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登王位

第355章:登王位

劉瓔派劉珞去澎湖建立使館。

古代沒有常駐大使的規矩,鄰國之間或有使臣,都是臨時性的,不會常駐。常駐的也有,那是人質,叫質子,秦始皇小時候就做過質子。

古代有“使節”的名稱,但是“使節”說的不是“人”,是物,就是身份證,證明出使者的身份,也叫“符信”,是使臣受命出國時國君給他的出使憑證。

看過古代蘇武牧羊的圖畫嗎?蘇武手中拿的那個有點像鞭子的物件就是使節,蘇武的身份是漢朝皇上委派出使匈奴的使臣,使節是他的身份證明。

使節的外觀一般是銅鑄的,安一個木柄,有的還綴有耗牛尾之類的裝飾物,就像蘇武牧羊圖畫中的樣子。

除了使節還有文書,叫關文。例如唐僧西遊每到一處都要拿通關文書去倒換關文,這就類似於現代的護照簽證。

這次劉珞出使澎湖建使館應該屬於首例,但是使館這個名字古人也能懂。“使館”就是使臣駐地館舍。

在澎湖,有前期做的滲透,現在又有了合法的存在,相信很快就能控制澎湖的局面。所謂的控制不是佔據的意思,是讓澎湖成為友好交流的中間站,避免成為敵對的前線。

劉珞還對劉瓔提到了呂宋使臣的故事,引起劉瓔的重視。按劉珞所說和劉瓔自己的所見所聞,他知道那裏現在是無政府狀態,並且當地的華人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官府。

不要忘記,劉瓔曾經到過呂宋島,台員到呂宋距離並不遠,是應該考慮了。

……

進入了10月,已經是初冬季節,但是亞熱帶的氣候並不寒冷。10月15日這一天,是劉瓔就王位的典禮日期。月圓預示着圓圓滿滿,古人喜歡這一天。

淡水城已經是全城張燈結綵,鼓樂齊鳴,大街小巷都打掃的乾乾淨淨的,全城都在節日的氣氛中。

辰初(早7點),太陽已經升起來了,在陽光照射下,淡水城顯得生機勃勃。突然人們聽到王府裏面鼓樂喧天,聲音很大,大街上的人們都聽到了。

中式的鑼鼓大家都知道,聲音很大的,中式的樂器里除了嗩吶高亢嘹亮之外,其他的絲弦管竹音量都不大。可是幾年前劉瓔就造出了銅管的軍號,在此基礎上,藝人匠人合力打造出好幾個品種的銅管樂器,高低音相配合,吹奏出聲音高亢的樂曲。銅管樂的特點就是音量大,並且可以步行中演奏,因此特別適合在軍隊中使用,所以現代的軍樂隊都是銅管樂。

此時王府里用的就是銅管樂加鑼鼓,不但聲音洪亮,還可以列隊行走。這樣的樂隊是獨特的,大陸上也沒有。

打着旗幟的隊伍從王府大門走出來,前面是樂隊,接着是一隊身着禮服的士兵,步伐整齊的行進。士兵隊伍中部有一個空擋,其中有兩頂裝飾華麗的紅色基調的轎子,前後八個轎夫抬着行走,是八台大轎,兩個轎子裏坐的分別是劉瓔和他媳婦陳桂怡,典禮過後他們的身份就是國王和王后了。

士兵隊伍的後面有劉誠和劉詮帶領着十幾個官員步行跟隨。

如果是皇上出行,那儀仗比這複雜的多,轎子規格更高、更大、更華麗。相比之下,劉瓔的儀仗已經是簡化又簡化了。

劉瓔夫婦乘坐八抬大轎去幹嘛?

這是儀式的一部分,是去拜見父母和祖父母。古人講究仁孝,以孝治天下,孝字當先,所以儀式從拜見父母開始。

劉基和老太太都從北竿島過來了,封王是一件大事,他們當然不能缺席。

劉瓔夫婦帶着一隊官員給父母和祖父母磕頭問安。之後再次返回王府,稍事休息,來到大殿前,開始繁瑣的儀式。

數十名文武官員聚集在大殿前的廣場上,領頭的是劉誠和劉詮。

文官禮服是深紫色的,這顏色與大明官服一致,武官則不同,用深綠色,統一的服裝看着煞是整齊。

但是台員的禮服與朝廷官服區別是很明顯的,首先比較緊身,不是寬袍大袖的,第二個特點是上衣稍短。朝廷的官服,下擺蓋住腳面,台員的官服上衣在膝蓋上邊一點,行動方便。第三,褲子與上衣相同顏色,而朝廷官員穿紅色的褲子。第四,管帽和腰帶區別很大。第五,朝廷官府的前胸後背有一尺大小的補子,上面繡的圖案用來區別官員品級。台員的官府沒有補子,用領章和胸章區別官職。

總之,劉瓔設計的官服參考了現代服飾,同時兼顧古人習慣,這就獨樹一幟了。

可是劉瓔今天穿的服裝與眾不同,他的服裝是大紅顏色基調,寬袍大袖的,與眼前這些官員服裝式樣不同,更像是大陸官員的服裝。紅色是避開皇帝專用的明黃色,劉瓔是不敢僭越的。

他的這一套服裝是為今天的儀式定做的,他不喜歡也沒辦法,至少今天得穿。王爺嘛,是王國的最高統治者,服裝自然要與眾不同,用服裝來襯托尊貴的身份。

大殿外的台階前面設有香案,香煙繚繞。劉誠和劉詮站在台階前,劉詮手裏拿着皇帝頒發的大印和一頂王冠,劉誠手捧着詔書。

劉瓔在香案前跪下三叩首后,劉誠展開詔書宣讀。

本來應該是劉珞宣讀詔書的,他是使者嘛,但是他去澎湖了,所以由劉誠宣讀: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聞知台員島內百業興旺,民樂昇平。台員主劉英,忠孝有加,朕心甚悅。着冊劉英為台員王。欽此。”

詔書把劉瓔的名字改了一個字,這是擬寫詔書的官員所誤,他按照朝堂上劉珞口語回答寫的同音字。

劉瓔接過詔書,劉詮給他帶上王冠,交給他大印。劉瓔手托着印和詔書,登上台階,進入大殿,坐上王位。

王座的兩側各有一把椅子,劉誠和劉詮坐了。禮儀部的一個官員站在大殿門口唱名。

唱名就是按順序點名,念到誰的名字誰就進殿朝賀。不外乎就是某官職某人恭賀王爺進爵,叩拜行禮,說幾句頌揚的話。劉瓔不時地點頭,說幾句慰勉的話。

開頭是一個一個的官員上前朝賀,那是地位比較高的官員,其他的官員是幾個人一班,上前恭賀。有的官員很激動,話音發顫,甚至流下熱淚,也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

數十個官員恭賀完畢也用了個把時辰。

這些程序走完,從理論上說,劉瓔的王位得以確認。其實這些繁瑣的禮儀都是有寓意的,宣讀詔書表示受命於天朝皇上,百官恭賀表示受到台員萬民擁戴,於是王位就名正言順了,這表示台員王的權力合理合法。

任何權力都有個合法性的問題,不合法則名不正言不順。

已經取得合法地位的劉瓔,接下來要感謝授予他權力的人。

劉瓔走出大殿,在大殿前的廣場上,率領眾官員朝西叩拜,這是向大明皇帝謝恩。因為大陸在台員的西面,所以朝西方遙拜。然後是向南方叩拜,這是祭天,因為太陽在南邊。

祭天,既有感謝上天的意思,受命於天嘛。同時也有祈禱風調雨順的意思。

劉瓔再次返回大殿,開始頒發王命。

第一道王命是封爵:祖父劉基封恩王,父劉謹封惠王。

劉瓔自己是王爵,父輩當然就不能低於王。

劉誠封襄候,劉詮封衛候。

封爵的只有這幾個,而且劉誠和劉詮爵位不高,要為今後進爵留下餘地。

古代的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每一個封號還有小級別,比如“王”,有親王和郡王兩個等級。在台員,劉瓔就不想劃分那麼細了,究其原因是他並不看重,現在封爵,一個是給朝廷看的,再一個是適應這個時代,他不好廢除這些制度。但是他認為這些形式僅僅為了適應時代需要,實際上沒有什麼效用,甚至是社會的障礙。

封爵就有俸祿,按年支取銀兩和米糧。俸祿的多少不同年代會有變化,一般地說,王爺的年俸都有萬石糧,數量是很可觀的。

劉基在朝廷是被打壓的,他只得了伯爵。雖然台員的爵位比不得朝廷,但是名義上王爵還是很顯貴的,並且俸祿不會少,因為台員很富有,有爵位的只有幾個人,負擔不大。

還有冊封陳氏桂怡為王后。劉瓔只有一個妻子,沒有小妾,也就不必冊封妃子了。

除了劉家人之外,其他人現在都不能封爵,但是品級都提升一級。古代等級森嚴,一般人也不敢計較,但是恩賞不會少,劉瓔下令按品級發放賞銀,皆大歡喜。

最後大赦天下的戲碼也不能少,所有囚犯罪減一等,死囚得以活命,輕犯得以釋放。全民歡樂,皆大歡喜。

這些命令都頒發完畢后,典禮才告結束。

新王府已經劃定地界準備動工了,這是早就預留的地塊,在淡水城的中軸線上的中心部位。劉瓔特意指示,王宮整體格局可以坐北朝南,這是為了房屋建築佈局合理。但是,宮裏的大殿,就是所謂的銀安殿,不能坐北朝南,一定要面朝西。

劉瓔說:大陸在西邊,就是說大明朝廷在西邊,台員是大明的屬國,要時刻不忘宗主國。

這也是因為劉瓔知道,此時的琉球王國的王宮就是面朝西的。有樣學樣,台員也要照此辦理。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如果台員的大殿面朝南,當朝廷知道台員與琉球的這些細節區別的時候,他們會心存芥蒂。

——end——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生於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生於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355章:登王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