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貨幣

第372章:貨幣

台員投向大明市場的新產品包包極受歡迎,昂貴的價格只能是富貴人家的公子哥們享用,他們出門如果不背上個新式的包包就會覺得沒面子。

台員投放大明的還有其他一些高檔的商品,大多是玻璃製品,現在的品種還不多,只有玻璃杯盞和老花鏡,數量也不多,形成了有價無貨的狀態。

劉瓔的重點還是在民生上,現在看,大宗的商品是糧食和布匹,這才是民生之根本。特別是在荒年不要餓死人,在寒冷的冬天有衣服穿。

台員對大明和海外的貿易日漸發達,台員自身的農工商也就繁榮起來。可是繁榮也有繁榮的苦惱問題。

什麼問題呢?

這一天劉誠來到王府見劉瓔,他說:“大侄子,錢幣的事情也該想想辦法了,不能總是鬧錢荒,咱們現在是台員王國了,完全可以自己鑄錢呀。”

由於劉瓔的堅持家裏人一概都不準稱呼王爺,還按原來的稱呼,所以劉誠還是叫他大侄子。

錢荒是怎麼回事呢?不是沒錢,台員富的很,可以說金銀堆積如山。這裏的錢荒說的是市面上的零錢不夠用,所謂零錢就是官府發行的銅錢。台員市面上一直使用大明朝廷發行的銅錢,當然是從大明流通過來的。

劉瓔:“二叔別急,我也正在想這個事。從前咱們沒有名分,怕招惹了朝廷,哪敢自己鑄錢呀?現在咱們有了名號,是該改變了。二叔您有什麼章程沒有呢?”

劉誠:“這我倒是沒細想過,不就是鑄銅錢嗎?朝廷的銅錢叫大明通寶,咱們就發行台員通寶好了。”

在這裏先要說說古代的錢幣,否則搞不明白。

古代一般都是以銀子作為貨幣的,所以金屬的銀子無論外觀是什麼樣都可以當做貨幣使用,它的計量單位就是“兩”。如果折算成現代人民幣,一兩銀大約等於500元。這種折算只很粗糙,因為古代金屬銀的產量低,價格就會偏高,其價值在各個朝代變化很大。

注意,古代是一斤等於16兩。一斤是500克,所以一兩等於31。25克。但是各個朝代的重量標準有變化的,所以上面的轉換數字只是個大概。

順便說一句,有人說:一兩等於50克,古人是16兩一斤,所以古代的一斤等於800克。這完全是錯誤的,錯在算反了。

實際上把一斤等於16兩改為10兩是在1959年,目的是便於計算。但是一斤的重量沒有變,它始終等於500克。

國庫存放的銀子或者私人銀號的銀子,無論是元寶還是銀錠,都要標註重量的文字,比如“十兩”。這些元寶、銀錠就是貨幣,可以直接在市場流通。

為了攜帶方便,流通的還有銀票,朝廷內務府和各家銀號都可以發行銀票,一般都是大額的,比如一千兩的銀票。所以銀票也是貨幣的一種。

無論元寶還是銀票,數額都很大,百姓日常用的都是小錢,如果使用銀子都是分量很小的,叫銀角子,有時候還需要剪得更碎,所以有散碎銀兩的說法。

銀子是主幣,但是百姓日用零錢都是小數目,使用銀子就不方便了,所以歷代王朝都要鑄造輔幣,就是銅錢,每個皇帝都要鑄造自己年號的銅錢。銅錢才是市面上用的最多的貨幣。

銅錢有大錢和小錢兩種,一枚大錢等於10枚小錢,但是大錢發行的數量很少,市面上見到的都是小錢。

銅錢對銀兩的折算一般是一兩摺合1000文(小銅錢也叫文),但是折算是浮動的,在明代一般是800文摺合一兩銀。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貨幣品種太簡單,一個朝代只鑄造一種銅錢,就是小銅錢。可是現代的人民幣面值從從角分一元直到一百元就有十來種,使用起來當然方便,去市場買東西衣服袋子裏裝個小錢包就行了,可是古人就要帶上一大堆的銅錢了,小錢袋子都裝不下。

……

劉瓔說道:“二叔,我在想,咱們做事要多為百姓着想,錢幣要方便使用才好。我的意思是說,我們可以多幾種面值的錢幣,以方便使用。其實一枚銅錢還是大了些,可又不能掰開了用,所以市面上需要更小的錢幣。但是太小的錢幣怎麼做銅錢呢?我想是不是可以製作紙的錢幣呢?”

這是個實際操作的問題,因為價值太小的錢幣,等值的金屬重量太少,鑄造困難。個頭太小的錢幣也沒法用。可是如果加大金屬重量,就超過了幣值,那就會有人收集起來熔化了牟利,導致無法流通。這就是劉瓔提出用紙幣的原因。

這是一個難點,古代朝廷解決的辦法簡單粗暴:沒法做就乾脆不做。所以歷朝歷代都是做一種銅錢,把不方便留給了百姓。

用現代的人民幣來折算,一枚銅錢大約是六角多。在生產落後的年代一分錢都可以買一盒火柴,算下來,一枚銅錢可以買60多盒火柴,你讓賣火柴的怎麼做生意呢?同樣的道理,賣青菜蘿蔔的也難辦。

這個難點官府不給解決,百姓只好自己解決,於是就有一種叫“角子”的輔助錢幣,它不是官府發行的法定貨幣,是民間自發使用的,大家都認可就行了。當初的角子也是把銅錢剪成小塊形成的,後來又有銀號鑄造的小銅塊,價值很低,官府並不干預。

劉誠問:“你是說寶鈔?這能行嗎?”

劉瓔:“咱們不叫寶鈔,叫紙幣。二叔您是擔心百姓們不認紙幣嗎?咱們可以試一試,我還是有信心的。”

劉誠為什麼沒信心,這是因為失敗的例子就在眼下,大明初年發行了紙幣,它的名字叫寶鈔。

這是朝廷借鑒銀票而發行的貨幣,面值比銀票小了很多,其意圖當然是作為常用貨幣。銀票面值沒規矩,寫多少算多少,一般都是幾千兩的,小一些也有幾百兩。所以銀票大多用於轉賬匯兌,並不會用於市場流通。而大明發行的寶鈔是大額貨幣,最多的是“當一兩銀”,它是用於市場流通的。

這紙幣就叫“大明寶鈔”。朝廷的官員完全不懂經濟,但是懂得發財呀,搜刮民財都是內行。在他們看來,發行寶鈔就是生財之道!是啊,一張白紙印成鈔票就頂銀子用了,這不是空手套白狼嗎?竟有這等好事?

於是官府沒有限制的大量印發寶鈔,既沒有金銀做擔保,也根本就沒有打算兌換、回收。

朝廷自己明白呀,那寶鈔就是白紙,所以在朝廷收繳賦稅的時候拒絕接受大明寶鈔,自己發行的錢幣自己都不承認。他們不停的印發同時又拒絕承認寶鈔的價值,這個寶鈔還能有好嗎,所以它很快就徹底變成廢紙了。

此時,這件事情正在大明市面上發生,民怨四起。台員的情報消息靈通,當然也知道,所以劉誠才表現出擔心。不過劉瓔已經發話了,他不好反駁,只能說:“那就試試看吧。”

劉瓔見他沒信心,說道:“二叔,同樣的事會因人而異,朝廷的寶鈔失敗了,我們的紙幣一定能成功。咱們發行的是小額錢幣,並且只是在台員流通。實際上百姓對貨幣有沒有信任,主要是看他們對當權者的信心。台員的百姓是信得過我們的官府衙門的,所以,依我們的信譽發行紙幣一定成功。當然咱們還要有一套嚴密的制度和規矩,以確保紙幣的價值和不能亂髮。”

劉誠問道:“你說的小額紙幣,到底是什麼額度?你細說說。”

劉瓔回答說:“在大的格局上我們沿用朝廷的規制,主幣還是銀子,這就不用說了。輔幣同樣採用銅錢,也是大錢和小錢,分量與朝廷的相同,但是朝廷的大錢發行很少,實際上沒起作用,我們要增加大錢的數量。與朝廷不同的是我們還要發行小錢以下的零錢,這些零錢採用紙幣。具體的說就是在小錢以下有角分兩個等級,四五種面值,每一張紙幣的價值都小於一個小錢。有了這些小面額的錢幣就可以應付市場零售,而不至於找不出零錢。這樣一來就方便了百姓使用。二叔您看這樣做可行嗎?”

——end——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生於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生於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372章:貨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