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幫陳家
經歷劫難后的陳世舉一家來到福州,作為女婿,劉瓔攜妻前去看望。陳世舉把劉瓔迎到書房說話,陳桂怡到後面院子去見母親。
陳桂怡詢問家裏的生活,無非柴米油鹽這一套,還拿出一些銀子給母親補貼家用。陳母的心裏當然明白,陳家一家人逃出生天,不至於受凍挨餓是得了女兒女婿的援手,現在女兒成了陳家的唯一的靠山,因此她對陳桂怡愈發的看重,母女親情更親近了。
陳母少不得要詢問女兒的生活,陳桂怡就說了到台員的事,這讓陳母感到驚異。陳世舉是去過北竿島的,所以陳母原本就知道劉家在海外有產業,可是她頭一次聽說台員,而且那是很大的地方,像大陸一樣,這就超出了她的認知能力。
還好,劉瓔事前已經對陳桂怡說了:國王和王后的身份絕對不能說,以免驚動她娘家,更是避免官府聯想到劉基。除此之外沒有禁忌,說什麼都可以。所以陳母聽了很多新鮮事,很稀罕,但是沒有過分震驚。
母親摸着女兒的肚子問:“這都一年多了怎麼還沒有動靜?”
陳桂怡立刻羞紅了臉,低下頭,搖搖頭,沒說話。
“不會是姑爺在外面沾花惹草鬧的?”
“母親您別想多了,他可是個正經人,別說外面,家裏的兩個丫鬟都不碰。”
“啊?不是你管的太寬了吧?可別落下妒婦的名聲啊。”
古人的賢妻標準很奇葩,主動為丈夫納妾才是賢妻,否則就成了妒婦,那可是惡名。
“瞧您說的,我是那樣的人嗎?好幾次在我身子不爽利的時候,要釵兒伺候他,他不但拒絕,還嗔怪我,讓釵兒訕訕的。”
“菊兒呢?”
“一樣。”
釵兒是陳桂怡的陪嫁丫頭,其實就是妾的身份,菊兒就是劉瓔原來的丫鬟菊花,是陳桂怡給改的名字。
“怎麼會呀?”
陳母不信,男人哪有不沾花惹草的?
其實劉瓔未必那麼道德高尚,男人有的毛病他同樣有,之所以沒收房丫鬟,不是道德高,也不是嫌棄丫鬟丑,這兩個丫鬟一個是自己的母親挑選的,另一個是陳家精挑細選的,都是美人坯子。但是她們都太小了,即便按古人的規矩也沒成年,還是大孩子。按現代正常人的道德,他哪能做這種事?不成了禽獸嗎?
至於妻子沒懷孕的事還真的不是劉瓔有什麼辦法,現代的辦法很多,可是古代用不上,可能的原因是陳桂怡年齡還小吧?總之這是偶然。
她們母女嘮家常,劉瓔來見岳父。
剛見面的時候劉瓔嚇了一跳,這還是原來的哪個老丈人嗎?才分別一年多,變化也太大了吧?只見他眼窩下陷黑眼圈,抬頭紋也有了,面相起碼老了十幾歲,像四十多的人。直讓劉瓔看得心酸。
劉瓔作揖行禮,口中說:“岳父大人好!”,陳世舉做手勢往書房裏讓。
劉瓔說:“不忙,請您到前院先安置我帶來的貨,我只帶來一輛馬車,他們還要返回去再拉一車。”
“賢婿太客氣了,你們來了我就很高興,還帶什麼貨呢?”
說著話,二人來到二門外,那裏停着一輛馬車,跟隨劉瓔的幾個僕人正在卸車,車上主要是裝滿的麻袋和布匹。還有些雜七雜八的筐簍小布袋都是台員特產。
劉瓔說:“這些是10石稻穀和10匹布,船上還有10石稻穀需要再拉一車。請您指點倉房,讓他們搬過去。”
糧食和布匹是最實在的,有了這些就吃穿不愁了。20石稻穀夠他們十幾口人一年吃不完。
陳世舉喊來他的僕人,引領着搬運到後院倉房。
劉瓔說:“這稻米是台員出產的,是很好吃的粳米,是這兩年才出產的新品種。”
“真是的,讓賢婿你費心了。”
的確,有了這些貨,陳世舉的心就踏實了。他們再次回到書房敘話,劉瓔拿出100兩銀票說:“我知道岳父大人眼下暫時的窘迫,這些錢不多,暫時渡過難關,以後總會慢慢好起來的。”
陳世舉欣然接了,也沒說什麼。這與陳桂怡的50兩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拿太多的銀兩反而令陳家窘迫。
陳桂怡與母親說話沒什麼顧忌,什麼話都可以問,都可以說。但是劉瓔不同,他對老家南田的那場災難避而不談,只是問候陳世舉身體狀況,問要不要請郎中大夫調理下。然後就是關心內弟們上學,說這裏有劉家自辦的學堂,可以入學。
台員的學堂教育方式明顯優於老式的私塾,特別是能學習算數格物等科學知識,這些都是很實用的學問,所以就有意的向大陸擴散,劉家在福州就開辦了兩家學堂,一個在城裏,一個在劉家所在的沿海碼頭附近。
劉瓔還試探着問一些生意經。陳家離開本鄉本土的,並且不是短期旅行,而是要長期生活,那當然就要某生計,不能長期依靠施捨。所以對這個話題,陳世舉也是認真的。
陳世舉說:“置辦土地良田不是一朝一夕的,要慢慢來,再說我也看了,這裏的山地太多,而且地形更雜,難得有好良田。看來還是經營鋪子妥穩一些。”
中國是農業社會,有錢人第一個都是盯着土地,覺得土地才是根本,所以一說到置業,首先想到的就是土地。可是福建全省的特點就是山多,大多是石頭山,並且地形險峻,良田非常少,正是這個特點所以福建歷來都是窮地方,這在南方沿海地區是少有的。良田少自然價格就高,置辦土地的確不是容易的事,需要有錢。
所以陳世舉傾向於開一間商鋪。一般士紳人家除了土地就是商鋪,陳家原本在南田也有鋪子,所以他經營起來並不陌生。
劉瓔說:“我覺得您的主意不錯,您可以找我家的管家幫忙,畢竟在此地您不是很熟。還有貨源等雜務也可以幫得上。”
“怎麼好意思這麼麻煩你呀?不過我還是要謝謝!”
“哪裏談到謝呀?我做晚輩是應該的,您不必在意。”
劉家是做大買賣的,各種貨物齊全,數量都很大,支持一個小商鋪輕而易舉。
不過劉瓔也沒有大包大攬,只是從旁協助的角色,這才能讓陳家有自尊,不是受人施捨,寄人籬下。幫助人的分寸要掌握一個度,過猶不及。
陳家很快安穩下來,有劉家幫襯,很快恢復了以往優裕的士紳生活。由此也引來一些陳家的遠近親戚前來投靠,家族人口逐漸興旺起來。
……
劉瓔來看望陳世舉的時候剛好他祖父在福州。劉基現在就是個大閑人,除了讀書之外就是閑逛,當然福州是最好的去處。這裏有自家的宅子,也有自己的買賣商鋪,距離福州城也不遠,弄一條小船或馬車隨時可以進城。
劉瓔自然要去拜見祖父祖母的,這就得以跟老太爺聊聊。劉瓔剛剛看望過他岳父,並且南田老家發生的事劉基都知道,所以話題就離不開這次朝廷的強行派捐,劉基也關心地詢問了遭難的陳家,並為之嘆息。
劉瓔說:“還是祖父大人您見識深遠,早早的就洞察了朝廷的動向,讓咱家躲過這一劫。”
劉基是聰明人,可是讓人捧兩句心裏一樣舒服。他說:“都是自家人,孫兒就不必捧着說好聽的了。不過我要提醒你,大難之後必有大災,為政者是應該想到的。”
以劉瓔現在的身份就是“為政者”,所以劉基覺得有提醒的必要。
雖然劉瓔不相信神鬼迷信天道報應這一套,但是這一場殺富必將對社會產生影響,並且社會的反應可能會很激烈。這裏說的激烈不是造反,大明初建,政權還是穩定的,沒人敢造反。這“激烈”說的是對百姓生活生產經濟等一系列的影響會很大很嚴重。
劉瓔說:“祖父,孫兒認為士紳乃民間之根本,江浙的士紳差不多都糟了難,那麼農工商就都會傷筋動骨,並且這一兩年間難於恢復元氣,如此一來江浙一帶的農工商各業局面堪憂。不過說驚動了鬼神就玄了,孫兒是不明白的,能那麼靈嗎?”
劉基說:“人間作孽上天必報應,自古以來無不如此。看歷朝歷代的滅亡不都是君王作孽,上天震怒嘛。不是大旱就是大澇,於是饑民遍野,烽煙四起,跟着就改朝換代了。新朝施仁政,感動上天,於是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劉基的理論也是一套一套的,古人信這個,劉瓔當然不能駁斥,只能擺出一副受教的樣子。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