勝利的信心。

相向衝擊的兩股潮水轟然相撞,三萬多人馬混戰在一起,進行殊死的搏殺。刀的撞擊聲,人的吶喊聲,馬的嘶鳴聲,似狂風呼嘯,如波濤怒吼,馬蹄激起的塵埃,飛騰而上,連天徹地。

隋軍第二批渡河的三個軍首先過河的是騎兵,三個軍的騎兵各四千人,分三路集結完畢后,一路從正面加入戰場,另外兩路從左右向高句麗騎兵後方包抄。高句麗騎兵原本就略微處於劣勢,如今隋軍騎兵的兵力一下子增加了一倍,而且試圖包抄圍殲他們,頓時鬥志盡失,韓在熙當即下令,邊打邊撤。

兵敗如山倒,高句麗騎兵剛開始還遵照命令邊打邊撤,很快就變成邊撤邊打,繼而變成只撤不打,通俗一點說,就是夾着尾巴逃跑。韓在熙不想撤得這麼狼狽,他大呼小叫着試圖約束部下,可在千軍萬馬之中,誰能聽得到他的喊聲呢,就算聽到了,誰又會搭理他呢。實在沒有辦法,韓在熙只好聽從副將的勸告,跟着士兵一起跑。

騎兵一撤,正在跟隋軍僵持的高句麗步兵頓時作鳥獸散,使出吃奶的勁,朝着遼東城的方向逃竄。剛剛還處於防守狀態的隋軍步兵,立時扔掉大盾,對高句麗步兵展開追擊。隋軍士兵們如同下山的猛虎一樣,奮勇向前,勢不可當,他們邊追邊高聲吶喊:“沖呀,殺呀,殺死高句麗狗,為麥大將軍報仇哇——”高句麗士兵則像一群受驚的兔子,丟盔棄甲,連躥帶蹦,恨不得多生兩條腿,跑得慢的人紛紛被隋軍砍殺,一路上到處都是高句麗士兵的屍體。

一口氣追出二十多里,遼東城遙遙在望。遼東城在今遼寧省遼陽市附近,留守遼東城的高句麗軍隊發現韓在熙敗退回來,趕緊出城接應。隋軍只上來不到五萬人,不敢過於逼近遼東城,只得暫時收兵。這一仗戰果豐碩,殺死高句麗士兵一萬多人。

隋軍大部隊陸續渡過遼水,馬不停蹄,直抵遼東城下,把遼東城團團圍住。楊廣下旨,動用十二個軍的兵力,同時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攻打遼東城,每個方向放三個軍,不分主攻輔攻,并力攻城,分別由左屯衛大將軍吐萬緒、左武衛大將軍蘇威、右武衛大將軍李景、左御衛大將軍王仁恭節制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攻城部隊。

遼東城是遼水東岸最重要的城池,高句麗在這裏聚集了十萬軍隊,經過前面兩仗后,還剩將近九萬人,仍然稱得上實力雄厚。韓在熙擂鼓聚將,商討迎戰隋軍的策略。韓在熙說:“眾位將軍,隋朝軍隊已經渡過遼水,包圍了遼東城,大家都說說,我們應該如何對敵。”

大將李開泰嗡聲嗡氣地說:“大帥,隋軍初來乍到,立足未穩,末將建議給予迎頭痛擊,殺一殺他們的銳氣,讓他們不敢覬覦我遼東城。末將不才,願意引兵出戰。”

韓在熙的親信幕僚朴成哲趕緊阻攔道:“大帥,隋軍勢大,且剛剛得勝,士氣正盛,我軍宜嬰城固守,憑藉堅城抵抗隋軍的進攻,待其師老氣衰之時,再突然出擊,必能一舉破之。”

“那得等到猴年馬月呀?”李開泰不以為然地說:“隋軍兵力十倍於我,他們擺出現在這個陣勢,明顯就是仗着人多勢眾,不分主次,四面同時進攻。他們有充足的兵力輪替進攻,恐怕幾個月也不會師老氣衰。”

另一位大將權炳輝附和道:“李將軍所言甚是,我軍尚有九萬之眾,怎麼能一仗不打就龜縮城內,那豈不讓隋軍笑話,說我高句麗軍隊膽小如鼠,不敢出城交戰?大帥,末將也請求帶兵出戰,請大帥恩准。”

韓在熙剛剛打了敗仗,尚心有餘悸,傾向於朴成哲的意見,不過李開泰和權炳輝說得也有道理,嬰城固守太被動,必須日夜提防、處處提防,一時一刻都不能鬆懈,而隋軍則想打就打,想停就停,想什麼時候打就什麼時候打,想打哪裏就打哪裏,被動挨打的滋味很不好受。如果能夠對隋軍迎頭痛擊,打一場勝仗,則可以沉重打擊隋軍的士氣,減輕守城的壓力,同時還能提振本部士卒的士氣。但問題是,出城迎戰就一定能打勝嗎,萬一再打一個敗仗,情況不就更糟了嗎?

韓在熙在那裏前思後想拿不定主意,又有幾名將軍請求出戰,看來武將裏面主戰的人多,如果不出戰,首先就挫傷他們的鬥志,對守城不利。韓在熙咬了咬牙,說:“各位將軍踴躍請戰,精神可嘉,正合本帥之意,本帥決定出城迎敵,第一仗就由李開泰將軍帶兵出戰。”

“多謝大帥。”李開泰大喜,沖韓在熙抱拳施禮。

韓在熙囑咐道:“李將軍,朴先生說得也有道理,隋軍士氣正旺,不可輕敵,要想取勝,需要在兵力上超過對方,我給你三萬步兵、一萬騎兵,你一定要猛衝猛打,在氣勢上壓倒隋軍。但是要切記,一旦隋軍敗退,你不可盲目追擊,適可而止,見好就收,不要遠離城池。這一仗的目的在於挫傷隋軍的銳氣,殺傷多少隋軍並不重要。”

李開泰拱手道:“末將謹遵帥令。”

韓在熙點點頭:“好,你下去準備吧,本帥準備好慶功酒,等你得勝歸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國尊嚴系列之半島風雲演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國尊嚴系列之半島風雲演義
上一章下一章

第2回 麥鐵杖捐軀遼水畔 大隋軍圍困遼東城(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