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皇曆

第345章:皇曆

新組建的遠征艦隊有150多人,因為他們執行的任務特殊,面對艱險的征途,只有準備充分才能減少損失,因此就需要培訓。劉瓔特別擔心的是怕這支隊伍有去無回,那就悲劇了,更要緊的是耽誤了大事。他當然不是擔心部隊不忠誠,而是擔心艦隊被險惡的環境吞噬。

劉瓔還撰寫了一份手冊,印刷裝訂好,每人一冊。

展七雄是艦隊頭目,當然會感到責任沉重,他知道這次出征不是去打仗,但面臨的是完全陌生的環境,比打仗還要危險,因此他心裏沒底。在培訓的日子裏他有事沒事的就往劉瓔這裏跑,大小問題都要問,可有的問題讓劉瓔哭笑不得,很難跟他說清楚。

比如展七雄問過這樣的問題,他問:“執政大人,我們要是走到天涯海角怎麼辦?會不會掉下去呢?”

這樣的問題真是不好回答。

古人有這樣的擔心很正常,因為他們不知道地球是圓的。別說此時的中國人,在世界上還沒人知道地球就是個大圓球。一百五十年後的麥哲倫環球航行之後,西方人才第一次認識到地球是個球體。

說起這事兒來還有個笑話。

我們都知道航海的船有日誌,記錄每一天發生的事,一天都不能間斷。

當麥哲倫船隊死裏逃生的那一條船回到葡萄牙的時候,歡慶之餘他們發現日誌竟然少了一天!這可是不得了,歐洲人都是信教的,每到星期日都要去教堂禱告,那一天叫禮拜日。日誌少了一天就說明他們把禱告的日子搞錯了,禱告的日子不是禮拜日,而禮拜日的那一天他們沒有去禱告,這不是叛逆了宗教嗎?

對於麥哲倫船隊少了一天的道理現代人都懂,在太平洋上有個日期變更線,凡是跨越這條線的船就要更改日期。從東向西跨越要增加一天,反之從西向東跨越要減少一天。其原理就是因為地球是圓的。比如我們的早晨是美國昨天的傍晚,同一時刻,兩邊不是同一日期。

麥哲倫船隊在跨越日期變更線的時候,是從東向西,所以他們應該增加一天。但是當時他們不懂,於是就丟了一天。

在這裏還不得不說另一個常識,那就是曆法,因為這與航海日誌有關,遠征艦隊每天都要寫日誌。

曆法有什麼關係呢?假如環球航行的不是葡萄牙船隊,而是中國的船隊,他們出去一年,就不會發生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因為到了新的一年船隊沒有日曆了,誰也不知道當天是哪一月的哪一日。連月日都沒有,怎麼能知道多一天還是少一天呢?

因為中國的曆法(現代叫農曆)是每年頒佈一次。在每一年的年底,皇上要祭天,同時頒佈下一年的曆法,皇上頒佈的曆法書就叫“皇曆”。後來有叫“黃曆”的,那是同音錯字,反正皇上都沒有了,叫錯了也沒人問罪。

你想啊,遠征的船隊只能帶着當年的皇曆出發,他們絕對不會有明年的皇曆。這樣一來,如果到了下一年還沒回來,在航海日誌里他們怎麼寫月日呢?沒法寫!因為沒有皇曆。他們還不能用去年的舊皇曆湊合,因為中國的曆法每一年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說,中國船的日誌就沒辦法記月日了,當然也就不會知道多一天還是少一天了。

中國的曆法是月亮歷,月亮圓缺一次就是一個月。而西方的曆法是太陽曆,一個春夏秋冬輪迴算一年,每個月與月亮圓缺沒關係。

在現代把西方的曆法稱作公曆,公曆有固定的推算辦法,並且非常簡單,一句話就說明白了:

當年份的數字能被4整除就是閏年,2月份加一天,是29天,平年28天。但是有一個修正補充:當年份數能被400整除的時候,減少閏年一次,2月依然維持28天。除了2月,其他月份的天數永遠是固定不變的。

比如2020年是閏年,但是2000年不是閏年。

是不是很簡單吶,因此公曆不需要每年頒佈曆法書,所有的人都會算。

可是中國的曆法太複雜,不是專家根本就不會算。古代的朝廷都有個機構叫“司天監”,曆法書就是他們算出來的。你說複雜不複雜?

這就是中西曆法的不同。

這些道理劉瓔是知道的,所以他還要想辦法解決日曆的問題,否則航海日誌都沒法記。

什麼辦法呢?去找阿拉伯人,也不用去別處找,劉家船廠里就有阿拉伯的工匠。

現在是公曆1372年,就是說中東、歐洲,包括南亞的印度、伊朗等地區的人們已經使用公曆一千三百多年了,並不新鮮罕見,只是中國人不習慣使用而已。

……

這些知識展七雄當然不懂,不但他不懂,要給他說明白更難。古人就是這樣的認知能力,這不是一蹴而就的。

古人認為天圓地方,當然這個說法更多的是哲學思想,可它也是對天地自然現象的解說。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大地是方的,總之認為天和地都是有邊界的。

劉瓔如果對展七雄講解地球等天文現象,恐怕費盡口舌他也不能相信。古人絕對沒法理解在地球的另一端的美洲,那裏的人們是頭朝下的。

儘管航海的人都知道,遠處的船隻會隱沒到海平線以下而看不到了,但還是無法想像地球說。

對展七雄的問題劉瓔怎樣回答呢?

展七雄問的是:我們要是走到天涯海角怎麼辦?會不會掉下去?

劉瓔回答說:“哦,你不必擔心,大海無疆無界,大得很,你在大海上航行幾個月,甚至幾年,也永遠找不到天涯海角。”

展七雄驚訝地張大了嘴巴:“啊?海洋竟然能有這麼大嗎?”

劉瓔的回答很簡單,但是玄而又玄,這倒是符合傳統文化了,古人對於不能解釋的自然現象都會歸結於神,用似是而非的玄學來解釋,直白地說就是忽悠。

劉瓔這一句話不就忽悠過去了嗎?展七雄還得佩服的五體投地。

……

展七雄的問題還很多,劉瓔是能解釋的就給他講解明白,不能解釋的就用玄學。凡是有切實的兇險,劉瓔都會說明白,並且有解決的方案。

比如瘴氣。在熱帶的海島上,植被繁茂,就是所謂的熱帶雨林。在這樣的地方有瘴氣是常態,對於不熟悉的人,沒有預防知識的情況下,的確是很危險的,很容易丟掉性命。

“瘴氣”是什麼?它的主要成分就是腐敗動植物產生的一氧化碳氣,並且還摻雜其他有毒氣體。這樣的氣體不但有毒,而且有可能自發地燃燒,突發野火。

對瘴氣古人有什麼辦法嗎?沒有。他們的辦法就是躲着,當瘴氣嚴重的時候不要去叢林,但是這辦法不保險,人的判斷總會有失誤。

這一次遠征的任務就是尋找植物,叢林裏是必須要去的,所以劉瓔就設計了一種類似於現代的防毒面具,戴上它就不怕瘴氣了。

展七雄擺弄着一個面具,還套在臉上試試,他自己都笑了,說:“這不是個鬼臉嗎,看着都嚇人。”

那面具是用厚實的亞麻布製作的,刷上樹膠,不透氣。戴上它,整個臉部全部覆蓋,眼睛處有玻璃窗,可是呼吸怎麼辦呢?

劉瓔給他解釋:“看到沒有?這裏可以裝上一根銅管,管子另一端接到這個大氣囊上,氣囊像背包一樣背在後背上,氣囊里裝的是新鮮空氣。維持一個時辰沒問題。戴上它不就避開瘴氣了嗎?你說它難看也好辦,找個會丹青繪畫的匠人來,給面具美容一下,讓它看着舒坦些。”

用銅管連接還需要解釋一下。

人的頭部是活動的,時刻處於運動狀態,因此那根管子必須是軟管。可是製造有一定強度的軟管需要用橡膠材料,但是此時沒有橡膠。如果使用布匹替代,它容易變形壓扁就不透氣了,用銅管可以保持暢通。為了管路可以隨便彎曲,不妨礙頭部運動,那管子是用布匹刷膠製作的,裏邊塞進去一節一節的短銅管,這管子就成軟管了,並且能保持管子暢通。總之沒有橡膠要想辦法變通。

展七雄笑着說:“我就是隨便一說,執政大人您別當真,這東西能防瘴氣才是最要緊的,管他難看不難看呢?”

氣囊里裝的就是普通空氣,也可以添加氧氣,成富氧空氣,就能支持更長的時間。現在有機械動力了,製造壓縮空氣的制氧機並不難。

——end——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生於明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再生於明初
上一章下一章

第345章:皇曆

%